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萧条时期,为什么宁愿把牛奶倒进河里,也不低价卖给穷人?

抬头笑笑咯J

美国大萧条时期是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次席卷全球的经济大危机,这场危机起源于经济极其繁荣的美国,随后席卷世界,对当时的世界格局起到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经济大危机的起因要扒拉起来有点复杂,简而言之,就是经济泡沫太多。

在一战后的十余年内美国发展迅速,出口额扩大、工业发展、机械改良等导致美国社会一片繁荣,甚至提出世界最高生活水平的口号。然而繁荣的背后充满了危机。美国经济高速发展,但人均收入没有多大增长,人们出于对经济态势的信心,一次又一次贷款,几乎透支了后半辈子的钱,同样因为经济预测形式大好,无数股民将钱投入股市。

另外美国长期处于贸易顺差,各国黄金集中到美国,最后造成美国出口迅速下降,大批工人没有工作。随着股市崩盘,金融界的危机迅速蔓延至整个社会,美国陷入了不间断的恶性循环。


一方面产家还在不断生产,不论农业还是工业,其产能都严重过剩,生产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另一方面是广大民众陷入赤贫,即便是非常便宜的东西他们也买不起。虽然物价一跌再跌,但民众一分钱都没有,再便宜也买不起。

那为什么不给穷人免费发放呢?难道是因为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没有同情心?当然不是,之所以要倒掉牛奶,跟罗斯福政府解决供过于求问题的政策有关。

不仅是牛奶,其他过多的产品也都被销毁,以改变供求关系,另外政府大办水坝等大规模工程,把那些失业破产劳动力拉去干活,干活就有收入,供求关系又逐渐调整,市场交易由此才能一步步拐回正轨。


虽然白送给穷人虽说属于很道德的行为,但是这样很容易养成人的惰性,反正破产了,反正有人白送东西,那还担心什么?可东西总有发完的一天,一旦发完,失业者又已养成不工作等发东西的习惯,经济危机无疑会更加严重,美国也将遭受毁灭打击。


平沙趣说历史

儿子问父亲:“我们为什么没有牛奶喝?”父亲说:“因为家里穷,买不起牛奶”。

儿子又问:“为什么我们家那么穷啊?”父亲说“因为爸爸没了工作”。

儿子接着问:“你为什么没了工作?”父亲回答:“因为牛奶太多了”。

这是一个在美国大萧条时期,美国人的一个段子。一个让人深思的段子。

美国的经济大萧条,被称作“经济危机”。

什么是经济危机?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危机?

简单讲,经济危机就是生产过剩,但不是绝对的生产过剩,而是“体制性过剩”和“结构性过剩”。

前面那个段子告诉我们,牛奶的过剩肯定不是绝对的过剩而是相对的过剩——需要喝牛奶而喝不起牛奶的群体比例很高,但是因为“买不起”而无法实现这种需求。

另一方面,大量的牛奶倒掉,反映出的是牛奶的消费能力不足。

这是资本主义经济理论指导下的“体制性过剩”。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这是由于生产资料过分集中的私人占有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当生产资料高度集中到少部分人手中的时候,究竟是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在那次大萧条当中有了部分的答案。

高度集中的私有化,会使得生产资料的占有者追逐利益的贪婪达到最大化,造成社会财富分配严重失衡,而降低利益标准,是生产资料占有者不愿意看到的。

倒掉牛奶,造成的损失会从牛奶不足而涨价的过程中进行补充,这一点,就是现在的“菜贩子”都知道。

在二战前,最原始的,我们暂且称为初级版的垄断资本主义制度(自由经济)在这次的大萧条当中显现的淋漓尽致,这种大萧条不仅仅出现在美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次新旧势力的角逐的话,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大萧条的宣泄。

生产过剩,是今后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会遇到的,包括可能出现的在国家内部的“绝对过剩”。我们国家的“供给侧改革”,以及“一带一路”的倡议,实际上就是在解决部分的和低端的产品绝对过剩的问题,通过提高供给的质量,扩大供给的范围来形成有效的消费,解决过剩的问题。


