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醫生你我他
腸易激惹綜合徵是在無任何消化系統器質性疾病的情況下以腹痛或腹部不適、排便習慣改變和糞便形狀異常為特徵的功能性腸病。
臨床表現:特點為腹痛、排便習慣和糞便性狀改變,症狀反覆發作,病程遷延,全身狀況基本不受影響。
1.有不同程度的腹痛或腹部不適感,部位不固定,以左下腹和結腸肝區、脾區部位多見。進食時宜誘發,排便排氣後以及睡眠後大多可緩解。
2.腹瀉:一般3-5次,嚴重者可達10多次,多為不成形的糊狀、軟便或稀水樣。可有粘液,無膿血,睡眠後可緩解。
3.便秘:排便困難,糞便乾結,呈羊糞狀或細桿狀,表面可有粘液。
4.多伴有腹脹、排便不盡感或排便窮迫感,有些可有失眠、焦慮、抑鬱等精神症狀。
小克認為診斷腸易激惹綜合徵不能光靠症狀和臨床表現,病程較長且反覆發作者還應作腸鏡、B超等檢查,除與相應症狀的消化系統疾病相鑑別外,還要與甲狀腺功能亢進症,乳糖不耐受症以及泌尿系統和婦科疾病相鑑別,以免誤診或漏診。
小克醫學
腸易激綜合徵屬於功能性胃腸疾病的一種,是對於出現長期腹瀉、腹痛、腹部不適等慢性或者反覆發作症狀非常明顯,但卻找不到明顯的胃腸道器質性損傷表現,對於中青年人來說,非常的多見。
腸易激綜合徵的表現可以分為腹瀉型、便秘型和混合型,由於東西方飲食習慣、文化形態等各方面的不同,歐美各國成年人的患病率大概在10%-20%,而我國大概在10%左右,病因和發病機制並不是很清楚。一般發病非常隱蔽,如果不是長期的腹瀉反覆發作,這些症狀很難會和腸易激綜合徵聯繫在一起。大多數人腹痛或者腹部不適的表現持續時間超過6個月,排便習慣與以前相比產生變化,大便質地也不大一樣,一般在排便後或者放屁後會緩解。
這些大便習慣和大便質地改變的情況,有別於腸道腫瘤,結腸鏡檢查不能發現腫物等癌症特有體徵,並且,對於本病的診斷應該和引起腹瀉的疾病有所鑑別。
本期答主:王澤,醫學碩士
生命召集令
腸易激綜合徵(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種腸道功能紊亂所致的疾病,臨床表現主要為腹痛、腹脹、排便習慣和(或)大便性狀改變。IBS是慢性病,需要長期管理,部分患者能夠通過調整飲食、生活方式和壓力來控制IBS症狀。 只有少部分患者會出現較嚴重的症狀,這些患者則需要就醫。
什麼時候需要就醫?
雖然IBS能夠通過自我調整控制症狀,但是不乏部分患者症狀較嚴重的。此外,以上症狀持續較長時間沒有緩解的也需要就醫。因為有可能不是IBS,而是其他更嚴重的疾病,如結直腸癌。出現以下症狀就需要警惕了:
- 體重下降(不是刻意減肥所致的那種,是正常飲食但是體重下降)
- 夜間腹瀉
- 直腸出血
- 缺鐵性貧血
- 不明原因的嘔吐
- 持續性疼痛在氣體通過或腸道運動後不緩解
危險因素
大多數人都偶爾會有IBS的症狀,但具有以下特徵的人群更易感:
- 年齡<50歲
- 女性:高雌激素水平
- 有IBS家族史
- 精神因素:焦慮、抑鬱
出現IBS症狀不要慌,正確對待,適當調整生活方式即可。
倩Sur
腸易激綜合徵是以腹痛、腹部不適伴有排便習慣改變為特徵而無器質性病變的常見功能性腸病。根據排便特點和糞便性狀分為腹瀉型、便秘型和混合型。主要為症狀反覆發作和慢性遷延,病史長,但全身狀況不受影響。最主要的表現是1.腹痛或腹部不適,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見;2.排便習慣的改變,腹瀉型一般每日3-5次,便秘型為排便困難;3.糞便性狀的改變,腹瀉型為糊狀或稀水樣,可有黏液,但無膿血,便秘型則為羊糞狀或細桿狀,量少,表面可附黏液。長伴腹脹、排不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