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三不知”,究竟是哪三个“不知”?

侯挺

有句话叫“一问三不知”,我们都知道这句话是全然不知的意思。但也有人是知道但假装回到说不知道,所以这句话也侧面说明这个人装糊涂,明明知道情况却不告诉对方。那这三个“不知”,是指哪三个呢?为什么不是四不知、五不知呢?

先来说说“一问三不知”的相关典故。据记载这句话出自《左转》,晋国的荀瑶率领军队攻打郑国时,荀文子认为,不可轻举妄动,他说道:“君子之谋也,始衷(即'中’字,三代'衷’字有“中心”一解)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从这段话可以理解,“三不知”指的是开始、中间、结局都全然不知。

后来用“一问三不知”来含糊回答别人的提问,装糊涂来明哲保身。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卷三说道:桂娘一定在里头,只作三不知,闯将进去,见他时在做道理。

而如今这句话多数用来回答全然不知道的意思,不仅仅是对事情的开始、经过和结尾,而是事情都不知道。比如课堂上,老师提问学生课程问题,学生可能因为不会就回答:不知道,这时老师会说:学习不好好学,一问三不知。这里的意思就是单纯的不知道的意思。

无论是真的不知道还是某种原因而假装不知道,都可以引用“一问三不知”这句话。了解这句话的典故以后,就知道三不知不是特定的指三个不知道,而是虚数。常用来表示对事情全然不知情,或者装作不知道来达成某种目的。


决胜网

“一问三不知”的典故,它的原始涵义对于今天的职场人士非常有警示意义,它告诫我们在做事情,做决定或者向上级汇报工作的时候,必须要对事物发展的开始,发展与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才可以行动。

相应的,“三不知”就是不知道事情的开端,不知道事情的发展,不知道事情的结果。


1 一问三不知的出处: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谋也,始衷(同“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简单来说,故事是这样的,公元前468年,晋国攻打郑国,齐国担心晋国强大,就派陈成子带兵支援郑国。

有个名叫荀寅的下属冒冒失失的向陈成子报告说:“有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陈成子骂荀寅说:“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即使出动超过一千辆的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方才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 回国以后,我要把你的话报告国君。”

荀寅挨骂之后反思自己,报告情况的时候太鲁莽:“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用今天的话来说:君子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始)、中间的发展(中)、最终的结果(终)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可以向上级报告。今天我对这三方面全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难怪被领导修理。

所以“ 三不知”就是指对于事物的开始,发展和结果都不了解。

2 随着时代的变迁,一问三不知在今天又有了更加丰富的含义。

第一个新含义:当我们形容一个人工作不称职的时候,可以说这个人一问三不知。

第二个新含义:当我们形容一个人揣着明白装糊涂,不关心与己无关的事情时,也可以用这个成语。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红楼梦》中王熙凤跟平儿评论一些住在贾府里的人,谈到林黛玉和薛宝钗时说:“一个是美人儿灯,风一吹就坏了;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其实,薛宝钗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她是什么都知道,但是比较世故和谨慎,不随便说话而已。

在你的身边,有一问三不知的人吗?他属于哪一种三不知呢?如果是薛宝钗那一种,你要当心了。


铁锤历史

文/宁静致远

一问三不知出自《左传》,字面意思是怎么问都说不知道。用来表示对实际情况一点也不知道。三不知指对某一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都不知道。

据《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记载: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意思是说,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三个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向上报告。现在我对这三个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怎能不碰壁?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记载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公元前468年,晋大夫苟瑶率军伐郑。郑抵不住晋的进攻,于是派大夫公子般求救于齐。齐平公害怕晋并郑后日益强大,构成对齐国的威胁,于是派大夫陈成子率军前去救援。

