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抑鬱或者長期心境惡劣,請點進來看看

No.1 抑鬱的黑屋

也許你現在感到自己正處在一個黑屋子裡,看不到亮光,看不到希望。你拼盡全力想走出去,可是轉遍了每個角落,卻找不到門在哪裡。於是你很絕望,很無助,這種精神窒息的感覺慢慢吞噬著你,讓你很想解脫、很想離開現在這個黑洞洞的世界,去另一個世界看看......

也許有時候你極度煩躁,腦子裡有千萬個想法像火山噴發似的往外湧,感覺頭快爆炸了。這些短促、毫無邏輯、令人焦慮的意念就像越燒越旺的烈焰無情地炙烤著你的腦子,讓你坐立不安,覺得一分鐘就像一萬年那麼長,恨不能給自己的腦袋喂一顆子彈......

也許有時候你出奇的安靜,大腦像是冰封了,呆呆地看著不知道是什麼地方的地方,渾身無力,抽離出整個世界,然而心裡一刻不停地縈繞著一股綿綿的哀愁,揮之不去,彷彿被施了定身咒,只能等著那哀愁之繩緩緩地將自己勒死......

如果你抑鬱或者長期心境惡劣,請點進來看看


No.2 我想幫助你

我自己有過長達近十年的惡劣心境,這期間抑鬱症三次光顧了我,所以那些煩躁、焦慮、彷徨、絕望等等的惡劣狀態可以說是我的“老朋友”了。這期間,我嘗試過多種辦法,做過好幾次心理諮詢,吃過一些抗焦慮和抗抑鬱藥物,也嘗試過“放任不管”的“不治之治”,看不不少心理學自助書籍,嘗試過所謂“認知行為”療法、“森田療法”等心理學方法,也嘗試過按摩、針灸等的中醫療法,甚至在極度痛苦時試圖在宗教中尋求慰藉,要知道在正常狀態下,我是一個批判性思維強烈到讓人厭煩的人,所以信仰宗教於我來說實屬沒有辦法的辦法(可惜後來到底也沒有皈依宗教,世界觀不同)。

經過這一系列的折騰,我終於是走出來了。回顧那段歲月,有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積極作用,而有些方法卻起了反作用——給我造成了更多的混亂。

所以,我想寫下這篇文章,想把自己的經驗分享給那些需要的小夥伴。我非常理解處在抑鬱中的你們的痛苦,我要堅定地告訴你們:不論現在你的狀況多糟糕,不論你多麼絕望,請相信我,只要你不放棄自己的生命,你一定會走出那個小黑屋,等待你的將是你現在無法想象的美好!

如果你抑鬱或者長期心境惡劣,請點進來看看


No.3 數據和案例

這一部分用一些數據和案例帶大家瞭解一下抑鬱症。

抑鬱症看似遙遠,但其實離我們很近,它真真切切地發生在我們身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抑鬱症患者達3.5億人,也就是每20個人裡就有一個抑鬱症患者。預計到2020年,抑鬱症可能成為僅次於心腦血管病的人類第二大疾病。

在中國,抑鬱症的防治形勢也是不容樂觀。北大六院黃悅勤教授2016年在中國(溫州)康寧精神醫學國際論壇上做過一場題為「中國抑鬱症流行病學和疾病負擔」的報告,在這項覆蓋全國31個省份、超過30000人的調查中就發現,在中國抑鬱症的終生患病率已超過3%,抑鬱症患者中接近一半(47%)會致殘,抑鬱症會使人損失超過6個健康壽命年,在各類精神障礙排列首位。

如果你抑鬱或者長期心境惡劣,請點進來看看

下面看幾個真實的案例(名字是化名):(大部分是心理學書籍上摘錄的,有些結合了自己的經歷)

案例一:

坐在回家的公交車上,我一直閉著眼睛,長期的餘光恐怖讓我的眼神變得十分噁心,我不想讓任何人看到,同時我也不想再看到別人鄙視的目光。就這樣,我能感到車窗外陽光的味道,但是我已經無法再享受了,車子裡有說話聲好。但我還是害怕上課,所有的強迫都向我襲來,我的心一次又一次地被掏空。我更恨坐在我後面的人,我恨他們,因為他們讓我的強迫到了近乎瘋狂的地步,我有時甚至想他們全都死光了,我就不會餘恐了。我的一切難道要全部毀在社恐上嗎?為什麼……