步武堂

这难道不是教科书反映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的标志性事件么,牛奶不同于粮食类产品,它并不是人们生活中的刚需品,其销量收到价格的影响并不大。也许一个小镇上1000个人,在牛奶价格10元的时候,会有100个人选择购买牛奶。牛奶价格跌到5元的时候,可能也只有150人来购买牛奶。就是说牛奶的目标受众比较固定,需求的还是会需求,不需求的哪怕牛奶的价格减少了一半,仍然不会去选择购买。


当时的美国处于经济大萧条的阶段,牛奶的收购价格从2美元以上跌倒了1美元左右(100磅),而对于牛奶的生产方,也就是各大农场来说,此时的价格已经到了让农场无法正常存活的地步,其仓储成本,运输与人工成本已经高出了牛奶的利润。卖的多,就赔的多,还不如选择将牛奶全部倒掉,减少自身的成本,以损止损。

至于说为什么不选择送给穷人,首先这不是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不快,再就是选择送给穷人还要负担运输费用。就算是穷人自己来领取,那么让那些花了钱买牛奶的人作何想法,就像你前天买的东西,今天就免费了,你心里能舒服么?本来就低的价格还会有人买牛奶么。把牛奶倒掉,美国经济萧条。把牛奶免费赠送,美国经济崩盘。

这似乎并不是万恶的资本主义问题,在我国,同样农产品的滞销也是如此。很多的农作物会选择烂在地里,不去采摘来减少损失。以损止损虽然无奈但是有效。真要送给你,那该农产品和其替代产品的价格也就崩盘了。同样的房价也是一样,城市里有那么多的空楼卖不出去,有见过免费送给人居住的么,降价都不会降的。当然房子牵扯的问题就太多了。看不懂。


简族

提起倒牛奶,人们便会联想到1929年的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脑满肠肥的美国资本家把大量鲜美的牛奶倒入江河湖海中。这也是人们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残酷现实的最直观印象。

其实倒牛奶的很大部分是奶农,在各个国家都有这样的现象,正如2004年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一期节目中报道浙江某市很多奶农也频频把鲜奶倒入水沟,有时在一天内倒掉14吨,那为奶农宁愿将牛奶倒掉也不分给穷人?我认为最主要还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

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的经济危机对整个世界经济都造成了空前灾难,农业自然不能幸免。由于之前的经济繁荣,牛奶生产过剩,所以在经济危机爆发后,大量牛奶滞销,牛奶收购价已经很低了,甚至于低到无法维持奶农基本生活需要了,而这时牛奶的价格还在继续下跌,这也就导致奶农越卖越亏。

所以别说是把牛奶送给穷人了,就算是贱卖也会导致许多奶农以毕生积蓄投资的奶场可能都将付之东流。如果倒掉滞销的牛奶,大量鲜奶就会退出市场,这样牛奶市场供求关系就会趋于平衡,价格也会慢慢稳定下来,所以在极端情况下,奶农还会干脆杀掉奶牛,从而减少牛奶供应。1933年美国政府就购买了600万头猪,然后将其毁灭,这就是就是为了让把价格维持在官方所规定的水平上,大量的牛奶被倒掉也是一样的原因。


另外我们都知道牛奶很难长期保存,过不了多久就会变质,所以在牛奶卖不出去的情况下就只好默默地赔上汽油钱将牛奶运到河边倒掉。

还有就是1933年罗斯福上台,出台了一系列法案,其中《农业调整法案》就规定牛奶和奶制品是基本商品,联邦政府按照奶牛的头数给补贴,所以在牛奶无法获利的情况下,奶农只会在乎奶牛补贴,而不是卖掉牛奶,所以他们倒掉牛奶也就不足为奇了。


天帝赖元和

不只是在米国,在我国也有倒牛奶事件,即便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可结果却惊人的相似——倒了,不管什么原因,反正就是倒了。但是,资本主义的倒牛奶社会主义的倒牛奶还是有些许区别的。

