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护士”:进家门先跨“规范槛”

人在家中坐,护士上门来。用手机APP下个订单,就可以预约专业护士到家里提供打针、换药、拆线等护理服务——随着共享经济的风靡,“共享护士”开始在北京、上海、广东、福建等地悄然兴起。

不过,在“共享护士”日渐普及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少问题:虽然便利患者、盘活了医疗资源,但上门护理的规范性与安全性尚存疑虑。“共享护士”要想走进千家万户,恐怕还得跨过不低的门槛。国家卫健委日前也作出回应称,将总结各地“共享护士”的做法经验,引导规范发展。

“共享护士”:进家门先跨“规范槛”

流程简单 价格不菲

北京市民赵先生,最近通过一款护士上门手机APP,为父亲预约了上门换胃管服务。

预约护士的流程也并不复杂,除了基本的注册登陆、身份认证之外,用户还需要提供正规医疗机构开具的处方、药品和病例证明等。下单后,平台会对预约用户进行审核并分发给护士,不符合接单要求以及风险较高的订单,平台会选择拒接。

优化配置 提供便利

在医疗资源紧张、看病难问题依然凸显的当下,“共享护士”正迎来“最好的时光”。有观点认为,“共享护士”借助共享经济模式,将分散的护士资源优化配置,打破传统医疗行业壁垒,为群众看病就医提供了便利。尤其是行动不便、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人,更有意愿为上门医护“买单”。

“共享护士”:进家门先跨“规范槛”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41亿人。到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占总人口的17.8%。国家卫健委此前的调查则显示,全国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近4000万,预计到2050年失能老人将达到9750万。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巨大,家庭照料负担严重。

从养老方式来看,根据《“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目前中国90%以上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方式,由于子女以及护工并不具备专业护理知识,上门医护有望成为养老与医疗相结合的有益补充。

2017年,某医护上门服务平台公布了其护士上门的数据。根据对3.2万名认证执业护士、3万多名用户和10多万份有效订单的分析显示,北京、上海占据了总服务份额的50%,其中北京占38%。由此可见,“共享护士”的需求与接受程度,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

对护士来说,“共享护士”的模式,为自己发挥专业能力、提高收入创造了条件。来自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注册护士总数超过380万人,其中在基层从事护理工作的护士接近80万人;医护比例达到1:1.1,扭转了医护比倒置的局面。不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护士资源仍旧短缺,护士收入也偏低,人才流失情况较为严重。

缺乏标准 难避风险

“共享护士”到底靠不靠谱?对于这个问题,无论是患者还是护士其实都有疑虑:出现医疗风险怎么办?护士的人身安全如何保证?

目前除北京、天津、广东作为护士区域化注册试点地区,可进行护士区域化注册试点工作外,其余绝大多数省份的护士尚无多点执业资质。这意味着,在其他地区,护士上门服务属于脱离注册执业地点,有非法执业嫌疑。相关部门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签约网约平台和实体医疗机构的多点执业还不一样,不过还没有相关政策。

医疗事故和纠纷,更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在上门服务过程中,护士如何保证操作的安全性?患者一旦出现意外情况怎么办?能否全程记录服务过程?这些难题目前都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

行业标准缺乏、责任认定缺位,这让“共享医疗”面临着不小的风险。

各方合力 规范发展

要想让“共享护士”在规范中发展,离不开各方的合力。

在政策层面,“共享护士”亟待“靠谱”的管理政策。国家卫健委此前表示,下一步将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推进分级诊疗和持续深化医改工作,逐步修订完善护士执业管理相关政策。同时,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结合各地探索开展“共享护士”的做法经验,引导规范发展,以满足公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

广东省家庭医生协会常务副会长吴育雄认为,相关部门应当结合医护行业的特点和服务要求,研究制定高起点、高水平的行规标准,同时在准入、责任、医疗风险等方面规范引导,保障上门诊疗的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