(注:餘光恐懼是社交恐懼的一種,患者總是強迫性地用餘光看人而覺得自責,覺得別人鄙視自己 )

案例二:

十年前,我在讀中學的時候,看了不少黃色書刊。由於那時的無知,無端地為書中人物所迷惑,把自己想象成為書中的美女,希望成為書中描寫的那樣:走在路上要有百分之百的回頭率,要有女人的嫉妒。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開始把眼睛睜大,把嘴抿小,心想這就會達到美女的要求。走在路上時,我故意不看別人,眼睛直視著前方,每個陌生人從我身邊走過,我就想他一定在想我長得漂亮,她一定嫉妒我長得比她好看。後來參加工作,這種心態仍然未改,且不斷往下陷。忽然有一天,我發覺自己的目光變得色迷迷的,是一種勾引人的眼神。我好害怕,於是想回到健康時的樣子,可是我已無法調節自己的心態了。不僅如此,假如我發現哪個女的漂亮,我就嫉妒,從六七十歲的老太太到未滿週歲的嬰兒,更不用說與我年齡相當的人。每當此時,我就覺得自己非常醜,醜極了,誰都不如。我知道我這樣想是不對的,可當我想回到正常的心態,進行自我調整,已做不到了。現在我猶如行屍走肉,腦子裡沒有親情、友情和愛情,只有漂亮和嫉妒,我已失去自尊心,假如現在誰罵我幾句,我都不會生氣。我連起碼的同情心都沒有了,比如我奶奶前不久去世,我居然不感到難過,並不是我奶奶待我不好,而是我想難過也難過不起來。我再也不想這樣活下去了,活著不能和正常人交往,得不到人們的尊重,多痛苦啊!

案例三:

白妮是化學系一年級學生,她是以全縣第一名的成績考進這所聞名中外的學府的。由於個子不太高,加上太多的青春痘,她總是習慣地坐在教室的最前排靠牆的座位上,因為上課時怕老師有意無意地盯著她,故而總是低著頭聽課。

同宿舍的幾位女同學,入學不到三個月就已經熟悉了整個校園環境,課外活動總是積極參加。也許是出於形象上的自卑感,每當週末活動時,白妮總是一個人守在宿舍裡,用瓊瑤小說來慰藉少女的寂寞。

隨著女伴們的活躍,她越來越感到壓抑和孤獨。漸漸地,她失去了笑聲,唯一的寄託就是一天不忘地寫日記,自己對自己說心裡話。記得在高中時,也曾有男生對她射來傾慕的目光,她心裡明白這是由於她優秀的成績,但畢竟也是一種安慰,她心中萌生了一種愛的憧憬,這憧憬隨即化成了奮鬥的動力。可如今不然了,成績已經不是至上的目標,人們也不再仰視她,而是更為喜歡全面的女孩形象。對比起任何一個女同學,她都自愧不如,相形見絀。尤其當她見到校園中那一對對靚麗的佳偶和聽到同學入睡前的一番“愛情沙龍”,她更加感到性的壓抑,她需要愛,但她得不到愛,哪怕是某個男生投來的一笑一瞥……

這天,一位年輕的化學老師,首次出現在講臺上,看樣子他不過二十七八,矮矮的個子,卻有著宏亮的聲音,雙目炯炯有神,不住地四處盯著,連白妮這樣的姑娘也要掃上幾眼。每當此時,白妮都情不自禁地臉紅,心跳加速,視線不知往何處落,似乎要找一塊地躲進去。越是有這種感覺,就越是想和那老師對視,而每當她鼓起很大的勇氣去看時,都恰好遇到老師直視她的目光。剎那間不知怎的,她竟把視線的焦點突然凝集到老師的下身處。她羞死了,但她的目光回收不了,頭腦裡迅速湧現出老師走下講臺,徑直向她撲來的情景,她閉緊雙眼,等待那一幕的到來……直到憋出一身冷汗才從一陣快感中驚醒。不知為什麼她無法遏制這奇異的性幻想。只要那老師一上課,她就必然會產生這種反射性的白日夢。最後,即使眼中沒有老師的形象,她也會在腦海中勾畫出來,並發展成被他強姦的場面……

