慘烈戰場誰主沉浮?芬蘭版“兄弟連”《無名戰士》裡有答案!


芬蘭版“兄弟連”《無名戰士》長達3個小時,主要分為5個時間段進行,如實反映了戰爭中芬蘭士兵們的狀態。 1941年6月,宣戰; 1941年8月,進攻取得效果; 1941年10月21日,攻佔蘇聯城市; 1942年1月,進攻受挫,

二戰時期,芬蘭站隊德國發動了對蘇聯的戰爭,旨在收復上一場戰爭中失去的領土。最終,在德國戰敗後,芬蘭無條件求和。

在任何一場戰爭中,都有三種類型的人:一是主戰派,或為權、或為利,他們崇拜戰爭,甚至主動發動戰爭;

二是厭戰者,他們經歷過戰爭,所以對戰爭有更深的主見,通過自己的方式反對戰爭;

三是普通人,他們被戰爭裹挾著前行,歷經戰爭洗禮後,他們會此成為新的上層或是厭戰者。而導演,則著力刻畫了這三個群像,給我們揭示“反戰”的主題。 影片中出現的少尉軍官代表主戰派,他們有為國效力的勇氣和想法,但更多的感情驅動是自己的既得利益。

戰爭取得成果後的意氣風發;

敗局已定後甚至流露出“受傷就能離開戰場”的懦弱想法。

影片中代表厭戰者的是個金鬍子的魅力老男人,他參加過“冬季戰爭”,更深切的知道只有殺戮才能阻止殺戮,只有戰爭,才能終結戰爭。 所以,這個身經百戰的老兵再度參軍,再度殺戮。

對命令一副無所謂的態度。

對上級的不滿直接反駁。

但戰術基礎、打仗方法卻真是一把好手。

而對戰爭,他的態度則是:你想成為英雄,我才不在乎那種事,只有需要時才前進,否則就趴著,我們來這裡不是為了被殺,而是殺戮。

戰爭中受傷最多的永遠是普通人,所以影片用新兵蛋子來代替這個群像。他們沒有經驗,會因抬頭過高而被爆,也會因盲目衝鋒而死。

但在戰事塵埃落地之後,鏡頭依次掃過這些久經戰火的新兵,君君卻讀懂了導演的意思——一場戰爭的結果,其實完全取決於這些普通人。 只有他們全部變成厭戰者,戰爭才算真正結束。

所以我們才能各帶情緒的看到這場戰爭中普通人的成長。 屠殺俘虜。

主動把槍放在受傷戰友的身邊。

曾經的新兵用當時老兵清掃戰壕的方式解決戰鬥。 新兵成長了,變成了老兵。 而老兵代表的恰是厭戰者。

3個小時的《無名戰士》看下來,會很過癮。 因為它就是一場完全真實的戰爭!

《無名戰士》的真,確實令人髮指。 除卻各種標準戰術,導演對戰場環境的細節把控也令人讚歎。

戰場上的悍兵。

雙眼被炸時的慘烈。

戰爭是一個龍捲風,那麼隨之被扯動的就是整個社會。人心、死亡,將完全不可預測。《無名戰士》非常寶貴的一點就是毫不避諱這些戰場外的寫實場景。 攻佔蘇聯城市後的混亂。

因好感而出軌的地方女人,這是慾望。

爭取假期回家照顧妻兒的老兵,這是責任。

導演偏偏用一種最直白的方式把這些感慨甩在你面前,卻不教你如何抉擇。 戰友受傷、疼痛欲死,你會把槍給他嗎? 撤退時,帶武器,還是帶傷員? 必敗之戰,上級槍殺戰友逼你死守陣地,守嗎?

戰爭對雙方來說都是可怕的,是誰發動的已經不重要了,所有經歷的人都會受難。尤其是那些從來不傷害別人的人,比如兒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