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人物之著名隱士管寧,廉潔奉公華歆

管寧割席這個故事出自筆記小說《世說新語》,《三國演義》裡也有這個故事,大家也都耳熟能詳:

一日,寧與歆共種園蔬,鋤地見金。寧揮鋤不顧;歆拾而視之,然後擲下。又一日,寧與歆同坐觀書,聞戶外傳呼之聲,有貴人乘軒而過。寧端坐不動,歆棄書往觀。寧自此鄙歆之為人,遂割席分坐,不復與之為友。

這個故事原意為教育我們做人要有德行。當然是極好的教育素材,不過我卻認為有貶低華歆之嫌。《三國志》中沒有這段記載,而在《資治通鑑》裡卻只有前半段 : 寧少時與華歆為友,嘗與歆共鋤菜,見地有金,寧揮鋤不顧,與瓦石無異,歆提而擲之,人以是知其優劣。

三國人物之著名隱士管寧,廉潔奉公華歆

我們可以看到《世說新語》中,管寧鋤到金子視而不見,華歆拿起來看了一下,然後扔下。而在《資治通鑑》裡,華歆是提而擲之。後半段的割席斷交更是根本就沒有。所以管寧和華歆是否斷交這件事至少是存疑的。

而在曹丕當上皇帝之後,曾詔令公卿們推舉品德節操高尚的人,時任三公的華歆推薦管寧。曹睿即位後,華歆又因病請求辭官,讓管寧擔任太尉。如果真的有割席斷交,那麼華歆就是不計前嫌的高尚的人,如果沒有割席斷交,華歆也是個不拘一格推薦人才的人。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兩個人,首先要拋去對他們的固有印象。《三國演義》中堅持原則的管寧和威逼獻帝的華歆並不是他們的本來面目。

永不仕魏的管寧

管寧其人其實從來沒有當過官,為什麼他的名聲很大呢?我們知道,三國沒有互聯網,雖然已經發明瞭紙張但是質量太差,要出書還是要用竹簡,流傳範圍太小。所以,增加名聲最好的辦法就是到處旅遊,孔子的名聲不也是到處亂逛得來的。由於拜訪的名士比較多,自己的文化水平也比較高,名聲也就自然而然的流傳開來。在當時,要做官的最好也是最快的辦法就是有人推薦,要人推薦除了掏錢賄賂高官以外就是依靠自己的名聲了。雖然當時管寧的名聲很大,而且也有很多州郡官員徵辟,但是即使在黃巾之亂之前,管寧也是拒不為官的。

黃巾之亂起,管寧避亂到了遼東,當時的遼東老大公孫度待他如上賓,又送錢又送禮,想徵召他當自己的手下。但是管寧不吃這套,除了和公孫度談學問其他一概不談。在遼東居住的時候也只是給周圍的人講學。由於公孫度立庶不立長,管寧知道遼東要亂,於是就跑了,跑之前把公孫家送的東西全部封存還了回去。從這件事也看出管寧是很有處世的智慧的,並不是個愣頭青。

綜上,我認為,管寧不為官既不是因為自命清高,也不是因為永不仕曹,而是因為他的志不在此,既不貪財也不戀權專心在家做學問恐怕是他一生的志向。這又回到了《世說新語》裡的那則故事,對金子和貴人視而不見是他從小到大一直身體力行的人生信條。

三國人物之著名隱士管寧,廉潔奉公華歆

曹魏高官華歆

華歆其人,雖然與管寧志向不同但道義卻基本相合。管寧是活到了八十多歲老死的,華歆活得少一點,七十多歲病死。自黃巾之亂起到赤壁之戰,三國人口減少了至少百分之九十以上,平均壽命也只有二十六歲。能活到七八十歲的管寧和華歆肯定有他們的避世之道。管寧自不必說,遠避戰亂,不入仕途,與人為善。而華歆的經歷更豐富些。

董卓之亂時,華歆為避亂與鄭泰等人出武關。路上遇到一個人請求跟他們同行,其他人都可憐他,同意了。只有華歆說:"不行。現在我們身處危險之中,禍福患難,休慼與共,大家的道義要像一個人一樣。無故多出一個人,不知道他的道義如何。接受了他以後,如果遇到了困難,能半路拋棄他嗎?”大家不忍心拋開那人,還是帶他一起走。這個人半路上掉進井裡,大家都不想救他,華歆說:“他已經和我們在一起了,拋棄他是不道義的。”華歆帶領他們一同返回把那個人救了出來,後來他和大家告別離開了,大家於是認為華歆很有道義。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華歆是個不輕易相信別人的人,但是卻是個有情有義的,重視承諾的人。而後,華歆投袁術,勸說袁術討伐董卓,袁術不聽,於是華歆離開袁術。輾轉做了豫章太守,任職太守期間

,以為政清靜不煩,吏民感而愛之。後來孫策攻打豫章,華歆自知打不過,果斷投降,成了孫策的上賓。孫策死後,曹操徵召華歆,華歆棄孫權而投曹操,臨走之前,故舊同僚來送他的有一千多人,贈送他幾百兩金子。華歆全都沒有拒收,暗地裡一一做上記號,到臨走時,把所接受的禮金全都聚集在一起,對各位賓客故舊說:“本來沒有拒收各位的禮金的想法,可是現在接受得很多。考慮到獨個兒坐車遠行,將會因懷藏美玉遭害,希望賓客們為我著想。”賓客們就各自收回所贈的禮金。這是待人接物的本事,既保持本心,又不駁了大家的面子。

華歆大概是看到孫策死了,留下一個小孫權成不了大事,於是去投靠了曹操,雖然有投機之嫌,但也算是有明哲保身的智慧。到了曹操那裡之後,華歆歷任議郎、軍事參謀、尚書、侍中,後代荀彧為尚書令。曹操征討孫權的時候任軍師(難怪打不贏)。曹丕為魏王,拜為相國,曹丕稱帝,拜為司徒。常勸諫曹丕少些用兵征伐,以民文本,多事農桑。陳壽評論魏國三公:鍾繇開朗豁達,治事幹練,華歆清正純潔,品德高潔,王朗學問淵博,知識豐富,確實都是一個時代的傑出的人才。不知華歆和王朗泉下知道自己青史雖留名,卻因一《三國演義》而淪為笑談當作何感想。

三國人物之著名隱士管寧,廉潔奉公華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