案例四:

我的一大困擾就是表情恐怖,這大概是九年前一次事件的陰影。那是一次同事結婚,我去參加的時候,給新人紅包的時候,可能是太想壓抑自己的緊張,太想給別人留下好印象的緣故了吧,當時我的面部肌肉就像抽風了一樣,面部痙攣,嘴角抖個不停。沒想到以後這種情形就定格下來,一到社交場合,一緊張就會像放電影一樣重現當時的情形。在下面的文字裡我要引用一些心理學文章中的話,因為它們反映了我的真實心理活動。視恐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個就是性妄想的壓抑造成的社恐,我恐懼的不是別人,而是害怕別人透過我的目光洞悉到我的性妄想,這種倒錯首先從視線中表露出來,我恐懼的就是被別人洞悉到自己的想法;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對自己的意像評價是十分醜陋的,我對家裡人特別是我的父母評價也很低,我在心底還是對他們很怨恨的,我對家人以及周圍的一些人,懷著一些敵意,而正是這種敵意,正是這種對他人不能諒解與寬恕同時也不能原諒自己的態度,便是我產生並加重不敢見人的心理障礙的重要原因之一。我的社恐已經很深很深了,有過敏性牽連和被洞悉感。我對害怕的場面或人,會發生“草木皆兵”的心理泛化,對外部事物產生異常過敏的反應。別人在看我,甚至他人的一舉一動,都暗示著對我的討厭、排斥、無奈等,從而加強我回避的理由:由於我不好,所以人家討厭我,與其讓人厭惡,不如主動離開人群,何必自找沒趣呢?從而以這種投射心理使自己取得病態中的平衡。

案例五:

我從小就害羞,怕見人,人家叫我“假丫頭”。據說我父親小時候也有“假丫頭”的綽號,一輩子說不上一簍子話。現在我比他還厲害。20多歲了,也想找個老婆,可是我不敢抬頭說話。一天到晚沒完沒了地抽菸,因為煙可以可以緩和我的緊張。在相親時,我不僅滿身大汗,且身體像麻繩一樣扭著,既怕人家看前面,又怕人家看後面,手腳不知放在哪裡好,頭也點個不停,在場的人以為我犯“羊癇風”了,那女孩嚇得叫喊著跑了出去……

案例六:

我的性格比較孤僻,而且越大越怕接觸人,原因是我從小腸胃不好,總是放屁,人們叫我“屁精”。等到我長大後,這毛病雖然沒有了,但我的臭味也離不開身了,一個人待著聞不出來,和同學在一起,臭味就特別大,因為我從別人的眼光以及捂鼻子或是突然從我身邊離開的動作中可以察覺到,所以我想與其人家討厭我,不如我知趣點,每當遇到熟人走來,我便遠遠地躲開。

案例七:

我20歲,十分孤僻,不愛說話,和別人交往有低人一等的感覺,幾乎每天都在自卑中生活,有時想到輕生。出來打工的目的就是想在社會中鍛鍊一下自己,可是經過一年的時間一直不能適應,不敢和人說話,見人就害羞、緊張。我特別怕和人一塊吃飯,那樣我張不開口,連吞嚥都感到嗓子噎得慌,我擔心我會瘋。

案例八:

晚上從睡眠中幾次醒來,由於對工作的不安及煩惱,使心身都得不到休息,早晨好不容易掙扎著起了床,卻感到頭重腳輕,恍恍惚惚,注意力不能集中,很簡單的工作也總出錯,“自已不應該是這樣的”,小張很著急,又沒有辦法,在這種情況下,他感到上司的臉色越來越難看了。一天工作結束,回到家多少輕快了點,不過一想起明天的工作,就連吃飯的心情都沒有了。這樣的日子持續了數月,終於有一天,小張怎麼也無法去上班了,於是他來到精神科門診,他被診斷為抑鬱症。

案例九:

町田的輕抑鬱狀態持續近十年。少年時代,他學習成績很好,又很擅長體育,性格偏於內向,神經質性格,具有完美主義、理想主義傾向,大學畢業後他就職於地方銀行,在單位擔當營業業務工作,他工作很努力,上司對他印象很好,35歲以前一直是一帆風順。