不禁想起我中学教材书中的“资本家宁愿把牛奶倒掉也不分给穷人喝”,当时我学习还算是比较认真的(脸红),我就在后面加了句注解——“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可是真相往往不是我想的那样。

1929年的大萧条重创了美国农业,包括奶牛养殖,大萧条头五年,全美最大的产奶州威斯康星州牛奶零售价由每100磅4.79美元降到每100磅3.48美元,奶农在零售价中收益占比由46%降到30.5%。在1932年,全美每100磅猪肉平均价格为2.5美元,每100磅糖的平均价格为3美元。很明显,靠卖牛奶已经支撑不起奶农们的日常生活开支了。

此外,中学课本里的“资本家”也不是指全美的奶农,指的是穷困潦倒的“独立奶农”。在大萧条时期,美国的大型乳制品公司由于体量较大,并且组成了产业联盟,能够通过通过一定的手段自我保护,所以损失远远没有独立奶农惨重。

独立奶农们倒奶也是因为成本最优的选择。在大萧条时期,例如1933年纽约州倒牛奶是“牛奶罢工”中抗议奶价太低的行为;同年威斯康辛州罢工倒牛奶倒的则是其他人家的牛奶。罗斯福上台后发生的一些倒奶事件,则是由于政府补贴导致奶农可以随心所欲倒奶;这些都与“资本家”无关。

而且,产奶不是想停就停的,你这边不出售牛奶了,可奶牛们还正常泌乳,到点了奶农就得给奶牛挤奶,否则对奶牛身体还有伤害。而且牛奶储存又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所以这时候奶农除了倾倒牛奶似乎也没有别的办法了。当牛奶价格低于运输(主要因素)、存储所需花费的价格时,牛奶就没有了交易的价值。当然,如果你自己跑到奶牛场去购买牛奶,那运输成本就不存在了,奶农也会乐意以较便宜的价格卖给你。

当“倒奶事件”发生在中国,我们会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14年发生的全国倒奶事件,当时国内乳业迎来“寒冬”,奶价跌破成本线,企业损失惨重,除了倒奶,无奈之下还杀牛。刚开始也不是没有发生过“免费送牛奶”这种社会送温暖的行为,可是人心难换人心啊,就像面包店免费对环卫工赠送馒头一样。“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老祖宗们早就知道这个经济学/社会学道理了。

现在都谈社会合作,社会共赢,市场就这么大,企业们拼到底是为了赚钱,这是一个相互剥夺的过程,可我希望人心不是。


Hou少恭

大萧条指的是20世纪三十年代爆发在美国的那场突如其来、影响巨大的经济危机,也被称为1929-1933经济危机,这场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很快波及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对世界经济发展乃至政治局势都产生了巨大且深远的影响。

这场危机的表现有很多,在农业领域体现在产品的过剩上,当时的很多农场主都采取了销毁过剩产品的举措,将牛奶倒入河流中,或是用小麦或玉米做燃料,这是一种看起来很怪异的行为,经济危机都如此严重了,为什么这些农场主们还会浪费粮食而不是积蓄粮食以求度过危机呢?大萧条的爆发与当时美国的经济体制密切相关,当时社会生产率不断攀升,而人们的工资与之相比,却只是很小幅度上升甚至没有变化,这些导致美国经济出现了十分严重的生产过剩现象,供给很多,需求却由于工资的限制而不足,经济发展十分不平衡,也就是说,在当时的市场上出现的是供过于求的状况。处在这样情况下的农场主面对滞销的牛奶等产品,第一反应应当是储存下来留待经济危机过去之后卖出,但当时的条件限制了牛奶没办法储存很长时间,这一办法行不通;那么农场主自然而然会想到降价以吸引人们购买,但是经济危机过于严重,人们购买力普遍处于低迷状态,即便是把牛奶价格降到成本之下,也很难顺利卖出,反而会引发行业内的恶性竞争,互相降低价格,导致农场主受到亏损。而倒牛奶的行为看似怪异,实际上,处理掉一些过剩的产品,帮助减少市场上供应的牛奶数量,使得市场供求再次回到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方能在长期内维持牛奶的价格,阻止经济危机的继续蔓延,故农场主倒掉牛奶是一种合乎经济学道理的选择,在当时看来,是没有问题的。当然送给穷人也是可以的,但是运费和油费算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故对于当时的美国农场主而言,宁愿自己销毁,也不愿意低价卖给穷人。


