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人文:松陵城尚存的五座红房子丨尔雅斋

松陵建筑与红房子

我们松陵,有着二千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城(注意:不是古镇)。这里有事过境迁的烟雨沧桑,更有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让古城松陵的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宣传,这也是大家希望听到或看到的。

松陵从公元前206年的汉朝设立军镇,到公元909(后梁开平三年)年设县府,共走过了1115年。所以说,是先有松陵,后有吴江。再从909年走到今天的2018年,又走过了1108年。这中间的朝代更迭,人事物非,世象变幻,真是让人眼花缭乱,唏嘘不己。我们可以想象得见,有着2223年历史的松陵镇,从古到今,本身就是一部起伏跌宕的弘大巨篇,单单就文化方面,它蕴藏着许许多多的地方文化。如垂虹文化,莼鲈文化,太湖文化,县衙文化,志书文化等等。

松陵作为一个县城所在地,它始终是吴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所留下来的一些遗产和遗址,丰富着吴江的内涵。

苏州人文:松陵城尚存的五座红房子丨尔雅斋

【松陵城八十年代地名图】

松陵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建镇以来,在这块搬不走、移不动的土地上,尽管历经了沧桑巨变,无论人或事,也无论可移动物或不可移动物,都为我们今天留下了不菲的财富。明清建筑,文史臣篇,近代人物,故掌传说等等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都为这座古镇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每个年代的痕迹为松陵的延续发展垒起了块块印记。

在这块移不动的土地上,今天就松陵房屋建筑走过的历史,我们以独特的视角来一起看一看,经过岁月的洗礼动荡,究竟还有哪些房屋建筑值得我们记录和记载的。

目前松陵存留早的建筑在辉德湾那里,现在还仅留存有一只门墙,据考证这是明代的东西。

清代建筑留到今天的建筑也不多见了。位于原下塘的黄吉棠老宅,就是建于清末年间。

还有仙里桥弄的唐宅,原是南浔庞姓家的,后转让给唐昌言家(注),唐仲英曾来看过此老房。

还有原银行弄边侧的叶宅大院,其门楼上曾有国学大师俞樾(曾孙俞平伯,红学家)的题字“光前裕后”,可惜在2009年7月22日这一天全拆了。很可惜的。

当然,在盛家厍还有一二间清代的房屋。


当新中国解放,进入到了五十年代,松陵镇上曾出现了一批用红砖砌成的房子,镇上人就俗称它们为“红房子”。我今天重点就是讲一讲这一类目前松陵镇上还尚存的红房子。

由于时代的原因,那个年代是和苏联“老大哥”蜜月的年代。所以一些公共建筑也是一种仿苏式的(如北京的十大建筑,又如军装军衔制,上海展览馆等等),红房子为当年松陵青灰一色的城镇房子,加入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当时光流转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城市化的扩展和旧城改造,那些反映时代特征的红房子也在逐年减少,或自然损坏或被拆除。而今镇上屈指可数的红房子仅存5座了。

苏州人文:松陵城尚存的五座红房子丨尔雅斋

【松陵公园西侧的红房子】

松陵镇上最有名的红房子可能要数原吴江印刷厂的二层办公楼了,位于流虹路东段,松陵公园西侧,也是镇上最高的红房子建筑。该红楼始建于1953年下半年,当初是作吴江中学高中部教室用房,十楼十底的仿苏式建筑风格,清水红砖和白水泥相夹,红洋瓦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的明亮。而今在红楼教室内墙上还存有当年的黑板,门、窗、扶梯、走廊等设施仍折射着教学上所特有的痕迹。据一位53届吴江中学校友说,当年为建校舍,他们这些学生都做义务工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搬砖,当时没有车子,全凭手搬的,力气小点的搬二到三块,力气大一点的搬四到五块。从长桥头(垂虹桥)搬到建校工地上,后来用船驳到小东门处,搬运线路就近多了。这些建校红砖都是从芦墟建新窑厂(时为华东公安系统国家劳改企业)烧制的,出窑的砖不浇水,故呈红色。而房顶上的红瓦则是由常熟大生砖瓦厂生产的。红楼用的水泥,则是南京江南水泥厂产的“江南牌”水泥。