38歲時,他所在銀行與其他銀行合併,從別的銀行調來一個新領導,這個上司很精明能幹,對部下要求很嚴,這期間町田與貸款的客戶發生點矛盾,雖然責任不在町田,但處置不很得當,被新上司狠狠批評了一頓。町田本來就不擅長為自已辨解,所以這件事就當作糾份處理了。問題處理告一段落後,開始町田出現頭痛、倦怠感、失眠、疲勞感等身體不適症狀。為此他深感煩惱,到附近心療內科就診,被診斷為“隱匿性抑鬱”,服用抗抑鬱藥後,失眠、頭痛某種程度上有所改善,但是容易疲勞,對工作沒有興趣,整日都處在有氣無力的狀態,對工作和單位都厭煩了,因此決定辭掉工作,此後,多少感到輕鬆了點。不久,經熟人介紹,就到一家印刷廠工作,這個印刷廠工作很累,工資又低,這對曾以銀行職員為自豪的町田來說,當然是不滿意的了。

為了找到條件待遇更好的單位,他找了好多地方,也沒有找到理想的工作,這時正值泡沫經濟(這是一個日本的案例)開始崩潰之時,將近40歲的人想重新就職並非易事。有一段時間曾想過放棄目前工作,著手學習,準備參加一項資格考試,以求自已獨立創業,可是學習剛剛開始,就由於不安而中斷了。他想:“即使取得了資格,也未能一切如願”。

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流逝,漸漸地他開始否定自已,“自已不應該走到如此境地,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自已太沒出息了”,他時常這麼想,對生活失去了興趣,就這樣長年的在這種自我不滿的狀態中機械地工作,每天回家也是情緒憂鬱,對家庭漠不關心。

案例十:

這是最後一個案例,摘自北師大教授趙向陽的分享——《寫給一億抑鬱症朋友的信》,這個案例沒有化名,想看完整版的小夥伴可以搜索“北師大教授趙向陽、抑鬱”等關鍵詞。

趙向陽教授在20歲和43歲時患了兩次抑鬱症,第二次患病時他寫道:

最初是極度的恐慌。一開始我根本難以接受我會再次被抑鬱症這個魔爪抓住這個現實。特別是因為有二十年前痛苦的記憶,所以,我根本不相信這次有可能能走得出來,因為我深知其中的煎熬和掙扎,尤其是走出來的不確定性和小概率,我覺得希望極其渺茫。

患病後的狀態:

得病之初,有一天我不得不給孩子做晚飯。面對已經準備好的食材,我無法下手,心跳得厲害,思維混亂,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一樣,拿起一個東西又放下,然後又拿起來另外一個,但是不知道想幹什麼。總之,行為完全錯亂,陷入一種無法遏制的驚恐狀態,最後我不得不回到臥室,關起門來,在黑暗中躺下,痛苦地呼喊老天爺的名字。

患病後的感受:

抑鬱症最大的麻煩就是它直接打擊的是人的意志,剝奪了人的快樂感,導致關於生活意義感的徹底喪失。

抑鬱症首先導致情緒極度低落,看待任何事情都是從負面的、消極的角度來看。任何東西,包括美食、性、旅行、閱讀、金錢等都無法引起我的興趣。人根本笑不出來。即使出於社交的需要,面部肌肉勉強偽裝出笑的表情,心底裡湧起的仍然是無限的悲哀。以前家裡充滿了歡聲笑語,現在的氣氛變得乏味和沉悶。

最可怕的是意志力的喪失。因為沒有任何事情能引起我的興趣,因為覺得自己做任何事情都註定會失敗,所以,我也沒有任何動力去做任何事情。我變得不敢一個人出門。真的太可笑了,太難以想象了,像我這樣一個資深的自助旅行者,以前隨時可以背起揹包去全世界各地旅行的人,竟然變得不敢出門,不敢坐出租車了,不敢坐地鐵和火車。

抑鬱症對思維的影響:

記憶力急劇下降,思維水平大打折扣,甚至連一個五六歲幼兒的水平都達不到。在我還沒有真正陷入抑鬱症以前,也就是10月6日晚上和同事一起吃飯的時候,我竟然想不起一位在座的、再熟不過的同事的名字。

