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湖裡的故事並不全是山清水秀……

東湖裡的故事並不全是山清水秀……

趙氏花園掩映在武漢東湖落雁景區烏龍咀半島的湖光山色中。可惜,曾經風光一時的趙氏花園,如今剩下一圈圍牆、一座牌樓,而當年種下的銀杏、雪松、廣玉蘭等樹依舊迎風而笑。

來到落雁景區時,青山綠水禁不住讓人把都市喧華拋之身後。

走近曾經的趙氏花園,門口一左一右兩棵松樹朝天肆意地伸展枝幹,滿目綠色帶來不少涼意。

樹後即是一座灰白色牌樓,敦實莊重而不古板,上面有紅色的“中南軍政委員會農林部直屬苗圃”字樣,匾牌中心有八個方孔,寓意八面來風,牌樓頂端錯落,形成雙層飛簷。

東湖裡的故事並不全是山清水秀……

花園主人:清末明初的超級富豪

談到趙氏花園,不得不提到花園主人了。

趙宗濤,廣東人,清末民初買辦資本家,即身兼七國的買辦,商界名流。附近人都稱其為:"趙廣佬"。世代經商,家學淵源深厚,曾漂洋過海,受過良好的教育。

此人身材雖不高大,但體胳健壯,頭髮烏黑,天庭飽滿,寬大的鼻樑上總戴著一幅金邊眼鏡,好穿洋服,談笑幽默而風趣,思維敏捷,舉手抬足頗有大家風度。

19世紀初,武漢既是醞釀中國革命活動的政治中心,又是世界各國紛紛搶佔中國經濟市場的重要港口,慧眼獨具的趙先生認定了武漢的發展必將會給他帶來無限的商機,來漢後,他憑藉本身的才學和特有的外交能力,很快與在漢的各國商行建立了互利的關係,通過幾次買賣的合作成功,終於贏得了同行的信賴,一時間生意做得如火如荼,如魚得水。

不久,趙先生不僅在漢站穩了腳跟,還編織了一張龐大的經商之網,交結了一幫江湖義士,並且網網都能夠撈起豐收的喜悅,處處都有兄弟們的維護,緊接著他就開洋行,立門戶,建公館,修別墅,真是少年得志,意氣風發,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東湖裡的故事並不全是山清水秀……

擇地造園:堪稱武漢頂級私人會所

古人云:繁華落定,必然要有修身之境;紅塵滾滾,最好要以積德為本,經歷了幾年的商海風雲,積累了大量的流動資金,趙先生開始萌生了功成身退、守拙歸田園的生活理念。當他把這種想法告訴好友曹立仁先生後,立刻就得到了曹先生的讚許,並許諾為其擇地造園。

某日,趙宗濤和好友曹立仁以及一頗負盛名的風水先生,泛舟東湖直抵落雁烏龍咀半島,只見此處白鷺橫飛,沙鷗翔集,野荷飄香。他們從烏龍咀上岸,行至一處高隆的山丘,風水先生忽言:“此地名為螃蟹地,此丘隆起藏螃黃,周邊半島似蟹腳,長咀關中如二螯;螃黃音蘊龐黃金,二螯伏水財源滾……”再放眼望去,遠處群山起伏,層巒疊嶂;環顧左右更有兩島猶如游龍戲水,伸向湖中,湖中正好有一島嶼,頗有“二龍戲珠”之境。趙宗濤相中此地,時過半月就破土動工。

趙氏花園的建築佈局均圍繞著"螃黃"山丘構造,這也是趙先生領悟了那位風水先生的指點而形成的格局。趙氏花園的建築面積有2000平方米,分為別墅、來鵠山莊和膳食堂三部分。因東湖當時與武昌城外的沙湖貫通,他還在現在的蘆洲古渡處建有碼頭,便於往來。此外,建有垂釣觀魚池、古水井、雁棲亭廊、蒲團養禽島等,堪稱武漢頂級私人會所。

東湖裡的故事並不全是山清水秀……

新婚燕爾:月前花影,門庭若市

花園竣工後,趙先生不知從哪裡引進了一批稀有的植物栽植在庭園之中,也不知什麼時候娶來了一位纖巧玲瓏,婀娜多姿能詩善文的才女養在花園別墅裡作為朝夕相處,形影不離的三姨太。據說在那段時間裡,曾經忙得不亦樂乎的趙先生完全變成了一個只顧談情說愛不顧生意買賣的大閒人。

