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造车,会不会是下一个奥克斯?

格力依靠小小的空调,神奇的成为世界500强级别的科技企业。而格力的当家人董大姐,也以特立独行、行事高调而名闻业界,同时也带来了强烈的争议,比如频频在格力广告画面中甚至是格力手机开机画面中露脸,女汉子、霸道总裁的形象深入人心。

格力造车,会不会是下一个奥克斯?

在格力手机还没做好,格力宣布要搞汽车了,还是新能源汽车,着实让业界捏了一把汗。

格力造车,会不会是下一个奥克斯?

想当年奥克斯毅然进军汽车产业,最后铩羽而归的情形还历历在目。2003年,奥克斯准备进军汽车制造业,当年10月沈阳奥克斯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11月便推出了样车,2004年2月,奥克斯高调宣布投资80个亿进军汽车业,实现45万辆的年产能。然而仅仅一年,2006年3月,奥克斯就黯然宣布退出汽车市场。

格力造车,会不会是下一个奥克斯?

同样有过造车经历的还有美的客车。2004年—2006年初,美的先后收购中国西南第一家客车制造企业云南客车厂和云南神州汽车有限公司,以及拥有54年历史的湖南省三湘客车集团有限公司三家企业,进军客车制造业。仅仅3年,长沙政府以1.08亿元收购美的长沙客车厂,再以仅仅6000万元的价格卖给了比亚迪公司,比亚迪得以获得商用车生产资质,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如今比亚迪客车已是国内领先的纯电动大巴制造商。

格力造车,会不会是下一个奥克斯?

格力会是下一个奥克斯或者美的吗?可能性非常大,但不至于像他们一样黯然退场。

格力造车,会不会是下一个奥克斯?

先来谈谈为什么不至于像美的、奥克斯那么惨。最首要的原因当然是格力目前进军的新能源汽车行业,符合国家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大战略。新能源汽车在中国起步并不早,真正的爆发就在14-15年,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特别是在客车、货车等商用车领域,且这些领域对车辆的补贴额度非常高,格力如果专注于客车这些领域,分得一杯羹的难度并不大。另外,客车不同于轿车,一个年产10万左右的轿车基地需要投入大概30个亿,而建设一个大巴工厂则需要3个亿即可,这对于500强企业格力而言,亏也是亏得起的。

格力造车,会不会是下一个奥克斯?

另外,作为被收购方珠海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资料显示是一家经营相对稳健的公司,主要以锂电池材料供应、锂电池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高科技公司,现在延伸到了电动汽车动力总成以及整车的研发、生产,智能电网调峰调频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新能源闭合式循环产业链。今年1-8月份,银隆新能源共销售公交车1844辆,排名行业第七,增长速度惊人,2017年商用车产能将达3万辆,2020年将扩大至10万辆产能。

格力造车,会不会是下一个奥克斯?

而风险在哪里?就是格力联手银隆要进军电动乘用车的生产制造。

格力造车,会不会是下一个奥克斯?

银隆董事长魏银仓称,公司未来计划投资350亿元,完成各类新能源汽车共约65万辆,实现储能超过1500兆瓦,动力电池总产量超过40亿安时,奥钛钛酸锂材料总产量达4.23万吨,充电站产量近1.5万台。业内人士分析,如果银隆能够聚焦主业,在汽车制造领域聚焦客车等专业产业,在锂电池领域专注于锂电池材料等专业产业,则在国家大的政策影响下,有利于在新能源细分产业做大做强,而一旦涉足乘用车制造,对资金、品牌、渠道等各方的考验将变得异常严峻。

格力造车,会不会是下一个奥克斯?

银隆主打的钛酸锂产品,也存在一些隐忧。虽然银隆在2010年收购了钛酸锂技术领先的美国上市公司ALTAIR,在钛酸锂领域一下子走在了国内的前列,目前国内只有微宏动力的钛酸锂电池能与之抗衡。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钛酸锂,可与锰酸锂、三元材料或者磷酸铁锂等正极材料组成2.4V或者1.9V的锂离子二次充电电池。还可以用作正极,与金属锂或者锂合金负极组成1.5V的锂二次电池。钛酸锂具有高安全性、高稳定性、长寿命和绿色环保的特点,可以预见,在未来的2-3年后,会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但相对于其他锂电池,钛酸锂能力密度较低,存在胀气等不安全因素,一致性存在很大差异,这会导致电池的寿命和车辆的续航里程大大降低,而且钛酸锂电池价格偏高,这也是难以大规模商业化的阻碍之一。

格力造车,会不会是下一个奥克斯?

第三个隐忧,除了资金、品牌以及技术等隐忧以外,传统家电制造业与汽车行业也有很大的区别,格力虽然在空调领域占据了国内高端位置,但也是通过多年的核心技术积累、市场攻坚、持之以恒的向上突破换来的。汽车行业属于大宗耐用消费品,市场竞争激烈,售后服务要求高,并非家电业可比,而且低端品牌是难以长久生存的,格力在多个领域还缺乏核心的竞争力,比如汽车工业设计,设计一个空调外观的难度,与设计一辆天天奔跑着的消费者喜欢的汽车不可同日而语,这些同时也是银隆的短处。

扒哥总结:眼前,格力连做手机的思路都没有理顺,想想做汽车也真是有难度的。扒哥还是给格力一句忠告:依托银隆做大做强主业才是核心,盲目扩张进军乘用车,凶多吉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