思維如同粘稠的泥漿一樣,越流越慢,最後乾脆停止在那裡,日復一日,最後發臭了。更不要說以前如同自來水一樣源源不斷的創造力,徹底枯竭了。半年時間裡,我沒有產生過任何活潑的新想法,只是反反覆覆地圍繞著很少幾個老問題在原地打轉,而且沒有絲毫進展。

抑鬱患者會時常想到自殺:

我曾經通過互聯網研究過各種各樣的自殺方式。

曾經有很長時間,每次當我不得不出門求醫問藥的時候,只要一見到高樓,我就不由自主地數這個樓有多少層?我就在想從哪個樓層跳下來可以最快速地、最少痛苦地結束自己的生命?以至於後來每次經過高樓的時候,我不得不強迫自己低下頭走過去。

如果你抑鬱或者長期心境惡劣,請點進來看看


No.4 “老司機”的經驗

之所以用大段的篇幅引用這麼多案例,一來是希望處在痛苦中的小夥伴們能夠通過了解其他病患獲得一些內心的安寧;二來也是對自己的疾病有一個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認識——你所表現出來的一切症狀:極度敏感、自卑、自責、反應變慢、煩躁等等,都是很正常的,就像是感冒了會流鼻涕和打噴嚏;

再者,大家從案例中也可以看到,抑鬱症是各個年齡階段、各個社會階層的人都有可能罹患的,以前大家有個觀念是抑鬱症容易造訪那些思慮過多的腦力勞動者,這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是,抑鬱症的發病原因複雜,除了環境因素,個人的體質(性格、思維習慣等等)起著更重要的作用,而十幾歲到二十幾歲的青少年和四五十歲的中年人患病的概率會更大一些。

為什麼抑鬱症青睞青少年和中年人?他們患病的原因是不一樣的。

對於青少年來說,性、社交和愛情往往是觸發抑鬱症最常見的因素。

在上面所引用的案例中,前七個都是社交恐怖症誘發的抑鬱狀態,其中不乏和性以及異性交往有關的社交恐怖,比如“色目恐怖”(指因為覺得自己的眼神容易看異性的敏感部位而羞愧)和“聚餐恐怖”(指在和一群人聚餐時感受到強烈的不適和不安)。

其實,所謂“色目”,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處在青春期的女孩幻想性愛(包括幻想自己被強姦),這是大部分正常女孩子都有過的經歷,偶爾偷偷地瞄一眼男性的襠部也再自然不過,我想很多女孩或多或少都當過“盯襠貓”,這是性的自然覺醒,無傷大雅,這是正常和健康的標誌。而處在青春期的男孩幻想性愛(幻想自己的同學、朋友甚至老師、長輩)、幾個哥們談論性愛、偷瞄女生的胸部、屁股、私處等等,也都再正常不過,所以男孩們也不必因為自己是“瞄人縫”而自慚形穢,這正是生命活力的展現!

而很多青少年卻因為不能正確地看待這些問題,沒有接受到關於性和異性交往正確的觀念,導致要麼過分拘謹(比如上面的案例三),要麼過分放縱(比如很多青少年的性犯罪,李天一就是個典型案例),這和中國八九十年代出生的青少年接受的學校和家庭教育以及社會影響有很大的關係。當然也不能把責任完全拋給父母、學校和社會:我們的父母也是很懵懂的,學校在大環境下只注重升學和成績,而社會處在劇烈變革中,主要目標是追求經濟和財富。我很欣慰地看到,00後孩子的父母已經進步很多,學校也越來越重視這方面的教育,社會觀念也在進步。

說到這,有必要補充幾句。你看到了正確的觀念是這個樣子,也許會給自己提個要求:既然我理解了正確的觀念,那我就在以後的交往中做到不卑不亢,就完全好了。其實,你知道了這些觀念,卻不一定能行的出來,這就像是我告訴你這個世界上沒有鬼,而你在夜晚獨自一人走過一片墳地是依然會脊背發涼。從知道觀念到把觀念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自然地表現出來,是需要時間和訓練的。