国家人文历史

大萧条时期是美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一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这是生产社会化与私有制矛盾不可调和的社会产物下的必然现象。于是,就有人研究称具有规律性哎,十年一周期,1929年大萧条,看来逢九必化呀,这又要到九了,猫腻初露,美帝咄咄逼人的寻衅、攻势,如刚刚的攻打叙利亚这都为啥?战争嘛,那是矛盾的激化,政治的延续。资本利益的矛盾决定着的产物。

物抓真相,事看本质。牛奶倒河里,粮食让它在仓库底发霉,嚯,资本家真黑心,其实,这是表象,无外乎都是维护生产并占有剩余价值的手段。为利不择手段,资本家的唯一目的就是生产并占有剩余价值,其本质就是利益最大化。利,有没有利,这是雷打不动,宁死不变的先决条件,是客观的制度的必然结果。不是有句名言说嘛,资本家的每一分钱都沾满了血和泪。萧条时期牛奶卖给穷人是于己不利的,无非如此。所以倒了也不卖,卖也卖不动啊,

矛盾这玩意是客观存在的,人是环境之子。马克思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自身矛盾决定的。是生产资料的社会化趋势与生产资料私有化这个根本矛盾决定的。

马克思给出的经典论断,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取代,社会主义必胜,可是特色主义就不得而知了,毕竟可惜了马克思他老人家早已经西天取经去了,没给留个答案哎!不过,咱们可以总结看看萧条时期的样子:

产品大量积压,企业分分倒闭,生产大幅下降,失业人数剧增,信用关系破坏,生活陷于混乱,经济着实瘫痪……

后来咋弄呢,于是,罗斯福粉亮登场了,双手高举“新政”法宝。……

结果呢,罗斯福新政取得显著成效。


东声西音

小时候生活的年代经济条件差,商品物质方面不丰富,我学到这一段的时候,简直是愤愤不平的:“为什么不做成大白兔奶糖呢?”

资本主义的劣根性何其顽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多么不可调和,资本主义世界的老百姓真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呐,由此我也产生了一些“优越感”,虽然还是不理解为什么不做成大白兔奶糖。

活在当下,看到很多新闻上有农民宁肯把某些蔬菜在菜地里沤肥,也不收割了等着卖掉,新闻上也说了是“菜贱伤农”,隔三差五的“肉贱”“蛋贱”“奶贱”,这些事儿就与小时候关于倒牛奶的记忆重合了。

农民为什么不收割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蔬菜,是因为价格太低,低于收割、运输成本,这还不包括土地、种子、肥料这一系列投入,但农民们就是这样决绝,豁上沤肥,好歹还能省些下一季的肥料钱,也绝不赔本出售。

加工成大白兔奶糖是很明智的选择,如果农民能把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做到长期保存,的确是一种变通之道,但可惜直到现在,大部分农民和大部分农产品缺乏进行深加工的能力和市场。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的美国农民也面临过这种情况,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咖啡豆用来铺垫乡村道路,理由同样是供大于求,导致农产品价格过低,入不敷出。

但当年的美国农民还是能渡过难关的,首先是政府会有一定程度的补贴,运气好的话,政府还能组织收购一些,虽然收购来还是被埋掉、倒掉。

从政府、到农场主的倾倒、屠宰、掩埋行为,如出一辙,是因为这也是治标的最快方式,不是供大于求吗?在供应端上做足文章,减少供应,虽然心疼肉疼,效果却立竿见影。

从治本角度出发,什么是本?本就是“求”那一端的购买力,美国政府“以工代赈”,多创造临时性的公共事业岗位,给失业者提供从事公共事业的上岗机会,上岗就业就有薪水,有了薪水就有了购买力。

