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人生,拼的就是父母的家底和人生功底!作为父母,你做对没

前段时间,看了一则朗朗的采访,功成名就的他说:”4岁开始每天6小时练琴,虽然很苦,但

无论做什么,人要有追求,没有我爸就没有今天的我,感谢父亲曾经逼我练琴。”

不得不说,从学习这件事上,其实最能够折射出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问题。

孩子的人生,拼的就是父母的家底和人生功底!作为父母,你做对没

Part1 那些学习好的孩子都有这个特质

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过一份《中国少年儿童快乐成长指数》,用问卷法试取了全国7个城市的28所中小学,有效样本量3475人,覆盖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三年级的学生群体。

调查显示:孩子们认为最快乐的三件事是考了好成绩(70.1%)、和朋友在一起(49.3%)、被长辈表扬(42.7%)。

其实,这三件事都说明孩子们很在乎自我价值感自我效能感的实现。

自我价值感就是自己被他人的肯定和认可,所以被长辈夸奖,考了好成绩、被朋友喜欢都会感到很快乐!

自我效能感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是指对自身能否完成某件事的自信程度。

而相比自我价值感,自我效能感更加重要,因为自我效能感几乎决定着孩子的学习成绩、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为什么自我效能感对孩子这么重要呢?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可以说明:

将军父亲带着儿子去打仗,送给他一个插着一支箭的箭囊,并告诉他这只箭威力无比,一旦拔出必然会置对方于死地,不到万不得已不能拔出来。

儿子带着这只神箭,自信满满,在战场上勇猛杀敌,打得敌人节节败退。

在战争快结束的时候,儿子忍不住抽出这根给自己力量的神箭,却发现竟然是一支断箭,顿时吓瘫在地,被敌人活活杀死。

这个儿子最终输在对自我能力的不信任上,也就是自我效能感不足上。

真正自我效能感高的孩子乐于接受学习和生活上的挑战,并有能力为自己制定目标,做事能够很好地坚持下去,哪怕遇到困难也会很好地调整自己。

自我效能感低的孩子学习兴趣低落,做事效率低下,状态散漫,无论做什么都显得困难重重。

很多家长会说,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就好像提高他们的自信心,那我多鼓励、赞扬孩子不就可以了吗?

我的朋友晓丹就是这样一位积极赞赏的家长。

她5岁的儿子正在学钢琴。她省吃俭用买了最好的钢琴放在家里,每天播放世界名曲给儿子熏耳朵。当儿子练琴的时候,她总是积极地说“儿子你行的!”“儿子你很棒,没问题!”

可她的儿子总是对着钢琴无精打采的,学琴好像就是为了完成妈妈的任务。

就这样,学了一年也没什么成效,家里的钢琴上摆满了杂物。

直到有天,晓丹带儿子看了一场音乐会。儿子亲眼看见一位大师弹奏《野蜂飞舞》,那翻飞的手指,那激昂的王者状态让他深深着迷。从此,儿子像换了一个人,主动练琴,积极上课,并说长大后也要成为那样一位钢琴大师……

晓丹说,现在我明白了,家长的一百句督促,都比不上孩子的一个“自己想”!

就像电影《摔跤吧,爸爸》里被强迫练摔跤的姐妹俩一样,从一开始情绪低落地抗拒摔跤,千方百计地逃避摔跤,到后来意识到摔跤对自己人生的重要性,开始主动刻苦练习。在姐姐第一次比赛落败后,她的第一句话是问爸爸下一场比赛是什么时候。

我们过分关注了孩子做事、学习中的情绪,以为夸奖越多孩子就会越棒,但如果没有从根源上将孩子的自我效能激发出来,再多的鼓励和赞扬也是白搭。

孩子的人生,拼的就是父母的家底和人生功底!作为父母,你做对没

Part2 优秀的父母是孩子快乐、优秀的基础!