所以,我想告訴各位親愛的小夥伴一個我用痛苦經歷換來的重要經驗——

要耐心、要循序漸進、要准許自己為人。

耐心是你要了解和接納自己的狀態,你會煩躁,你很敏感,你很自卑,你見人抬不起頭,你感受到別人都在鄙視你、議論你,你感受到別人的眼神都透著嘲弄,你會無緣無故發脾氣......所有這些你都要接受,你要告訴自己:這就是現在的我,這是規律,如果我感冒了憋著不咳嗽、不打噴嚏,且不說能不能做到,即使做到了,想必會很難受吧。所以你要接受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任何狀態,你已經很痛苦了,不要因為這種痛苦再加一層痛苦。耐心是還要有長期戰鬥的準備,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抑鬱的恢復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幾個月,甚至半年或更長,不要覺得我耽誤不起這麼長時間,慢就是快,快就是慢,這是我深有體會的。

准許自己為人,這是一句金玉良言,尤其是對那些有完美主義傾向的小夥伴。是人,就有著人的種種性情:嫉妒、驕傲、自私、小心眼等等;是人,就有著人的種種狀態:拉屎、放屁、打嗝、臉紅、出汗等等。釋迦摩尼在悟道前也會嫉妒、也會自私——自覺才能覺他;釋迦摩尼在悟道後也會拉屎、也會放屁——他依然是個人。

所以親愛的小夥伴們,不要因為自己種種的脾氣秉性而懊惱,要悅納自己,要理解自己,在此基礎上,慢慢地在能變的方面改變自己,不能變的方面就和諧地與它相處,該藏的時候藏,這並不會影響我們成為一個幸福的人。聖經中的使徒保羅一生都帶著一根刺,然而這並沒有影響他成為最偉大的使徒之一,他把耶穌的教義傳遍了地中海沿岸。

對於中年人來說,患病的原因大都是家庭、事業、金錢、人際關係等等。

人到中年可能會壓力很大,上有老、下有小,責任重大。如果婚姻不幸、事業不興很可能對中年人造成慢性傷害。另外一些有雄心壯志的中年人可能覺得自己的成就不能讓自己滿意,而自嘆年歲無多,或者上升無門,就對人生產生了沮喪甚至絕望之情,思慮過多,慢慢就抑鬱了。

畢竟我年齡尚輕,閱歷尚淺,中年人的心態無法完全體會,但是我覺得聖經上有一句話說得很好,摘錄在下面,希望對中年的朋友能有所啟示:

凡事都有定期,

天下萬物都有定時。

生有時,死有時,

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

殺戮有時,醫治有時,

拆毀有時,建造有時。

哭有時,笑有時。

哀慟有時,跳舞有時。

拋擲石頭有時,堆聚石頭有時。

懷抱有時,不懷抱有時。

尋找有時,失落有時。

保守有時,捨棄有時。

撕裂有時,縫補有時。

靜默有時,言語有時。

喜愛有時,恨惡有時。

爭戰有時,和好有時。

——《傳道書》3:1-8

《傳道書》是以色列最有智慧的所羅門王的人生感悟,我想不僅對於中年人,對於年輕人也很有裨益:很多年輕人的焦慮在於在特定的時間沒有達成特定的目標,譬如30歲前要找到男(女)朋友並結婚,35歲前要買房,40歲前要周遊世界等等,然而對具體的個人而言,沒有什麼是“特定的時候”,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自己的人生節奏,才是正途。雖然在社會上打拼,受來自各方面的影響,這不容易做到,但是有這麼個觀念,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對緩解焦慮和抑鬱也很有幫助。

如果你抑鬱或者長期心境惡劣,請點進來看看


No.5 親友怎麼幫?

這一部分談談身邊有患抑鬱症的親友,作為家人,我們該怎麼幫助他們。

我在電視、網絡上看到過很多家長因為不理解孩子的抑鬱症,處置不當,從而導致孩子病情更加嚴重甚至走向自殺的案例,是在讓人痛心。

其次,家人要儘量多看一些抑鬱症相關書籍,多瞭解一些關於抑鬱症的知識。這不僅僅是讓自己更加清楚怎麼幫助患者,也是給患者一個溫暖的信號:家人很愛我,為了我願意學習、願意付出,這將給患者莫大的心理安慰。

在北師大教授趙向陽患病期間,他的妻子和女兒的陪伴是他走出抑鬱的重要力量:

