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等一回,這次徹底變味了!

《舌尖上的中國3》是徹徹底底的flop了吧!豆瓣評分從第一季的9.3直接降到了4.9,這塊金字招牌終於還是被玩砸了。

四年等一回,這次徹底變味了!

如果說舌尖第一季的感受是驚豔,第二季的感受是略有失望,那麼,今年春節開播的、讓觀眾等了四年的第三季,恐怕已經讓觀眾失望到家了。

槽點1:漏洞百出?常識性低級錯誤?

迎面走來的第一個方陣是“細節考證隊”,他們專注於揭露舌尖3中的事實漏洞,指出影片內容缺乏基本調研和史實考證,已經違背了紀錄片最基本的“紀實”要求,是對美食文化最大的詆譭。

例如,這兩天討論比較多的鱸魚話題,節目中錯將大口黑鱸當作四鰓鱸魚。

四年等一回,這次徹底變味了!

第二集中有關西安回坊及陝西特色美食水盆羊肉的介紹,當天節目播出不久後,就有網友發博反駁了“西安回坊唐代已經成型”的觀點,指出回坊所在地在唐代屬於“國務院”辦公地點。

四年等一回,這次徹底變味了!

此外,節目中重點介紹的西安回坊地區老白家的水盆羊肉也遭到了當地網民的不滿,從水盆羊肉的正宗性上來看,大家一致認為渭南中北部才是傳承地所在,熱心網友還進行了詳細而專業的舉證。

四年等一回,這次徹底變味了!

導演組火鍋、麻辣燙、串串、缽缽雞、冒菜分不清?

四年等一回,這次徹底變味了!

一部以紀實為基本原則的紀錄片犯這種低級錯誤,實在是讓人目瞪口呆。

槽點2:“知音體”再現江湖?

向我們走來的第二個方陣是以毒舌著稱的“理性求實隊”。他們指出,舌尖第一季注重食物本身,第二季開始找尋人與食物之間的平衡點,第三季除了氾濫的煽情,加賣鍋,還剩下什麼?

“張修林自幼習武,曾師承多位武術名家,形意、八卦、太極、通背等,他俱得真傳……”如果是剛剛打開電視機的觀眾,一定不能在短時間內分辨出來,這居然是《舌尖3》的第三集。

四年等一回,這次徹底變味了!

這種重人物重煽情輕食物溯源的問題不僅僅出現在第三集。第五集叫“食”,按片子的邏輯,是講人吃飯的故事。講了蘇州一位退體的作家發掘美食、一位留學德國的電汽工程師繼承父業從事美食、一位納西族人在麗江弘揚美食,他們發掘的、繼承的是什麼美食,怎麼做的,全部一筆帶過。

另外還講了兩個人,一個是來到青島摔面的農民,靠一家麵館在青島立足,目標是為兩個女兒受到更好的教育環境。摔面那一節,屢屢給出摔面的場景,但面是怎麼和的,對面有什麼要求,並沒有交待。因為平時開店忙,所以只能抽休息的一點時間,隔著欄杆看著女兒做操,大廚突然就哭了。

四年等一回,這次徹底變味了!

一個是天津罹患絕症的年輕媽媽,每天早早起床為女兒做豐盛的早餐,為的是將來能讓女兒記住媽媽做過的菜。人物故事充滿酸楚,美食完全退卻,看過之後,絲毫沒有美食帶來的愉悅,心情格外沉重,這還是《舌尖上的中國》嗎?

四年等一回,這次徹底變味了!

人物很鮮活,故事很曲折,但觀眾紛紛N臉懵:我要看的是《舌尖3》,為什麼給我看《知音》的人間百態?

槽點3:鍋、刀、砧板都cue了,就是不說美食?

向我們走來的第三個方陣是善於思考的“邏輯縝密隊”。他們以宏觀的視角審視節目的立意,思考節目內容的時代性和文化價值,多數人認為部分節目內容有“反技術進步、田園牧歌、推崇原始落後文明”的嫌疑,而主旋律思想的過度傳遞也掩蓋了對美食本身的探尋。

這屆的《舌尖》團隊也是很“實誠”了,從炒鍋開始說起,刀、砧板都cue了一遍,就是不怎麼說美食。第一集“器”,竟然真的用了大半時間講刀碗鍋,並且一定要給它們安上很有靈氣的名頭。

四年等一回,這次徹底變味了!

廚師還要深情凝望鐵鍋好多秒......

四年等一回,這次徹底變味了!

火還給了特效呢。

四年等一回,這次徹底變味了!

結果出來的是這個......

四年等一回,這次徹底變味了!

又說別人做穿山灶有多不容易。七孔穿山灶,每孔火候不一樣,燉、燜、煮各不相同。

四年等一回,這次徹底變味了!

四年等一回,這次徹底變味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展現傳統工藝無可厚非,但是歷經三萬六千錘的章丘鐵鍋最後被用來做了一個“溜白菜”,看到最後也沒明白這樣一項耗時費力的工藝與現代化工業技術相比的優勢所在。

有網民表示節目充滿“小布爾喬亞式的審美情趣”,“泥有泥性,人有人性”“機器煉的泥就沒有氣孔”這種略顯矯情的話語也被認為是“附庸風雅”,有人直接指出氣孔對陶器成型是有負面影響的。

四年等一回,這次徹底變味了!

四年等一回,這次徹底變味了!

從滿懷期待到草草收場,

失望和痛心是必然的。

不過也還好,畢竟這一幕,

我們也沒少見,不是嗎?

四年等一回,這次徹底變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