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家姓|钟氏

中国百家姓|钟氏

姓氏源流

源流一

出自姬姓,伯州犁居钟离故曰钟离,即钟氏,钟子期即其后。

源流二

源于赢姓,为复姓钟离所改。出自周王朝时期伯益后人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周王朝初期,周武王姬发将远古东夷族首领伯益的后人封在钟离邑,后建有钟离国,亦称童鹿国,是一个很小的诸侯国,子爵,国君称钟离子。钟离国最初的国址在山东地区,后来在东周初期迁到淮河中游流域(今安徽蚌埠)。到了春秋中期,钟离国被强大的楚国在周景王姬贵七年(楚灵王熊虔三年,公元前538年)攻占,钟离国灭,楚灵王分改钟离国故地为濠州、舒城,钟离子被迫成为楚国的下臣。后楚灵王又允许其复国,但成为了楚国的附庸小国,钟离国君的爵号降为“君”,国境限于钟离城一带(今安徽蚌埠小蚌埠镇双墩村)。

源流三

源于芈姓,楚公族钟建封于钟吾国,其后为钟吾氏,后简写为钟氏。东周时钟吾子爵封地,建立“钟吾国”,在今江苏新沂市。宿迁为钟吾子国,后归附楚国。公元前512年钟吾国被并入吴国。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1年),又被楚国夺回。

源流四

源于羌族和吐谷浑部落等,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西汉甘肃临洮的钟羌,以族名汉字音译为姓。

北魏高祖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执政时期,有羌族人内附,北魏孝文帝特赐其姓钟氏,全名为钟岂。其后裔子孙世代为钟氏至今。 秦汉以后,北方部落逐渐强大,不断南侵扩张,到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战火连年不断,中原政权频繁更迭,北方民族大批进入中原,中原百姓南迁东移,南北朝北魏吐谷浑部落的羌族、唐朝川北岷山的羌族中均有钟姓。

源流五

源于畲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少数民族中钟氏最多的是畲族,传说是高辛氏后裔伯夷的后代。传说,畲族的始祖盘瓠生有三子一女,三子分别姓盘氏(盘庚)、蓝氏(蓝光辉)、雷氏,一女名叫龙郎公主。后来,有一个叫钟志深的汉族青年入赘,与龙郎公主结婚,因而由汉族改为畲族,并将汉姓钟氏带入畲族,钟志深遂成为畲族钟氏的始祖。 隋朝岭南临贺的俚人有钟姓,临贺大概在今广西钟山和贺州地区。畲族钟姓的先民,这些少数民族与汉人长期混居,逐步同化,汉化程度较高。

源流六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蒙古族钟吉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抚顺(今辽宁抚顺)、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等地。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钟吉氏所冠汉姓即为钟氏。

源流七

源于彝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彝族钟氏,源出狄俄米安家支的钟里氏、钟拉氏。后在名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省改为单字汉姓钟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八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今裕固族、白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钟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钟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钟烈

中国百家姓|钟氏

钟烈(公元前334—公元前250),战国时期宋国末代君主宋康王三弟。公元前318年,宋康王自立为王后,封烈公为“钟邑大夫”。公元前286年,宋国灭亡,烈公逃到豫州钟离山定居。因宋康王曾封烈公“钟邑大夫”,所以烈公就以封地“钟”为姓,成为钟氏烈系得姓始祖。

中国百家姓|钟氏

郡望

颍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嬴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一带地区。东魏时期迁治颍阴(后为长社,今河南许昌)。隋、唐两朝为许州颍川郡。

竟陵郡:秦置郡,治所在今湖北潜江西北.西晋时分江夏郡置,治所在石城(今湖北钟祥)。南朝宋相当今湖北钟祥、天门、京山、潜江、沔阳等县地。

中国百家姓|钟氏

堂号

以望立堂:颍川堂、竟陵堂。

四德堂:春秋楚国、郑国交战的时候,楚国钟仪被郑国俘虏献给了晋国。晋国公赞他不忘本是仁,不忘旧是信,无私是忠,尊君是敬。他有这四德,给他的大任务必定能办得很好。”于是晋景公以对外国使臣的礼侍他,叫他回楚国谈判和平。

钟氏名人

钟繇

中国百家姓|钟氏

钟繇,字元常,(公元150—230)三国时魏大臣,初为廷尉,继任太傅,位至三公。政治上、军事上功勋卓著,更以“书史之祖”、“楷书鼻祖”为人称颂。

钟繇的书法古朴、秀美、典雅,兼善各体,尤精隶楷。字体大小相同,布局严谨、缜密,正楷书法独步当时,后世评论极高,说是蔡邕书法受于神人,钟繇为蔡邕书法第二代传人,与书圣王羲之齐名,并称“钟、王”。“天下钟氏出颍川”。

钟子期

中国百家姓|钟氏

钟子期(公元前387—公元前299),名徽,字子期。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集贤村)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历史上记载伯牙探亲回国时,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正巧遇见,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因兴趣相投,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生不再鼓琴。

钟绍京

中国百家姓|钟氏

钟绍京(公元659年-公元746年),字可大,唐代兴国清德乡(今江西兴国县长岗乡上社)人,江南第一宰相。系三国魏国太傅、著名书法家钟繇的第17代世孙,历史上把钟姓这两个著名书法家,钟繇称“大钟”,钟绍京称“小钟”。江西地方志列“十大乡贤”之一。官至中书令,越国公。有《灵飞经》等作品传世。为纪念唐代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钟氏后人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修建的“越国公祠”显示了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钟氏家族名望的显赫与迁徙的源流。

钟惺

中国百家姓|钟氏

钟惺(1574—1625), 明代文学家。字伯敬,号退谷,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曾任工部主事,万历四十四年(1616)与林古度登泰山。后官至福建提学佥事。不久辞官归乡,闭户读书,晚年入寺院。其为人严冷,不喜接俗客,由此得谢人事,研读史书。他与同里谭元春共选《唐诗归》和《古诗归》(见《诗归》),名扬一时,形成“竟陵派”,世称“钟谭”。

钟香崇

中国百家姓|钟氏

钟香崇(1921年11月21日—2015年2月11日),原籍广东潮安,毕业于香港大学。1949年获英国里兹大学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钟香崇院士从事耐火材料工作50余年,是中国耐火材料专业的首席科学家。他在耐火材料的组成、结构和高温性能方面的系统研究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他组织指导了中国铝镁砖和高铝砖、氧气转炉炉衬材料和连铸长水口,以及耐火纤维和绝热板等新型耐火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在耐火材料高温力学性能的研究上有独到之处,发展了耐火材料学科理论,在内容和水平上居国际前沿。为中国冶金工业和耐火材料研究开发做出了卓越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