不過這樣一來花園裡的人氣開始變得越來越旺了,一會兒來了丫環侍女,一會兒又來了管家廚師,一會兒來了跑腿的長工,一會兒又來了看門的打手,等跑堂的跑腿的做飯的管家的等服務人員到齊後,趙氏花園的湖邊碼頭上就開始隔二連三地開來了一拔拔遊船,從遊船上下來的客人有穿西服打領帶的,也有穿長袍戴禮帽的,還有穿裙子的漂亮女子,有中國的,也有外國的,還經常有一二百斤重的黑木箱要人搬進搬出,累得幾個長工叫苦不喋的。

花園裡的夜色美得很,燈火闌柵,月前花影,膳食堂裡開流水席,來鵠山荘的客房裡,笑聲陣陣,香語嬌音,最誘人的是那棋牌娛樂室裡的吞雲吐霧,麻將聲聲,湖畔荷花亭亭靜植,水裡蛙鼓雨後思春,好一幅江南夏夜的繁華之景,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直把那附近的農人羨慕得徹夜難眠。

此時的趙先生正享受著他人生最甜蜜的時分,有詩為證:"小築東湖半島間,栽花植樹建耕園,一湖春水忘榮辱,兩岸荷花映日妍,漁舟點點千帆過,白鷺紛飛各自閒,紅顏春暖添香燭,玉樹朝開夜合眠"。

東湖裡的故事並不全是山清水秀……

悽楚愛情:相思詩歌,流傳至今

常言道,水滿則溢,月盈則虧,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趙氏花園的繁榮盛世也不過六、七年的光景後,便日益走向蕭條。國難當頭,戰爭頻仍的年月裡,趙先生再也沒有閒心在花園裡繼續做著他的春夢了。商場原本就是戰場,更何況這個戰場已經被戰火的銷煙包圍得喘不過氣來,每件事情每筆業務都可能發生不可預料的結果。

他不得不經常長時間地離開趙氏花園這個溫柔鄉,隨著政局的動盪,趙先生商務活動的範圍也越來越大,不但經常往返於上海、南京和武漢之間,甚至還得去香港,跑國外,長時間的分別對於年輕力壯、財大氣粗的趙先生來說並不覺得怎麼艱難困苦,相反還變得越來越精神飽滿,鬥志昂揚,因為他已習慣於商場裡各種歌舞昇平,紙醉金迷的外交生活,可對於年輕貌美、多愁善感、獨守空房的三姨太來說卻是柔情似水,寂寞艱熬。

東湖裡的故事並不全是山清水秀……

每當趙先生漂洋過海之時,就是她柔腸寸斷之日,然而三姨太畢竟是一個識大體明事理受過良好家教的人,每當趙先生不遠萬里回到自己身邊的時候她總是百般的溫柔,精心侍候,從不敢多問趙先生的寄旅生活,也許她想,不論他在外面怎樣的飛黃騰達,風流瀟灑,那只是逢場作戲的江湖買賣,只要他對我恩愛如舊,那就是長久的夫妻。

可是說歸說,想歸想,離別的日子太長也只能抱著詩書打發時光,有時候會觸景生情,學著古人寫首詩歌釋放一下自己的相思苦悶,其中有首流傳至今的相思詩歌這樣寫道:"日出東林鳥雀飛,日落漁舟唱晚歸。夜靜春山空月色,搗衣聲裡起徘徊,清暉玉臂涼如水,半島相思紅豆垂;桃花謝了玉蘭開,輾轉芙蓉出水來,鴛鴦蒲裡成雙配,野鴨蘆叢處處飛,人道商人輕別離,忍看紅燭淚滿腮。"

1949年武漢解放後,人民政府沒收了買辦資本家趙宗濤的花園別墅及田地,改趙氏花園為中南軍政委員會農林部直屬苗圃,此時的三姨太已經是50多歲的人了。中南軍政委員會農林部直屬苗圃的第一任主任張乃修依照黨的政策安排三姨太在職工食堂裡工作,吃住免費,每月還發工資二十萬元(相當於後來的20元)作為生活補貼。1952年冬,三姨太死於趙氏花園附近的渣家廟。

東湖裡的故事並不全是山清水秀……

趙氏花園當年的繁華已不復見,分分合合的愛情故事也飄散於煙雨,無不令人唏噓、感慨。浩渺東湖,還有多少故事正在被遺忘呢?

東湖裡的故事並不全是山清水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