陈成子率军抵淄水河岸,天降大雨,士卒不愿冒雨过河。郑子思说:“晋兵马在敝国都城屋子底下,故前来告急,敝国的君臣急盼齐军抵达。若再不行进,意恐不及。”陈成子披雨篷,拄兵戈,站在山坡上指挥齐军过河。战马见滔滔江水吓得嘶叫,他使用鞭子狠抽,硬逼它们过河,经过一番努力,齐军安全渡过了淄水,欲与晋军交战。

晋苟瑶见齐军军容严整,心惧便说:“我占卜过攻打郑国,没占卜过和齐国作战。他们的军队排列得非常整齐,我们恐怕敌不过他们。”将士赞成他的看法,主张撤兵。

苟瑶下令撤军,并派使者去齐营拜见陈成子。使者说:“我统帅让我向您解释:晋出兵,实乃替您报仇。您一族是从陈分化出来的。陈虽被楚灭实为郑之罪,故敝君派我来调查陈国被灭的原因,亦问您是否在为陈国忧愁。”陈成子知这是苟瑶的说词他怒说:“欺压别人的人绝没有好下场,

苟瑶岂能久?”齐使走后,部将苟寅报告陈成子说:“一晋兵告诉我说,晋欲出千乘袭击我军,欲全歼我军。”陈成子严肃他说:“君令我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勿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即使出动超过千乘,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方才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回国以后,我要把你的话报告国君。”苟寅自知失言,后悔地说:“今天我才知道,自己为什么总是得不到信任而要逃亡在外了,君子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向上报告。现在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怎能不碰壁呢?”几天后晋军撤兵,陈成子也率军回国。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为避免一问三不知,对事物要有充分了解。有调查才有发言权。只有观察、了解、掌握了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才会有立即执行的行动力。当我们对事情没有全面的认识时确实不要妄下结论,以免以偏概全,下错定论。

随时间后推移一问三不知又赋予了新的含义:

1)不关己事时揣着明白装糊涂,假装不知,也可以用这个成语。例如《红楼梦》中王熙凤跟平儿谈到林黛玉和薛宝钗时说:“一个是美人儿灯,风一吹就坏了;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其实,薛宝钗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她是什么都知道,但是比较世故圆滑、说话谨慎,敏于言慎于行,不随便说话而已。生活中遇到城府很深的人,更得全面了解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才能说话和行动了。

2)另一新义是什么也不知道:学习不认真,什么也不懂;工作不称职,什么也不会干,我们都会用这人一问三不知来形容。例如学生上课不专心,站起来回答问题时,哑口无言,老师便会批评学生一问三不知。电视剧《渴望》中大姑子王亚茹说刘慧芳不懂什么叫课题,文化水平低,就说她一问三不知。据这个意思,我们更应该好学上进,学会观察、了解、掌握事物的规律,做一个有学识的人。

无论是原始含义,还是现代赋予的新的内涵,一问三不知都是一个泛义词,我们千万不要做一问三不知的人!


宁静致远11804

我们小时候老师或者父母或多或少的都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哎,怎么一问三不知呢?”当时还纳闷我只不过是一道数学题做不出来怎么成“一问三不知了呢”,我记得我当时就说的是:“不知天,不知地,不知人,三界嘛,哈哈。”有没有同感啊,那么到底什么是一问三不知,又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呢“一问三不知”是汉语中的一个词汇,我们都知道我们的祖先从生活中的点滴中总结了很多词汇,经过了几千年的词义演变,现在“一问三不知”词汇的主要意思是:无论怎么问都说不知道。而“三个不知”指的是:事情的起因,事情的经过和事情的结果。而这句话还有一层隐含地意思就是:装糊涂,即使知道也说不知道,假装不知道的意思,亦有明哲保身的意味。那么“一问三不知”的由来和原型故事又是什么呢?

