蘇州人文:鬆陵城尚存的五座紅房子丨爾雅齋

松陵建築與紅房子

我們松陵,有著二千多年的歷史,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千年古城(注意:不是古鎮)。這裡有事過境遷的煙雨滄桑,更有源遠流長的文化積澱。讓古城松陵的文化得到有效的傳承和宣傳,這也是大家希望聽到或看到的。

松陵從公元前206年的漢朝設立軍鎮,到公元909(後梁開平三年)年設縣府,共走過了1115年。所以說,是先有松陵,後有吳江。再從909年走到今天的2018年,又走過了1108年。這中間的朝代更迭,人事物非,世象變幻,真是讓人眼花繚亂,唏噓不己。我們可以想象得見,有著2223年曆史的松陵鎮,從古到今,本身就是一部起伏跌宕的弘大巨篇,單單就文化方面,它蘊藏著許許多多的地方文化。如垂虹文化,蓴鱸文化,太湖文化,縣衙文化,志書文化等等。

松陵作為一個縣城所在地,它始終是吳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它所留下來的一些遺產和遺址,豐富著吳江的內涵。

蘇州人文:松陵城尚存的五座紅房子丨爾雅齋

【松陵城八十年代地名圖】

松陵從漢高祖劉邦元年建鎮以來,在這塊搬不走、移不動的土地上,儘管歷經了滄桑鉅變,無論人或事,也無論可移動物或不可移動物,都為我們今天留下了不菲的財富。明清建築,文史臣篇,近代人物,故掌傳說等等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都為這座古鎮增添了歷史的厚重感,每個年代的痕跡為松陵的延續發展壘起了塊塊印記。

在這塊移不動的土地上,今天就松陵房屋建築走過的歷史,我們以獨特的視角來一起看一看,經過歲月的洗禮動盪,究竟還有哪些房屋建築值得我們記錄和記載的。

目前松陵存留早的建築在輝德灣那裡,現在還僅留存有一隻門牆,據考證這是明代的東西。

清代建築留到今天的建築也不多見了。位於原下塘的黃吉棠老宅,就是建於清末年間。

還有仙裡橋弄的唐宅,原是南潯龐姓家的,後轉讓給唐昌言家(注),唐仲英曾來看過此老房。

還有原銀行弄邊側的葉宅大院,其門樓上曾有國學大師俞樾(曾孫俞平伯,紅學家)的題字“光前裕後”,可惜在2009年7月22日這一天全拆了。很可惜的。

當然,在盛家厙還有一二間清代的房屋。


當新中國解放,進入到了五十年代,松陵鎮上曾出現了一批用紅磚砌成的房子,鎮上人就俗稱它們為“紅房子”。我今天重點就是講一講這一類目前松陵鎮上還尚存的紅房子。

由於時代的原因,那個年代是和蘇聯“老大哥”蜜月的年代。所以一些公共建築也是一種仿蘇式的(如北京的十大建築,又如軍裝軍銜制,上海展覽館等等),紅房子為當年松陵青灰一色的城鎮房子,加入了一抹亮麗的色彩。當時光流轉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隨著城市化的擴展和舊城改造,那些反映時代特徵的紅房子也在逐年減少,或自然損壞或被拆除。而今鎮上屈指可數的紅房子僅存5座了。

蘇州人文:松陵城尚存的五座紅房子丨爾雅齋

【松陵公園西側的紅房子】

松陵鎮上最有名的紅房子可能要數原吳江印刷廠的二層辦公樓了,位於流虹路東段,松陵公園西側,也是鎮上最高的紅房子建築。該紅樓始建於1953年下半年,當初是作吳江中學高中部教室用房,十樓十底的仿蘇式建築風格,清水紅磚和白水泥相夾,紅洋瓦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的明亮。而今在紅樓教室內牆上還存有當年的黑板,門、窗、扶梯、走廊等設施仍折射著教學上所特有的痕跡。據一位53屆吳江中學校友說,當年為建校舍,他們這些學生都做義務工的,利用課餘時間進行搬磚,當時沒有車子,全憑手搬的,力氣小點的搬二到三塊,力氣大一點的搬四到五塊。從長橋頭(垂虹橋)搬到建校工地上,後來用船駁到小東門處,搬運線路就近多了。這些建校紅磚都是從蘆墟建新窯廠(時為華東公安系統國家勞改企業)燒製的,出窯的磚不澆水,故呈紅色。而房頂上的紅瓦則是由常熟大生磚瓦廠生產的。紅樓用的水泥,則是南京江南水泥廠產的“江南牌”水泥。

