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孤獨並不是身邊無人

有時,孤獨並不是身邊無人

“一個人要是真的比別人懂得多,他就變得孤獨起來。但孤獨並不一定有害於友誼,因為再沒有比孤獨的人對友誼更敏感了,而友誼則只有在每個人個人均記住了自己的個性並不使自己混同於他人時才能與日俱增。”

----榮格

有時,孤獨並不是身邊無人

有時,孤獨並不是身邊無人


質數的尷尬唯有自己知道,因為它只能被1和自己整除之外,不能被其他自然數整除,也就是說,質數即便是無限的,也和其他整數沒啥關係,除以1,它還是它自己。

2008年,意大利八零後帥哥保羅·喬爾達諾創作出版了自己的處女作《質數的孤獨》,年輕的粒子物理學博士用數學概念帶來的陌生感,探究了成長中的遺憾,不過如何面對孤獨,有可能是一生的選擇,回首來路,誰都是驚悚無可奈何。

“越來越常遇到的是那些孤獨的質數,它們迷失在那個純粹由數字組成的寂靜而又富於節奏的空間中。”

小說的男主馬蒂亞是個數學天才,他肯定自己是個質數,而且相信女同學愛麗絲就是那個比鄰的質數,兩個人都有童年的創傷隱疾,男主為了參加同學的生日宴會丟掉了智障的妹妹,女主在父親逼迫下,參加了滑雪訓練營,因此一條腿受傷終身跛行。

有時,孤獨並不是身邊無人

男主與女主懷著各自沉重的過去,建立了“不完美而又不對等的友誼”,親密嗎?卻在小心翼翼保持著適當安全的距離,不觸碰彼此似乎已經看不見疤痕的傷口,然後他們長大了,卻發現愛情依然解決不了孤獨,他們懷著深愛,仍然是兩個相隔的質數。

“猶如鋒利的刀片,閱讀的過程就像是撫摸刀刃的過程,而且是用神經和情感去撫摸,然後發現自己的神經和情感上留下了永久的劃痕。“餘華中譯本序的某段,凌亂不堪的濁世,時間劃傷皮膚,孤獨隱藏在相似的陌生人,看樣子,虐心不虐心,都要好好活下去。

孿生質數,聽起來似乎有點溫馨,可是結果並非如此。像3和5、17和19,像1877和1879,或許無窮多對,它們只相差2,趨於無窮大,再變得稀少,它們也不可能是戰友,中間的距離和開始一樣,各自孤獨是無關的兩個質數。

比起村上的《1Q84》的更浪漫更孤獨,《質數的孤獨》更現實更冷酷。愛情多數時候是一束光,有的人一輩子都不知道光束的存在。他轉過身去,光束始終在他的身後,或是他刻意為之,像馬蒂亞,有的人一直追逐著光束,像愛麗絲,卻一直被光束所淡漠。

有時,孤獨並不是身邊無人

他們由於孤獨而互相吸引,又似老杜所言那樣,“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少年時的烙印,與離亂重逢桑海桑田的感慨,殊途同歸,質數的宿命,胸中的溝溝壑壑千山萬水,便是孿生質數之間最短亦是最遠的距離。

孤獨有時就是彼此望著前行,在心底微笑,幸好路上有人。最後的最後,馬蒂亞和愛麗絲,分別了好些年,各自生活一團糟之後,愛麗絲恍惚瞧見相似馬蒂亞妹妹的女孩,馬蒂亞收到愛麗絲寄來兩人年輕時合影的照片,背面只有一句話:你必須回來。

小說和現實都要有個了斷,生活總是溫吞水不緊不慢地把我們送向終點。所以愛麗絲打開門立即發現了剛剛下飛機的馬蒂亞,他們一起開車兜風,愛麗絲坐在他身邊,與馬蒂亞的夢裡一模一樣。

後來他們回到愛麗絲家相吻了幾分鐘,之後馬蒂亞去了衛生間,發現了繡著愛麗絲前任姓名字母的毛巾,於是走出洗手間,馬蒂亞告訴愛麗絲自己必須走了。愛麗絲點點頭,說好的。

或許有那麼幾次,從少年到青年,他們可以免於一個人的孤獨,只是有點奇怪,拒絕他人的孤獨和被他人拒絕的孤獨,除了高冷,悶騷到最後還是孤獨。看樣子,這輩子還是要有個孿生質數彼此孤著惦著,然後,相忘於江湖。

有時,孤獨並不是身邊無人

【繪畫:Christian Schloe(奧地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