其实这句话最早出自《左传》,即《春秋左氏传》也叫《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朝以后才正式称之为《左传》并流传至今。这本书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第一部详细记录事件的编年体史书,而这本书的作者具体是谁也不得而知,但相传是春秋末年时期鲁国(现山东中南部,河南东部)的左丘明所著,本意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悼公二十七年)。

而我们题目中的“一问三不知”就是出自《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这一篇章。背景是为:时年晋荀瑶(春秋晋国执政卿士,智氏家族领主,又称智瑶)带领晋国的大军讨伐郑国,齐国军队前去增援援郑国。齐军中荀寅(春秋时晋卿,即中行文子,又称中行寅)进谏但并未被主将采纳,随后他自我反省总结,说道:“君子之谋也, 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这既是这句话的最早出处。所以“一问三不知”就是从荀寅当时所说的话语中概括总结出来的。它的原意是对某一事情的缘由开始、过程发展、最终结果都不知道,当时的本意是用来表示对实际情况一点也不知道,所说的“三不知”很明白,是所涉及的始、中、终三个阶段和三个方面都不知道,都不知情,并没有其他引申之意。

而随着历史的更迭,朝代的演变以及文人骚客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思想进步,使的“一问三不知”有了一些引申的含义。

在历史的更迭中逐渐的用“三不知”指对事件的“内情”一无所知,也有时指在装糊涂,在打太极。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卷三说道:“桂娘一定在里头,只作三不知,闯将进去,见他时再作道理。”这里是”用“三不知”来刻画人物在面对事件时的慌张和冒失。而《金瓶梅》里有一段是描述西门庆的,是为“那西门庆三不知正进门,两个撞了个满怀。”这里的“三不知”用来表示很突然、片刻间一下子还没做好准备的意思。”而到了近代,“三不知”除了是表示对事件所有的一无所知外,随着民国初年白话文的兴起,以及各种文化运动各种思想潮流的井喷式的爆发,“三不知”又多了一层装糊涂,明哲保身的意思。我记得在看某部关于清末民初的电影时,里面军阀混战,一位军阀抢了另外一位军阀的军火,另外一位知情的军阀在面对询问时摆出了一副“一问三不知”的态度与做法。这里就是在装糊涂,在明哲保身。

以上就是“一问三不知”这句话的由来,含义发展和典故。在为您长知识的同时希望能传播出去,让更多的朋友了解,知道。如有不对的地方,我们共同学习进步,欢迎指正。


流苏里

小时侯,我们经常会听老师要求,复习功课,不然,老师课堂提问了,"一问三不知",同学们的目光,会让自己很难为情;


长大了,应聘工作,总是提前做准备,了解应聘中相关资料和基本要求,唯恐考官提问时,"一问三不知"。


实际上,心中还从来没细想过,"一问三不知",究竟是哪三个"不知"


看到这个问题,我认真地查阅了相关资料,终于搞清楚,知道了正确答案,现在与大家共享。

"一问三不知",出自《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译成现代文,意思是: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其的开始、发展、结果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向上报告;


而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面急忙报告,难怪拍马屁拍到蹄子上,不会有好结果。


这里有个故事:


公元468年,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齐国为了防止晋国强大,就派陈成子带兵援郑。


两军对垒时,有一个叫荀寅的人,报告陈成子说:"有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晋军打算派一千辆战车来袭击齐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


陈成子听了大怒,骂道:


"出发之前,国君有令,不要追零星的千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国出动1000辆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刚才的话,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回国以后,我要报告国君"。


荀寅自知失言,感慨说:"君子之谋,开始、中间、结果三方面都要考虑到,才向统领报告,今天我三不知就急忙来报告,统领不骂死我才怪呢!″


"三不知"是指:事情的起因不知、经过不知、结果不知。


"一问三不知",是一个汉语词汇,平时经常会被使用,现在也指怎么问都说不知道,对内情一无所知。

比喻对实际情况了解太少。


比如小说《二刻拍拍案惊奇》卷三中:"桂娘一定在里头,只作三不知,闯将进去,见他时再作道理"。


"一问三不知",现在还被指有装糊涂,假装不知道,明哲保身的意思。


比如清代无名氏所作《定情人》中写道:"小姐一见彩云,就问她,`我刚去与若霞说的几句话,怎就三不知不见了你,你到哪里去了这半晌?′


古代文化中通俗词汇很多,让我们成为有心人吧,多去探清它们背后的故事,以便让人们能够更加准确地去使用,并发扬光大!


