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百家姓|鍾氏

中國百家姓|鍾氏

姓氏源流

源流一

出自姬姓,伯州犁居鍾離故曰鍾離,即鍾氏,鍾子期即其後。

源流二

源於贏姓,為複姓鍾離所改。出自周王朝時期伯益後人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周王朝初期,周武王姬發將遠古東夷族首領伯益的後人封在鍾離邑,後建有鍾離國,亦稱童鹿國,是一個很小的諸侯國,子爵,國君稱鍾離子。鍾離國最初的國址在山東地區,後來在東周初期遷到淮河中游流域(今安徽蚌埠)。到了春秋中期,鍾離國被強大的楚國在周景王姬貴七年(楚靈王熊虔三年,公元前538年)攻佔,鍾離國滅,楚靈王分改鍾離國故地為濠州、舒城,鍾離子被迫成為楚國的下臣。後楚靈王又允許其復國,但成為了楚國的附庸小國,鍾離國君的爵號降為“君”,國境限於鍾離城一帶(今安徽蚌埠小蚌埠鎮雙墩村)。

源流三

源於羋姓,楚公族鍾建封於鍾吾國,其後為鍾吾氏,後簡寫為鍾氏。東周時鍾吾子爵封地,建立“鍾吾國”,在今江蘇新沂市。宿遷為鍾吾子國,後歸附楚國。公元前512年鍾吾國被併入吳國。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1年),又被楚國奪回。

源流四

源於羌族和吐谷渾部落等,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西漢甘肅臨洮的鐘羌,以族名漢字音譯為姓。

北魏高祖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執政時期,有羌族人內附,北魏孝文帝特賜其姓鍾氏,全名為鍾豈。其後裔子孫世代為鍾氏至今。 秦漢以後,北方部落逐漸強大,不斷南侵擴張,到魏晉南北朝時,北方戰火連年不斷,中原政權頻繁更迭,北方民族大批進入中原,中原百姓南遷東移,南北朝北魏吐谷渾部落的羌族、唐朝川北岷山的羌族中均有鍾姓。

源流五

源於畲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少數民族中鍾氏最多的是畲族,傳說是高辛氏後裔伯夷的後代。傳說,畲族的始祖盤瓠生有三子一女,三子分別姓盤氏(盤庚)、藍氏(藍光輝)、雷氏,一女名叫龍郎公主。後來,有一個叫鍾志深的漢族青年入贅,與龍郎公主結婚,因而由漢族改為畲族,並將漢姓鍾氏帶入畲族,鍾志深遂成為畲族鍾氏的始祖。 隋朝嶺南臨賀的俚人有鍾姓,臨賀大概在今廣西鐘山和賀州地區。畲族鍾姓的先民,這些少數民族與漢人長期混居,逐步同化,漢化程度較高。

源流六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蒙古族鍾吉氏,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撫順(今遼寧撫順)、烏魯特(今內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等地。

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鍾吉氏所冠漢姓即為鍾氏。

源流七

源於彝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彝族鍾氏,源出狄俄米安家支的鐘里氏、鍾拉氏。後在名時期的改土歸流運動中省改為單字漢姓鍾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八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今裕固族、白族、回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鍾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鍾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鍾烈

中國百家姓|鍾氏

鍾烈(公元前334—公元前250),戰國時期宋國末代君主宋康王三弟。公元前318年,宋康王自立為王后,封烈公為“鍾邑大夫”。公元前286年,宋國滅亡,烈公逃到豫州鍾離山定居。因宋康王曾封烈公“鍾邑大夫”,所以烈公就以封地“鍾”為姓,成為鍾氏烈系得姓始祖。

中國百家姓|鍾氏

郡望

潁川郡:戰國時期秦國滅韓國後,以所得韓地於秦王嬴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潁川郡,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禹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許昌一帶地區。東魏時期遷治潁陰(後為長社,今河南許昌)。隋、唐兩朝為許州潁川郡。

