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给孩子的答案很完美,但却挡了他探索的路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孩子所学会的东西

到底是别人教给他的

还是他自己经过探索掌握的

估计大多数人会本能的认为

当然是别人教的

一个小屁孩儿自己能学会什么

我起初也是这么想的

而当我看过一个叫“墙中洞”的实验后

才发现我根本什么也没教会他

所有他能做、会做的事情

都是他自己琢磨出来的

我只是给他提供了一个机会

你给孩子的答案很完美,但却挡了他探索的路

这个极有创意的教育实验

是由印度教育研究专家苏伽特·米特拉组织的

他在印度贫民区的一面墙壁上挖了一个洞

把一台能上网的电脑嵌进洞里

结果,他发现那些贫民区的孩子

居然无师自通地学会了用电脑上网

甚至还有人学会了英语

这个实验最有价值的贡献是

他告诉我们

孩子天然就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那我们不禁要问了

既然孩子们都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要老师和家长还有什么用

你给孩子的答案很完美,但却挡了他探索的路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

我先给大家举一个真实的案例

带孩子去过中国科技馆的家长

应该会对一个潜水艇的模型有印象

很多孩子也都按过那两个升降按钮

但从中学到的东西却不尽相同

你给孩子的答案很完美,但却挡了他探索的路

我见过一个小女孩

对潜水艇充满了好奇

使劲扯着妈妈要玩一会儿

但妈妈却惦记着让她去体验坐飞机

于是就没好气的对孩子吼

你给孩子的答案很完美,但却挡了他探索的路

我真为那个孩子感到惋惜

多么好的一个探索学习的机会

就这样被妈妈无情的忽略掉了

我还看到另外一位家长

在陪着孩子玩潜水艇模型时

非常有耐心地跟孩子讲

潜水艇升降的原理

你给孩子的答案很完美,但却挡了他探索的路

讲完后就带着孩子离开了

也许他觉得孩子已经懂了

没必要在这上面再浪费时间

但孩子是否真的弄懂了

我们不得而知

轮到我和小米玩时

我突然产生了一个疑问

他自己能不能搞明白潜艇的原理呢

所以我并没有急着告诉他

等他玩了两个过程后

就开始问我一些问题了

你给孩子的答案很完美,但却挡了他探索的路

我知道他一定有自己的想法

只是不确定对不对

所以不敢讲出来而已

所以我鼓励他试着讲讲看

小米边玩边仔细观察

然后不确定地对我说

你给孩子的答案很完美,但却挡了他探索的路

虽然我知道并不是这个原因

但感觉他在开动脑筋思考

并且说的有一定的道理

所以我继续鼓励他再想想

你给孩子的答案很完美,但却挡了他探索的路

小米的思路并不没有完全打开

如果这时候给些引导

也许他会有不同的答案

你给孩子的答案很完美,但却挡了他探索的路

你给孩子的答案很完美,但却挡了他探索的路

你给孩子的答案很完美,但却挡了他探索的路

你给孩子的答案很完美,但却挡了他探索的路

你给孩子的答案很完美,但却挡了他探索的路

你给孩子的答案很完美,但却挡了他探索的路

你给孩子的答案很完美,但却挡了他探索的路

我就这样一直引导小米思考

让他自己观察发现潜艇的秘密

回家后他还拿瓶子做类似的实验

进一步印证他所学到的知识

后来我也曾回头想过

如果我只是陪着小米让他自己去玩

不干涉、不讲解、不引导

他会不会自己搞明白那个潜艇

会不会再想到浮力等其他更多的东西

说实话我真的不知道

但我至少可以回答文章开头提到的问题

我们老师和家长在孩子自主学习过程中

到底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我们教给孩子知识

和孩子经过探索与思考获取知识

这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

首先

我们应该是一个兴趣的发现者和保护者

我们要善于感知孩子的兴趣所在

当发现孩子对某事物感兴趣时

要去肯定和鼓励他的这个兴趣

而不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

兴趣的价值和意义

可以说孩子的每一个兴趣点

都可以引申出跨领域的深度学习

其次

我们要做孩子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助手

不要妄图把自己所有的知识储备

全都灌输给孩子

即使孩子全部都能接受

他充其量变成你现在的样子

引导者的一个最重要任务是

启动孩子自主学习的引擎

然后给孩子不断的画出一个个坐标

让他自己上路探索

而不是顺着你开辟好的路

去到你想让他去的那个地方

而助手,更像是服务的提供者

要尽可能为孩子提供探索的机会

让孩子享受探索的过程

而不是告诉孩子结果和答案

我们这一代父母都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长大的

给孩子灌输知识和正确答案

已经成为我们的思维定式

但我们的孩子将来面临的世界

知识随手可得

人工智能将碾压所有的知识型选手

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怎样创作性地解决问题

怎样在未来的竞争中生存

需要我们从现在开始不断地反思

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身份定位

将最终决定孩子的成长模式

也终将决定孩子的未来

我们到底要做怎样的父母

希望你也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