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裡人生戲中人

淺談《紅樓夢》與人生

我喜愛《紅樓夢》這部作品,尤其喜愛裡面的詩詞,也喜歡電視連續劇《紅樓夢》裡的每首歌曲,最近看過不少紅學家們對這部鉅著不同的精彩的評論。

夢裡人生戲中人

一直以來,對林黛玉的扮演者陳曉旭為何要阪依佛門甚至患病死去一直心有疑惑,最近又看了其他扮演者的命運:賈寶玉的扮演者歐陽奮強的小兒子生下不久,因病夭亡;寶釵的扮演者張莉至今在國外獨居;電視連續劇《紅樓夢》裡歌曲演唱者陳力的丈夫也在該劇拍攝期間因病去世。這一系列的雷同是屬於巧合還是冥冥之中已有定數?

前不久偶而和一位朋友談起一件事,她村裡有一位戲子年紀不老患了絕症,女兒也離婚。她說那位戲子唱戲時總是演皇帝,女兒也經常演娘娘貴妃。朋友似乎迷信,但細想之後覺得有些道理。

人生如戲,一部好戲就是一場人生。每個人一生下來,做官或者討飯,上蒼大致已經安排好了。一個行乞者本來在街上每天討得一碗飯吃,足可以平平淡淡地生活下去,如果被人強行穿上龍袍當皇上,被萬人朝拜,他能消受的了嗎?即使能消受的了錦衣玉食,榮華富貴,但能勝任國家的大事嗎?真實的人生和虛擬的戲境相互混淆,黑白顛倒,就打破了一個人生活的常規,以至於鑽到戲裡走不出來,甚至演的太逼真,叫旁觀者分不清張王李趙,以至於張冠李戴。用科學來解釋,就是磁場效應,比如把人和動物放在一起,天長曰久,不但生活習性相貌相近,有可能還會被一鍋燉了。

我喜歡聽《紅樓夢》裡的歌曲,不僅因為我喜歡音樂,更是源於一個同學。上初中時,正好電視劇《紅樓夢》首播,那時,我家還沒有電視,只要在哪兒聽到劇中優美的音樂,我的心就按捺不住激動。我的這個同學和外婆同村,我小學時在那個村子讀過書,她不但是我小學、初中的同學,而且還是我小時候的玩伴。她早先一直是留著小子頭,蹦蹦跳跳的像個男孩子,後來愛唱《紅樓夢》裡的歌曲,漸漸的留起了長髮,人也變得文文靜靜多愁善感起來。我有時去外婆家,經常和她一起上學,晚上,我們一起看星星看月亮,一起談人生談理想,一起談《紅樓夢》,我從她那裡學會了《紅樓夢》裡所有的歌。

後來,我不念書了,她高中畢業後進了一家工廠上班。她還經常來找我玩,我們一塊去滑冰,去摘野果。再後來我結婚了,她說她也戀愛了。幾個月後,她來找我玩,我見她鬱鬱寡歡,追問她,她說失戀了,我當時還勸她想開點,失戀了重找。她說世上再也沒有像他那麼讓她動心的人了,我也不知再說什麼好,但這一別竟是永別,她回去不到十天就服毒死了。我當時十分後悔沒好好開導她。我去看過她父母,並說起她出事前幾天還來找過我,她父母說:她是因為沒考上大學而死的,我明白了她父母的意思。我想去她墳上看看,她母親說,看你懷了孩子,就不要去了。

每次哼起《紅樓夢》裡的歌曲時,就會想起她。這些歌詞曲調,無疑是悲摧淒涼的,即使在心情舒暢的時候,一聽這些曲子,一絲憂傷愁緒油然而生,催人淚下,何況在感情的低谷?於是好長一段時間我都不唱這些曲子。

今年,我突然心血來潮,把這些曲子重新唱了一遍,陳曉旭和同學的死也終於有了答案。

《葬花吟》無疑是林黛玉感情、人生的寫照,她把自己悲苦的心情與自然景物結合在一起,以物喻人,以景舒情。“花榭花飛飛滿天,紅綃香斷有誰憐?”“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年華似水流逝,誰不會被一種愁緒感染?然而心情不同的是“爾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

如果我像林黛玉或者那個同學一樣孑然一身,也許也會發出這樣的感嘆,也許會和她們一樣厭世看破紅塵。

然而不同的是我有孩子,我大可以不必擔心死後沒人埋葬,就是我現在死了,也達不到“質本潔來還潔去”這種境地。然而這些詞,這些音符,還有演唱者悽惋的韻調,都會教人徒生無邊的悲涼,這種悲涼從心裡溢出,瞬間滿布全身,從而產生一種強烈的願望,死或者阪依佛門。幾首歌尚且如此,何況精美絕倫、出神入化的演繹?一個有家有室的中年女人尚且如此,何況無牽無掛的姑娘?這就是《紅樓夢》不凡之處!