回到被倒的牛奶上来,美国奶农缺乏深加工能力,也没能赶上咱们现在的“UHT”超高温瞬间杀菌消毒保证一年半载不变质的“技术”,反正也领了政府的奶牛补贴,倒掉也就不是让他们很难以接受的选择了。

只是,只是,为什么不做成“大白兔奶糖”呢?


历来现实

最早接触到这个问题是八十年代上中学时政治课本里,说美国二九年经济大萧条时农民〈注意,不是资本家,这点我记得很清楚)把牛奶倒掉,把小麦在地里点着,当时中国是短缺经济,什么都缺,当时也年轻,和题主一样,傻傻的想,干吗不送给没有的人。经过几十年岁月磨练,现在想明白了,只能倒掉,我们这里盛产苹果,农民95%都靠苹果为主要经济来源,每隔几年就会有一次卖果难,就是苹果产量过剩。零八年苹果卖不了,我一斤六分钱把二级果卖给为果汁厂收原料的贩子。六千斤卖了三百元,但我俩l口从树上打下来(不是摘),装在袋子里,运到地头,还要装上车,整忙了三天。算帐还不如把苹果烂地里,两个人打三天工还可以挣五六百元,人还省力。现在就以苹果为例,每斤成本包括人员工资,农资等成本约一块钱,还不包括自己的劳动力付出。送给人吧,周围都是搞同一产业的,根本没人要,送到没有苹果的地方吧,运输费用,包装材料,人员工资最少每斤一块,这就是农产品农民不赚钱,城里人觉得贵的原因。零四年我们这里又发生苹果大跌价,存在冷库里的苹果二三月份四块左右,五六月份跌到一块五六。到七月份没卖掉的有些就倒掉了。现在回到题主的问题,美国人为什么倒牛奶,因为附近根本没人要呀,农民不可能自己赔上运输费用送给城市穷人,就算有资本家掏钱送给穷人,吃出毛病谁负责。所以倒掉卖不了的牛奶最划算,下一步就是杀掉奶牛,因为喂养奶牛也要成本呀,中国三鹿奶粉出事后出现大范围卖牛奶难,杀牛倒奶从课本走进生活。恩格斯说过;从商品到货币是一次惊险的跳跃,这次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生产者。现在中国老出现卖菜难,卖粮难,卖水果难的事件,一是由于农民信息不对称产生的盲目性,还有基层政府的盲目自信。搞瞎指挥。每一次卖什么难背后都有许多赔本甚至破产的经销商,都有数不清的眼泪,甚至人命。希望政府搞好宏观调控,尽量减少卖XX难。


没户口的马

教科书上说的其实是没错的,就是资本主义内生问题造成的,在天朝现在叫我市场经济的不足。本质上就是生产和需求无法做到完美匹配,市场只能更具之前的需求来确定今天的生产,因为个体趋利,造成生产过剩。例如去年西瓜价格很高,今年全县种西瓜,最后西瓜大丰收,但是瓜贱伤农。

解决方案有三个,一个是计划经济,所有生产都不由个体决定,而是由上级单位行政命令。后果大家都知道,就是长期资源紧缺,造成短缺经济。第二个方案是扩大市场,本县卖不掉 本省卖不掉,但是日本西瓜很贵啊,但是问题也不好解决。因为有贸易壁垒,我们的西瓜日本不收。还有一个就是退回小农经济,种瓜的人不考虑全国全县的需求,只种村里需要的西瓜的量。当然,这就是更悲剧的解决方案,现代国家的基础都没了。所以 第二条方案是最正确的途径,至少经济学家已经确定这是一片光明,但是政治家们为了选票,为了个人利益往往不这么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