竟陵郡:秦置郡,治所在今湖北潛江西北.西晉時分江夏郡置,治所在石城(今湖北鍾祥)。南朝宋相當今湖北鍾祥、天門、京山、潛江、沔陽等縣地。

中國百家姓|鍾氏

堂號

以望立堂:潁川堂、竟陵堂。

四德堂:春秋楚國、鄭國交戰的時候,楚國鍾儀被鄭國俘虜獻給了晉國。晉國公贊他不忘本是仁,不忘舊是信,無私是忠,尊君是敬。他有這四德,給他的大任務必定能辦得很好。”於是晉景公以對外國使臣的禮侍他,叫他回楚國談判和平。

鍾氏名人

鍾繇

中國百家姓|鍾氏

鍾繇,字元常,(公元150—230)三國時魏大臣,初為廷尉,繼任太傅,位至三公。政治上、軍事上功勳卓著,更以“書史之祖”、“楷書鼻祖”為人稱頌。

鍾繇的書法古樸、秀美、典雅,兼善各體,尤精隸楷。字體大小相同,佈局嚴謹、縝密,正楷書法獨步當時,後世評論極高,說是蔡邕書法受於神人,鍾繇為蔡邕書法第二代傳人,與書聖王羲之齊名,並稱“鍾、王”。“天下鍾氏出潁川”。

鍾子期

中國百家姓|鍾氏

鍾子期(公元前387—公元前299),名徽,字子期。春秋戰國時代楚國漢陽(今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集賢村)人。相傳鍾子期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擔、拿板斧的樵夫。歷史上記載伯牙探親回國時,在漢江邊鼓琴,鍾子期正巧遇見,感嘆說:“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因興趣相投,兩人就成了至交。鍾子期死後,伯牙認為世上已無知音,終生不再鼓琴。

鍾紹京

中國百家姓|鍾氏

鍾紹京(公元659年-公元746年),字可大,唐代興國清德鄉(今江西興國縣長崗鄉上社)人,江南第一宰相。系三國魏國太傅、著名書法家鍾繇的第17代世孫,歷史上把鍾姓這兩個著名書法家,鍾繇稱“大鐘”,鍾紹京稱“小鐘”。江西地方誌列“十大鄉賢”之一。官至中書令,越國公。有《靈飛經》等作品傳世。為紀念唐代江南第一宰相鍾紹京,鍾氏後人於清嘉慶八年(1803年)修建的“越國公祠”顯示了江南第一宰相鍾紹京鍾氏家族名望的顯赫與遷徙的源流。

鍾惺

中國百家姓|鍾氏

鍾惺(1574—1625), 明代文學家。字伯敬,號退谷,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市)人。萬曆三十八年(1610)進士。曾任工部主事,萬曆四十四年(1616)與林古度登泰山。後官至福建提學僉事。不久辭官歸鄉,閉戶讀書,晚年入寺院。其為人嚴冷,不喜接俗客,由此得謝人事,研讀史書。他與同裡譚元春共選《唐詩歸》和《古詩歸》(見《詩歸》),名揚一時,形成“竟陵派”,世稱“鍾譚”。

鍾香崇

中國百家姓|鍾氏

鍾香崇(1921年11月21日—2015年2月11日),原籍廣東潮安,畢業於香港大學。1949年獲英國里茲大學博士學位。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鍾香崇院士從事耐火材料工作50餘年,是中國耐火材料專業的首席科學家。他在耐火材料的組成、結構和高溫性能方面的系統研究有相當的深度和廣度。他組織指導了中國鋁鎂磚和高鋁磚、氧氣轉爐爐襯材料和連鑄長水口,以及耐火纖維和絕熱板等新型耐火材料的研究和開發;在耐火材料高溫力學性能的研究上有獨到之處,發展了耐火材料學科理論,在內容和水平上居國際前沿。為中國冶金工業和耐火材料研究開發做出了卓越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