夢裡人生戲中人

戲如人生,但不盡同,《紅樓夢》展示給人的情是悲憫的。不光林黛玉,還有尤三姐等許多女子,還有現實生活中的陳曉旭和我的同學。她們的感情是和常人不一樣的,她們把愛情看作是一種至高無上的聖潔的東西,甚至用生命去捍衛它,她們之所以選擇死或者出家,只是想向世界或者她們愛的人證明,或者讓對方永遠記住她。然而,賈寶玉和柳湘蓮是記住了,以出家證明他們的感情,那麼林黛玉和尤三姐的死是值了,但那畢竟是小說,是在戲裡,現實生活中沒有賈寶玉柳湘蓮。這大概就是陳曉旭和我同學的悲劇,她們是受了《紅樓夢》的感應與影響。

有一件事例或許能證明這些:前幾年,我在街上擺攤的時候,常看見一個臉容被燒燬且一隻眼睛被燒瞎男人,聽說他被自己的女人用硫酸燙傷的。一直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前幾日和同伴談起此事,正巧她和他一塊上過班,知道內幕。原來那個被毀容的男土之前是一個長相很好的男子,他和化驗室的一位相貌平平的姑娘相愛,那個姑娘為他打過胎。後來那個男的去進俢,說好回來結婚,但回來時卻重談了一個,和她提出分手,那個女的說:分手可以,我們畢竟好了一場,再見最後一面,以後還是朋友。那個男的答應了,與她見面時被她潑了一臉硫酸。那個男的從此孤身一人,那個女的也丟了工作跑了。當時提及此事,我和朋友各有見解,她說那個男的罪該如此,那個女的做的對,但我的想法是如果要是我對《紅樓夢》瞭解的不是那麼深,或許我會做出和那個女的一樣的行為,甚至會去殺了他,相反,我則選擇和我的那位同學一樣的作法,或者傷心地死去,或者阪依佛門。這大概也是我中《紅樓夢》之毒太深,這些事實足可以證明陳曉旭命運和林黛玉相同的原因。林黛玉淚盡人亡,陳曉旭得了乳腺癌,此病還是抑鬱成疾。一場戲,演到極致,演者總想在現實生活中尋找這樣的極致;一場情,愛到極致,如果得不到相應的結果,便會心生怨恨。

夢裡人生戲中人

《紅樓夢》之所以為夢,它給人展示的僅是一場夢,但夢又和現實息息相關。每個人都會做夢,在夢裡,神思漫遊,許多無法實現的有可能會在夢裡實現,但也有些荒誕的夢,甚至有一些惡夢。夢也是有先兆和預知的,夢境有隱境和明境之分,隱境表現在事物上,比較難解,比如夢見房子塌了,定會死人或者出大事,這和《紅樓夢》中的“忽啦啦似大廈傾”何其相像?思念一個人,和他好的時候夢見他離得很近,和他不好時在夢裡找都找不到,這是不是《紅樓夢》中的“恰似盪悠悠三更夢”?

《紅樓夢》富含禪機。裡面空空道人、跛足和尚、甄士隱、惜春、柳湘蓮、賈寶玉,都是出了家的。甚至林黛玉、賈瑞這些人的命運,也是被佛家預言了的。林黛玉是除了家人不能見外人的,她寄身賈府,是不是違背了佛家的預言?賈瑞正照風月寶鑑,是不是違反了佛家預言?可見人不能和“天道”相悖,這個“天道”就是“天機”,只有佛家才能預知這個玄機。

《紅樓夢》又是一本“倫理”小說。賈雨村忘恩負義、劉姥姥傾家救孤、林黛玉焚稿,柳湘蓮、賈寶玉看破紅塵,那一出不是至情至理?

我喜歡看每位紅學家對這部名著的評論,但我覺得有些很有道理,有些言過其實。他們把《紅樓夢》翻來倒去的,你說這樣,他說那樣。比如對賈寶玉的評論,有些人說他是護花使者,有些人說他是花心大王。據我看來,一個人天長日久生活在花叢之中,他不愛花情何以堪?朝夕和一群美女為伴,憐香惜玉更在情理之中,如果不動心,那他必定不是一個正常人。人的一生不可能只愛過一個人,有些人自己做著齷蹉事,卻正義凜然地指責別人。比如有些人說當今演員生活亂套,而我卻以為,一場戲拍下來又是接吻又是摟抱,不動情才怪,不信你去試一試。我沒演過戲,但我愛看書,書中自有顏如玉,一本好書看下來,可以祟拜裡面的主人公。小時候看《岳飛傳》,一騎白馬手握長槍,在戰場上馳騁的英氣勃勃的白袍小將自然成了我心中的偶像。

看書亦是如此,何況在戲中在生活中

還有對作者的點評,我一直有個疑問,曹雪芹寫書時,貧困潦倒,以至於連兒子的病都沒錢治,導致兒子夭亡。在我看來,兒子的命大於一切,我寧願出去沿街討飯,也要讓家人吃飯穿暖,把病治好。再說寫書需要在一種豐衣足食,安安靜靜的壯態下才能進行,如果肚子餓得擰繩,整日為生計奔波,還能安心寫書嗎?寫書是要花費很大的心血和精力的。

這隻能說明這本書是一本奇書,曹雪芹是上天派來完成這本奇書的,他不同於常人。那麼陳曉旭也是天上派下來演林黛玉的。這樣的解釋是不是有些荒唐?然而“滿紙荒唐言”就是對一種極致的事物最好的解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