在紅樓教室的西側、南面,另有一些青磚砌的平房教室和輔助用房。到了文革時期,整個高中部遷出,紅樓一度成了縣軍管會辦公處和徵兵站。到1969年,吳江印刷廠從原下塘街遷至該高中部校址,利用原教學房和新建了一些廠房進行生產,紅樓則成了印刷廠的辦公用房。筆者就在該廠呆了十幾年。

如果再深一層次追尋這紅樓的背景來歷,先告訴大家一點,這紅樓的造型與蘇州第一中學及崑山中學是完全相同,無論從樓的式樣到樓的欄杆,再到樓的扶梯、樓的窗、樓的屋頂、樓的底座等等,都是一模一樣的。所以深挖它的背景來歷,將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蘇州人文:松陵城尚存的五座紅房子丨爾雅齋

【慶豐二弄的紅房子】

如果說松陵紅房子與工薪階層接觸得最近的,那就要說位於老鎮區西南角慶豐二弄那裡的一座紅房子了。那一字排開的紅房子共有10間,建於五十年代中期,當年入住的是鎮上的10戶裝卸社(搬運工會)工人家屬,它是僅存紅房子中惟一用於住宅的房屋。該紅房子是尖頂平房,建造的模樣也是仿蘇式的,房頂是黑瓦片,牆體是紅磚白水泥,房屋的牆體中間有一圈外凸水泥腰箍,10間房子的門口有一條貫通的走廊,每戶的面積約24平方米,屋裡地面鋪的全是紅磚。當年這紅房子比較偏離鎮中心,房的西側是桑樹地和城牆,北面是鎮上的苗木樹林,南面是一排青磚民房,東面側是三排(原為四排)同樣格局的白牆黑瓦民房。

據1960年搬入紅房子至今仍住這裡的王師傅講,這紅房子的建造,也都是裝卸社工人利用每頓飯前收工的閒時,義務的一車石子、一車沙子、一車磚搬運而來的,這些磚都是蘆墟燒好後運過來的。當年的房租是每月2元。到了九十年代初,城鎮房屋改革,這紅房子也都轉給了個人,原先的走廊也被10戶人家各自隔開。如今,紅房子的主人絕大部分都已搬走了,只剩下2戶老住戶了。大多的房子都租給了他人,周邊環境情況不容樂觀。

蘇州人文:松陵城尚存的五座紅房子丨爾雅齋

【南門履泰橋北堍的紅房子】

第三座要說的就是南門履泰橋北堍吳江種子站裡的紅房子了,那裡有一排二座高大的倉庫用房,建在背靠舊城牆的牆腳跟邊,目前吳江舊城牆的遺址在這裡仍依稀可見,紅房子倉庫的前面是一大片水泥場地。西側一座的紅磚紅洋瓦紅房子建於五十年代中期,4個大門全部朝南。東側這座紅房子則是紅磚黑洋瓦,由於是六十年代增建的,所以這座房的紅磚質量明顯沒有西面的那座好。該房是吳江種子公司用於存放糧作物的專用倉庫,為保持乾燥,所以房子的地基比較高,通風的窗戶離地面也高了許多,高大的屋脊、寬敞的庫存面積和良好的通風是保證所存物種不易發潮發黴的必備條件。每到季節替換或新品出樣,種子站裡便是人聲鼎沸,工人們會把庫裡的種子拉出來或曬太陽、或是去陳換新,進庫出庫好不熱鬧。直到今天,紅房子倉庫還在承擔著吳江農作物優良品種和集散地。

蘇州人文:松陵城尚存的五座紅房子丨爾雅齋

【原吳江中學裡面的紅房子】

第四座紅房子位於原吳江中學內,這是一座典型的蘇式紅瓦平房,整個房體為四坡屋頂,朝南的門庭是尖頂並向外突出,門前有一段走廊,方形的廊柱邊上是石砌的圍欄,所以房子是呈凸形的,面積約有120平方米。吳江中學校址的前身是吳江鄉村師範學院。據鎮上一位長者龐老師講,他1956年調到鄉師工作時,此紅房子剛剛造好。由於當初想建造二層樓的,後因果沒建成,所以這紅房子的地基是相當不錯的。到了1962年5月20日,吳江師範停辦,吳江中學遂遷入此校。

七十年代初期,我就讀於吳江中學,紅房子是學校的圖書室,也稱閱覽室,地上鋪的仍是木地板。曾記得,進門右側是閱覽室,左側是圖書館,面對門庭的還有二個窗洞,是借書、還書處。由於買不起書,所以能借到一本書回家看看,是莫大的榮幸事。紅房子圖書室對於那個年代來講,是一個開放的地方,是課本外接觸世界的一個窗口,很受學生老師的歡迎。

