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与女生的大学专业选择,如何影响初次就业?|缪斯夫人

男生与女生的大学专业选择,如何影响初次就业?|缪斯夫人

图源:Pixabay.com

撰文 | 贺光烨 周穆之

知识分子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导言

理工男和文科女似乎成为了时下劳动力就业乃至日常生活中被热议的标签。这也反映出影响劳动力市场性别差异的一个解释机制:专业选择的性别差异。在中国这样一个深受传统性别文化影响的社会,两性在专业上的分布差异多大程度上可以转化为毕业后初次就业的性别差异,便成为了我们写这篇文章的最初动机。

●●●

男生与女生的大学专业选择,如何影响初次就业?|缪斯夫人

图 1. 文章分析框架

从性别文化看专业选择

大学阶段的专业选择更大程度上反映了性别的角色期待。

我们往往在新闻上看到某某高校或某某专业男女比例失调,乃至演化成一个个博人一笑的段子。理工男和文科女似乎成为了专业性别分布的共识,而这种共识反映出了我们内心对专业的性别标签是习以为常的。事实上,在选择专业的阶段,每个人不仅仅考虑的是专业的就业优势,也会考虑到这个专业是不是符合自己乃至别人的性别期待。理工科成为了男生展示逻辑能力的战场,而人文艺术专业成为女生展现语言和创造力的舞台。

实际上,个体在进行专业选择时已在内心模糊地勾画出了其对未来自身职业能力的认知与向往。男性多偏好于技术能力要求高的职业,而女性则更可能偏好人文和管理类的职业。在受教育程度之外,这种专业选择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职业的定向选择。也就是说,在就业期待上,专业的性别差异也体现出性别文化的渗透。

从专业到职业

我们的研究正是从实证层面分析专业选择(i.e., 文史艺、法学、管理类、经济学、理科、工科)的性别差异在多大程度上解释了职业的性别差异。基于“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数据,这个研究从大学专业隔离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初职的性别差异。

最主要的研究发现是:

(1)首都高校存在明显的专业性别隔离,即女性更多地集中在文史艺等专业,而男性更多地集中在理工科类专业。

(2)大学专业类型对毕业后个体能否进入男性主导职业(比如,专业技术人员)具有显著影响。相较于男性,女性进入男性主导职业的概率更低,而在控制了大学专业的影响后,女性的弱势显著减少,也就是说,女性之所以未能进入男性主导行业一定程度上受限于专业,职业的性别隔离可以追溯到专业的性别隔离。

不可否认,男女性在专业选择、职业选择等方面的差异在相当程度上同时受到经济、文化和社会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不论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宏观层面的性别隔离现象都是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社会在观念、规范甚至制度层面上对男女的定位和期望不同,通过长期的性别社会化过程令男女在偏好、兴趣以及价值观等方面产生差异。性别社会化的过程贯穿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之中,每一个个体既是性别社会化的对象也是性别社会化的实践者。就本研究而言,不论个体是专业选择还是职业选择,即便是自愿的,其本质也是受社会结构和性别规范所塑造的。

专业真的重要吗?

至此,我们的探讨实则基于假设:专业选择与职业获得是存在对应关系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能见到毕业于某个专业的个体从事和自己所学专业完全无关的职业。尤其当某些专业缺乏对口职业,或是对口职业已经饱和的时候,个体的就业选择便很难通过专业预测出来。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专业的选择仅仅解释了一部分的职业性别差异。这种专业的影响仅仅适用于男性主导的专业,即专业和技术类职业。而对于管理类和销售类职业,专业的影响并不明显。这也提出了另一个问题:专业在什么职业类别上更为重要?

一个显而易见的答案是技术类职业对专业的要求更为严苛,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解释了为何男性主导的职业和理工类专业的对应关系更为明显。

除此以外,我们还发现个体的性别观念也对其初职类型具有显著的调和作用,这点对女生尤甚。尽管女性从事管理类职业相较男性存在明显劣势,但该劣势会随着平等性别观念(尤其是对“男性能力天生比女性强”的认同方面)的加强而不断弱化。基于种种限制,目前的研究还没有很好地在中国语境下提供系统的验证。值得提及的是,近年来,有关劳动力市场的研究逐渐将注意力从职业地位(occupational status)转移到职业任务(occupational task)(即从事某一个职业通常所需完成的工作任务以及完成这些任务所需的能力和专业技能)来解释社会经济地位的获得过程。对应于专业和职业之间的关系,我们有理由相信将职业任务纳入其中有助于深入理解两性从专业到职业的分化过程背后的机制。

结 语

理工男和文科女背后蕴含着不仅仅是大众文化的旨趣,也为理解社会不平等和职业隔离提供了一个文化的视角。如果说每个人都将专业的性别分化视为一个理所应当的现实现象,那么对于学者和大众而言,我们更有必要理解这种分化所带来的社会和观念演变。借用《贫穷的本质》中的一句话,“错位的期望、必要信仰的缺乏、表面上的一些小障碍,都有可能对这一过程造成一定破坏。把持住正确的杠杆至关重要,但正确的杠杆往往很难找到。而且,单凭一个杠杆显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在这里,我们开始查问和审视差异的来源。尽管微小,它却无疑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推进了一步。

也许我们的发现并非代表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故事,而是集中在了北京这座城市。作为中国高等教育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北京为理解从专业到职业的过程提供了一个更为典型的例子。我们期待未来的研究可以延伸到其他地区乃至全国来讨论这个解释逻辑。

男生与女生的大学专业选择,如何影响初次就业?|缪斯夫人

参考文献:

He, Guangye, and Muzhi Zhou. 2018. “Gender Difference in Early Occupational Attainment: The Role of Study Field, Gender Norms, and Gender Attitude.” 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 forthcoming.

[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

知识分子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