幸生

一问三不知是一个汉语词汇,现指的是怎么问都说不知道。


三不知是指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一问三不知也有装糊涂,假装不知道,故意不告诉对方的意思,有明哲保身的意味。


还有不知其然,不知其所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意思。

句子出自于古代春秋末期鲁国人左名明的《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


一、典故


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齐国为防止晋国强大,就派陈成子带兵援郑。


两军对垒之际,有个名叫荀寅(中行文子名寅,晋国贵族,中行氏卿族的最后一人,又作荀寅。彼时,其投奔在齐。)的人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


陈成子听了大怒,骂道:“出发前国君有令,不要追赶零星的干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


晋军就是出动1000辆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刚才的话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回国后我要报告国君。”


荀寅自知失言,于是感慨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意思是说,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其的开始、发展、结果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向上报告。


而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急忙报告,难怪拍马屁拍到蹄子上,不会有好结果。


二、含义演变


《左传》中所说的“三不知”很明白,是始、中、终三阶段三方面都不知道。


邓拓在他的《变三不知为三知》一文中,对“始、中、终”做了很详细的阐述。


始,就是事物的起源、开端或创始阶段它包括了事物发展的历史背景和萌芽状态的种种情况在内。


中,就是事物在发展中间的全部过程情形,它包括了事物在不断上升或逐步下降的期间各种复杂变化过程在内。


终,这就是事物发展变法的结果,是一个过程的终了,当然它同时也可以说是另一个新过程的开始。


“三不知”从最初的始、中、终三方面都不知道,逐渐产生了别的意思。

后来用“三不知”制对内情一无所知,有时指装糊涂。


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卷三说道:桂娘一定在里头,只作三不知,闯将进去,见他时在做道理。


用“三不知”表示匆匆忙忙、冒冒失失。


《金瓶梅》十三回里有:那西门庆三不知正进门,两个撞了个满怀。


可见,“三不知”还有突然、一下子的用法。


清代无名氏所作《定情人》中写道:小姐一见彩云,就问她,我刚与若霞说的几句话,怎就三不知不见了你,你到哪里去了这半晌?


而到现代,“三不知”就只是表示对情况一无所知了。


问题答完,希望能帮到你,祝生活愉快。


有书课堂

“一问三不知”中的三不知有多种说法,最深奥的解答是,①不知然;②不知其然;③不知其所以然。第二种解释是:①不知何人;②不知何地;③不知何事。第三种解释是:①不知你;②不知我;③不知道自己。第四种解释是:①不知南北东西;②不知早晚春夏;③不知天高地厚。……总之,意思是什么都不知。


时代傻瓜李博士

1、“一问三不知”,即:不知道事情的起因,不知道事情的发展过程、不知道事情的结果。

2、语出《左转》,《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有载,晋荀瑶带领大军伐郑,齐军前去援郑。齐军中荀寅进谏不被主将采纳,自我反省,他说道:“君子之谋也, 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3、《左传》中所说的“三不知”,就是是“始、中、终”三个阶段都不知道,现在一般指什么都不知道或什么都不说、装糊涂。


断剑写春秋

1、从小到大,常会听到父母或老师教育一些学生说一问三不知,这一问三不知究竟是哪三不知呢?是不知道怎么回答、如何回答吗?以下我来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个解答。

2、首先,一问三不知,它是一个汉语词汇,现指怎么问都说不知道。这里的三不知,应该指的是

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即事情为何发生、发生了什么、导致了什么,泛指事情的发展历程。用来比喻对实际情况了解甚少。此外,一问三不知也有装糊涂,假装不知道的意思,有明哲保身的意味。