而今,吳江中學己搬離,除了二座孔廟建築外,有點歷史味道的就是這座紅房子了。也許是沾了人多氣旺的緣故,在眾多老師學生的精心呵護下,在後來吳江黨校的照看下,半個多世紀下來,這座頗有俄羅斯建築風格的房子依舊保護的很好,清澈的紅磚上面似乎一塵不染,在周邊綠樹的映襯下,紅房子更顯得生氣勃勃。

蘇州人文:松陵城尚存的五座紅房子丨爾雅齋

【松陵西門電灌站的紅房子】

最後還有一座紅房子是松陵西門電灌站,其房子的格局款式也是仿蘇的,紅洋瓦、紅磚、白水泥,凌空建架在河面上。由於五十年代仿蘇盛行,除了房子是仿蘇外,連裡面的抽水直立機泵也是仿蘇的。西門電灌站的建成,它那洋派的外形,為周邊灰一色房屋帶來了新農村的新氣象。這座紅房子它位於如今鱸鄉南路國香飯店的背後。

西門電灌站了建於1956年,真正名稱叫“西門電力排灌站”。當年吳江縣電力灌溉工程處成立後,屬於縣內首批電力排灌工程之一,歸縣水利部門管轄,是新社會農村機電排灌、走向機械化的明顯標誌之一。電灌站坐南朝北,建在一小河的末端上空(現仍在,此河通向西塘河及吳江賓館附近河道),在計劃經濟的年代裡,西門電灌站承擔著湖濱公社幾個大隊的排灌任務。我曾走訪了五十年代末進西門電灌站工作的胡老先生。胡先生說,電灌站的配建在當年是屬高規格的,由國家投資,至少要保證五十年使用壽命,仿蘇式的外觀、紅磚加水泥的色彩在農村是格外亮麗和引人注目,房子的質量是絕對可靠。電灌站由機房和蓄水池組成,機房內有二座機泵,也是仿蘇的直立式軸流泵,型號為PV5,二隻馬達都是60匹。機房外則是一個“凸”形的蓄水池,池面積約有60平米左右,機房通往水池有二隻鐵蓋,水衝出時鐵蓋一掀一掀的,甚是好玩。蓄水池周邊有東西北三座閘門,分別通向二長一短的渠道,北向渠道就是現在的鱸鄉北路(教師進修學校就是當年渠道路的邊上);西向渠道就是現在的雙板橋路,到仲英大道後往西南方向而去。還有一條短渠則通往東面西塘河(該段渠道仍在),此渠作用在於,田間的水量一旦多了,就排至溝河,再通過機站排到市河裡,起到了排澇的功能。

被業內人稱為“老法師”的胡先生說,西門電灌站管轄著石裡、梅里、五星等5個大隊的田間排灌工作,稱為一個灌區。在這5個大隊的大包圍中,北渠最遠的水要送到瓜涇口那裡,西渠最遠要送到朱家墳、馬鞍那一帶。當西渠、北渠在跨越河流時,凌空而過的渠水是通過木質渡槽解決的,這樣既解決了槽上行走人,又保證了槽中渠水流。(進修學校門口南側的鱸鄉橋,就是木質渡槽型的橋樑)

每當到了夏季,繁忙的西門電灌站便成了孩子們的樂園。蓄水池猶如一個天然游泳場,在深約1.5米的蓄水池裡游泳、嬉水、打水仗幾乎天天上演。水池裡不時也有被機泵打碎的魚塊泛出,引得小孩一陣哄搶。慶豐橋一帶的居民時常也會來此處洗衣賞景。渠道邊的農田,更是城裡孩子接觸農村的最佳捷徑,捉蟲、摸蟹、釣魚、挖泥鰍等等都在這一帶轉悠玩耍,西門電灌站帶給了那一代人好多好多的童年記憶。

回眸松陵古城的紅房子,在歷經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歲月後,不經意中為我們留下了一份難得的遺產。蘇式建築是一個時期的特徵,並大多數是用於公共建築,風格上的簡潔壯麗,色彩上的亮麗奪目,質量上的堅固耐用,的確是一個時代的烙印。紅房子所留下的,除了記憶之外,筆者以為,還有那一份嚴謹的質量保證和突破傳統引進外來藝術的勇氣。

松陵紅房子,一輪時代的記憶,一抹時代的亮點。

蘇州人文:松陵城尚存的五座紅房子丨爾雅齋


您的每一句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