如果沒有我的妻子和女兒,我一個人無法穿越抑鬱症的荒野,活著回來講述我的故事。如果說,這麼多人中我只能感謝一個人,我愛人當之無愧。我們是難得一見的靈魂伴侶,雖然她也是花了三四個月的時間才意識到抑鬱症有多麼可怕。在這場戰鬥中,她義無反顧地站在我的身邊,同仇敵愾。

對於重度抑鬱症患者來說,心靈已經完全關閉,任何新的信息都無法進入,我們無法改變他們的認知結構。患者最怕聽到他人說,“只要你想走出來,你就一定能走出來”或者“你一定要振作起來”。這種話只能給患者極大的壓力,迅速地把他們推向自殺的深淵。我愛人從來沒有這麼說過。她默默地忍受著一切,向我的母親和女兒隱瞞著我的病情。

她知道我愛看電影,唯一可以讓我稍微分散注意力的方式就是看電影,所以不斷給我買電影DVD,晚上或者週末陪我沉默地看電影。她容忍我每天睡至少十五個小時以上,只要我選擇不放棄就行。

每天凌晨一點鐘左右,當我看完電影離開客廳,穿過黑暗的走廊回到原本屬於女兒的臥室的時候,我總能看到一盞月牙型的壁燈泛著溫暖的燈光。就是這盞燈和她的愛,在漫漫長夜中,如同燈塔一樣,使得我沒有迷失方向,沒有放棄最後的一點希望。

如果說,我愛人是我戰勝抑鬱症的公開武器,那麼,我的女兒則是我戰勝抑鬱症的秘密武器。在整整半年裡,我們向她隱瞞了我的病情,每天極其辛苦地戴著面具演著戲。4月21日,也就是我走出來抑鬱症的第二天,我才告訴她,“爸爸病了,你知道嗎?”她說“不知道呀,你得的是什麼病?快告訴我”。“爸爸得的是傻瓜病”。她感到很詫異,“你給我輔導數學時,猜數字遊戲時,不是算得又快又準嗎?”

我開懷大笑,笑著笑著,眼淚流了出來。好女兒呀,爸爸受盡煎熬,忍辱偷生地活下來,只是為了聽見你每天放學後,推門而入時歡快地叫聲“爸爸~”,只是為了不讓你失望,只是為了不讓你的同伴嘲笑你。

在我患病期間,我的父母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看書、學習、想各種辦法、陪伴,這些他們都做到了,所以我在這裡也非常感謝他們。

如果你抑鬱或者長期心境惡劣,請點進來看看


No.6 那些沒有殺死我的,使我變得更堅強!

最後,我要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

先說壞消息:抑鬱症比較容易復發。

再說好消息:抑鬱症比較容易復發。

這不是同一個消息嗎?且讓我解釋給你聽:

抑鬱症為什麼容易復發?因為患過一次抑鬱,就在大腦裡形成了一種神經通路,我就叫它“抑鬱通路”吧,這是一種思維、情緒傾向和習慣,當遇到下一個觸發性刺激的時候,這個“抑鬱通路”容易被激活,會陷入到舊有的思維模式中,情緒低落,再次抑鬱。還有一個原因是抑鬱症患者恢復後,往往會覺得非常幸福,這也很好理解,就像你丟了一萬塊錢,忽然找到時,失而復得的興奮會讓你非常幸福。而這時候人常常會過分消耗自己的生命力,不注意保護自己,覺得自己無所不能,一次性做很多事情或做出很多承諾,而幸福感漸漸趨於平穩時,發現自己沒有那麼大的能量,又容易變得沮喪,如果這時候受到打擊或者刺激,容易再次陷入抑鬱。作為患過三次抑鬱症的“老司機”,我深有體會。

那麼這為什麼是個好消息呢?因為經歷過了,你就知道保護自己了,你就知道為了不讓抑鬱再次光臨自己,你要積極面對生活,追求幸福,你會變得審慎,變得更加珍惜和熱愛生活,而這個過程會讓你發現更多生命的意義,變得更幸福。這就像是糖尿病患者為了不讓自己發病,必須得注意飲食起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而良好的生活習慣反而讓糖尿病患者的身心更加健康,比那些未患此病而不注意保養的人更加健康,這難道不是因禍得福嗎?

最後的最後,請允許我用一句尼采的名言結束本文:

那些沒有殺死我的,使我變得更堅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