在红楼教室的西侧、南面,另有一些青砖砌的平房教室和辅助用房。到了文革时期,整个高中部迁出,红楼一度成了县军管会办公处和征兵站。到1969年,吴江印刷厂从原下塘街迁至该高中部校址,利用原教学房和新建了一些厂房进行生产,红楼则成了印刷厂的办公用房。笔者就在该厂呆了十几年。

如果再深一层次追寻这红楼的背景来历,先告诉大家一点,这红楼的造型与苏州第一中学及昆山中学是完全相同,无论从楼的式样到楼的栏杆,再到楼的扶梯、楼的窗、楼的屋顶、楼的底座等等,都是一模一样的。所以深挖它的背景来历,将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苏州人文:松陵城尚存的五座红房子丨尔雅斋

【庆丰二弄的红房子】

如果说松陵红房子与工薪阶层接触得最近的,那就要说位于老镇区西南角庆丰二弄那里的一座红房子了。那一字排开的红房子共有10间,建于五十年代中期,当年入住的是镇上的10户装卸社(搬运工会)工人家属,它是仅存红房子中惟一用于住宅的房屋。该红房子是尖顶平房,建造的模样也是仿苏式的,房顶是黑瓦片,墙体是红砖白水泥,房屋的墙体中间有一圈外凸水泥腰箍,10间房子的门口有一条贯通的走廊,每户的面积约24平方米,屋里地面铺的全是红砖。当年这红房子比较偏离镇中心,房的西侧是桑树地和城墙,北面是镇上的苗木树林,南面是一排青砖民房,东面侧是三排(原为四排)同样格局的白墙黑瓦民房。

据1960年搬入红房子至今仍住这里的王师傅讲,这红房子的建造,也都是装卸社工人利用每顿饭前收工的闲时,义务的一车石子、一车沙子、一车砖搬运而来的,这些砖都是芦墟烧好后运过来的。当年的房租是每月2元。到了九十年代初,城镇房屋改革,这红房子也都转给了个人,原先的走廊也被10户人家各自隔开。如今,红房子的主人绝大部分都已搬走了,只剩下2户老住户了。大多的房子都租给了他人,周边环境情况不容乐观。

苏州人文:松陵城尚存的五座红房子丨尔雅斋

【南门履泰桥北堍的红房子】

第三座要说的就是南门履泰桥北堍吴江种子站里的红房子了,那里有一排二座高大的仓库用房,建在背靠旧城墙的墙脚跟边,目前吴江旧城墙的遗址在这里仍依稀可见,红房子仓库的前面是一大片水泥场地。西侧一座的红砖红洋瓦红房子建于五十年代中期,4个大门全部朝南。东侧这座红房子则是红砖黑洋瓦,由于是六十年代增建的,所以这座房的红砖质量明显没有西面的那座好。该房是吴江种子公司用于存放粮作物的专用仓库,为保持干燥,所以房子的地基比较高,通风的窗户离地面也高了许多,高大的屋脊、宽敞的库存面积和良好的通风是保证所存物种不易发潮发霉的必备条件。每到季节替换或新品出样,种子站里便是人声鼎沸,工人们会把库里的种子拉出来或晒太阳、或是去陈换新,进库出库好不热闹。直到今天,红房子仓库还在承担着吴江农作物优良品种和集散地。

苏州人文:松陵城尚存的五座红房子丨尔雅斋

【原吴江中学里面的红房子】

第四座红房子位于原吴江中学内,这是一座典型的苏式红瓦平房,整个房体为四坡屋顶,朝南的门庭是尖顶并向外突出,门前有一段走廊,方形的廊柱边上是石砌的围栏,所以房子是呈凸形的,面积约有120平方米。吴江中学校址的前身是吴江乡村师范学院。据镇上一位长者庞老师讲,他1956年调到乡师工作时,此红房子刚刚造好。由于当初想建造二层楼的,后因果没建成,所以这红房子的地基是相当不错的。到了1962年5月20日,吴江师范停办,吴江中学遂迁入此校。

七十年代初期,我就读于吴江中学,红房子是学校的图书室,也称阅览室,地上铺的仍是木地板。曾记得,进门右侧是阅览室,左侧是图书馆,面对门庭的还有二个窗洞,是借书、还书处。由于买不起书,所以能借到一本书回家看看,是莫大的荣幸事。红房子图书室对于那个年代来讲,是一个开放的地方,是课本外接触世界的一个窗口,很受学生老师的欢迎。