3、“三不知”出自《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讲的是晋荀瑶前去伐郑,齐军前去援助,而齐军的荀寅进谏却不被采纳,于是他说道:“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于是“一问三不知”就从荀寅的话中概括了出来。“三不知”最初是从始、中、终三方面来解释,到了后来用“三不知”来比喻对内容情况的一无所知。因此在《左传》中的劝告是,才智佳人,在谋划一件事时,就必须考虑到开始、中间和结局。三不知就采取行动,当然难有所成。始中终以“始”为本。要改正有始无终的坏习惯。

4、对于“一问三不知”的原本含义可以在邓拓的《变三不知为三知》

中得到详细的解释以及阐述。另外“一问三不知”在不同作品中还有不同意义,如《三刻拍案惊奇》中“桂娘一定在里头,只作三不知,闯将进去,见他时再做道理。”这里就用“三不知”表示匆忙和冒失。

5、“一问三不知”的同义词有一无所知,而反义词为无所不知、有问必答。关于它的歇后语有“傻子问路------一问三不知。”还有一个关于它有意思的谜语答案为龙,这又是为什么呢?

学号:153010029


坐锦观天

“一问三不知”是指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都不知道。

1 “一问三不知”这个典故的溯源: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中记载,晋国的荀瑶率兵围攻郑国,齐平公怕对齐国构成威胁,派陈成子率军援救。

荀瑶见陈成子部队军容整齐,担心打不过遂命使者前去游说,谁知被陈成子识破,荀瑶更是犹豫不定。

晋国使者走后,有个叫荀寅的部将报告:“有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营门,准备把齐军全部消灭。”

陈成子正颜厉色道:“即使晋军派出一千辆以上的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回国以后我会报告国君。”

荀寅自知失言,后悔地说:“今天我才知道,自己为什么总是得不到信任而要逃亡在外了。

君子谋划一件辜情,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会向上报告,现在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怎能不碰壁呢,7几天后晋军撤兵,陈成子也率军回国。

后人遂根据此话概括出“一问三不知”一词。

《左传》中所说的“三不知”很明白,是始、中、终三阶段三方面都不知道。

邓拓在他的《变三不知为三知》一文中,对“始、中、终”做了很详细的阐述:

“‘始’,就是事物的起源、开端或创始阶段,它包括了事物发展的历史背景和萌芽状态的种种情况在内。

‘中’,就是事物在发展中间的全部过程情形,它包括了事物在不断上升或逐步下降的期间各种复杂变化过程在内。

‘终’,这就是事物发展变法的结果,是一个过程的终了,当然它同时也可以说是另一个新过程的开始

所以“ 三不知”就是指对于事物的开始,发展和结果都不了解。

2 “三不知”还有突然、一下子的用法。

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卷三说道:“桂娘一定在里头,只作三不知,闯将进去,见他时再作道理。”用“三不知”表示匆匆忙忙、冒冒失失。

《金瓶梅》十三回里有“那西门庆三不知正进门,两个撞了个满怀。”可见,“三不知”还有突然、一下子的用法。

清代无名氏所作《定情人》中写道:小姐一见彩云,就问她:“我刚与若霞说的几句话,怎就三不知不见了你,你到哪里去了这半晌?”而到现代,“三不知”就只是表示对情况一无所知了。

3 “一问三不知”在今天的新含义。

第一个新含义:当我们形容一个人工作不称职的时候,可以说这个人一问三不知。

“一问三不知”的典故,它的原始涵义对于今天的职场人士非常有警示意义。

它告诫今天的我们在做事情,做决定或者向上级汇报工作的时候,必须要对事物发展的开始,发展与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才可以行动。

相反的,“三不知”就是不知道事情的开端,不知道事情的发展,不知道事情的结果。

第二个新含义:当我们形容一个人揣着明白装糊涂,不关心与己无关的事情时,也可以用这个成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