而今,吴江中学己搬离,除了二座孔庙建筑外,有点历史味道的就是这座红房子了。也许是沾了人多气旺的缘故,在众多老师学生的精心呵护下,在后来吴江党校的照看下,半个多世纪下来,这座颇有俄罗斯建筑风格的房子依旧保护的很好,清澈的红砖上面似乎一尘不染,在周边绿树的映衬下,红房子更显得生气勃勃。

苏州人文:松陵城尚存的五座红房子丨尔雅斋

【松陵西门电灌站的红房子】

最后还有一座红房子是松陵西门电灌站,其房子的格局款式也是仿苏的,红洋瓦、红砖、白水泥,凌空建架在河面上。由于五十年代仿苏盛行,除了房子是仿苏外,连里面的抽水直立机泵也是仿苏的。西门电灌站的建成,它那洋派的外形,为周边灰一色房屋带来了新农村的新气象。这座红房子它位于如今鲈乡南路国香饭店的背后。

西门电灌站了建于1956年,真正名称叫“西门电力排灌站”。当年吴江县电力灌溉工程处成立后,属于县内首批电力排灌工程之一,归县水利部门管辖,是新社会农村机电排灌、走向机械化的明显标志之一。电灌站坐南朝北,建在一小河的末端上空(现仍在,此河通向西塘河及吴江宾馆附近河道),在计划经济的年代里,西门电灌站承担着湖滨公社几个大队的排灌任务。我曾走访了五十年代末进西门电灌站工作的胡老先生。胡先生说,电灌站的配建在当年是属高规格的,由国家投资,至少要保证五十年使用寿命,仿苏式的外观、红砖加水泥的色彩在农村是格外亮丽和引人注目,房子的质量是绝对可靠。电灌站由机房和蓄水池组成,机房内有二座机泵,也是仿苏的直立式轴流泵,型号为PV5,二只马达都是60匹。机房外则是一个“凸”形的蓄水池,池面积约有60平米左右,机房通往水池有二只铁盖,水冲出时铁盖一掀一掀的,甚是好玩。蓄水池周边有东西北三座闸门,分别通向二长一短的渠道,北向渠道就是现在的鲈乡北路(教师进修学校就是当年渠道路的边上);西向渠道就是现在的双板桥路,到仲英大道后往西南方向而去。还有一条短渠则通往东面西塘河(该段渠道仍在),此渠作用在于,田间的水量一旦多了,就排至沟河,再通过机站排到市河里,起到了排涝的功能。

被业内人称为“老法师”的胡先生说,西门电灌站管辖着石里、梅里、五星等5个大队的田间排灌工作,称为一个灌区。在这5个大队的大包围中,北渠最远的水要送到瓜泾口那里,西渠最远要送到朱家坟、马鞍那一带。当西渠、北渠在跨越河流时,凌空而过的渠水是通过木质渡槽解决的,这样既解决了槽上行走人,又保证了槽中渠水流。(进修学校门口南侧的鲈乡桥,就是木质渡槽型的桥梁)

每当到了夏季,繁忙的西门电灌站便成了孩子们的乐园。蓄水池犹如一个天然游泳场,在深约1.5米的蓄水池里游泳、嬉水、打水仗几乎天天上演。水池里不时也有被机泵打碎的鱼块泛出,引得小孩一阵哄抢。庆丰桥一带的居民时常也会来此处洗衣赏景。渠道边的农田,更是城里孩子接触农村的最佳捷径,捉虫、摸蟹、钓鱼、挖泥鳅等等都在这一带转悠玩耍,西门电灌站带给了那一代人好多好多的童年记忆。

回眸松陵古城的红房子,在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岁月后,不经意中为我们留下了一份难得的遗产。苏式建筑是一个时期的特征,并大多数是用于公共建筑,风格上的简洁壮丽,色彩上的亮丽夺目,质量上的坚固耐用,的确是一个时代的烙印。红房子所留下的,除了记忆之外,笔者以为,还有那一份严谨的质量保证和突破传统引进外来艺术的勇气。

松陵红房子,一轮时代的记忆,一抹时代的亮点。

苏州人文:松陵城尚存的五座红房子丨尔雅斋


您的每一句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