从某种程度上说,孩子的人生拼的就是父母的家底和人生功底。

在《中国少年儿童快乐成长指数》报告中,有几个影响孩子快乐的数据很有趣:

  • 城市少年儿童的整体快乐水平较高;
  • 父母受教育水平越高,孩子的快乐水平越高;
  • 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孩子的快乐水平更高。

可见,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对孩子来说有多么重要。

李湘曾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视频,女儿王诗龄全程用英语讲解算术题,一口纯正的英语发音和冷静稳定的气场,让网友们大呼“条条大路通罗马,明明出生在罗马还那么努力”,“有钱的都拼命在给小孩补英文,没钱的都在支持高考取消英文”。

孩子的人生,拼的就是父母的家底和人生功底!作为父母,你做对没

也难怪2017北京高考状元熊轩昂在谈到自己的成功时,说了大实话: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以后的高考状元都会是我这样知识分子家庭又在大城市的,这种东西决定了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能走很多捷径。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的“知识之丰富,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

父母学历高、家庭条件相对优越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大多数也经过了艰苦奋斗才取得了今天的社会地位和成就,所以他们深知教育是最公平的投资。

相比叫嚣着“快乐教育”“散养”“爱与自由”的父母,他们更愿意带领孩子离开肤浅的“舒适区”,带领他们享受不太容易得到、更高层级的快乐。

更高层级的快乐是什么?

  • 是向着目标前进,终有一天登顶后的喜悦;
  • 是在层出不穷的失败中摸索经验,奋起逆袭的骄傲;
  • 是全身心投入、冲破自身障碍的幸福与满足;
  • 更是耐力、意志被层层磨炼后的极致体验。

与其说,是父母的财富是孩子成功的基底,不如说是父母的远见、视野、坚持成就了孩子的人生。

也许很多父母没有高学历,但可以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也许很多父母的经济水平无法短期逆袭,但仍然可以给孩子实现梦想的品质动力。

孩子的人生,拼的就是父母的家底和人生功底!作为父母,你做对没

Part 3 心理健康和与父母的关系,决定孩子能否走得更远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人自杀的比例呈上升和低龄化趋势,逾三成少年儿童经常存在孤独、忧郁、空虚、注意力不集中、焦躁、睡不着等不良情绪或感受。

很多家长不明白,小屁孩哪有那么多心理问题,大人不是更苦更累吗?

著名教育陶行知先生曾写过一首打油诗:“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

社会给了父母很多压力,而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和情绪,是孩子心理健康发育的直接影响因素。

央视记录片《镜子》,就展现了那些“问题孩子”背后的家庭真相。

孩子的人生,拼的就是父母的家底和人生功底!作为父母,你做对没

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父母没有能力管教,只能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父母教育。

  • 15岁的家明是个网瘾少年,不愿上学,虽然父母对他期望很高,但是他却感觉压抑无比,只想要自由。
  • 17岁的高三学生张钊,因谈恋爱已经辍学4个月,还不让父母在家里住。见到特殊学校来接他人,情绪激烈,直接往墙上撞。
  • 14岁的泽清听说要被送到特殊学校,反映倒很平静,竟然是因为这样自己可以有“存在感”。

这些孩子反常的行为和情绪背后,其实都是对父母的“控诉”——父母夫妻关系的失衡、父爱的缺失,父母教育方式的偏执。

有调查报告显示:超过三成父母边玩手机边与孩子聊天,近两成与孩子聊天时说没时间,近一成不愿听孩子说话。

还有,渐渐长大的孩子想像成人一样跟父母沟通,而父母还是以父母的权威跟孩子沟通,采用训斥、说教的口吻来对孩子。就这样,孩子不再愿意跟父母倾诉,父母也懒得去追问孩子的心思,慢慢形成恶性循环。

其实,跟孩子沟通没有固定的技巧,但有原则可循:

  • 重视孩子的存在,哪怕真的很忙;
  • 认真听孩子讲话,哪怕说的事微不足道;
  • 放下权威,像朋友一样交流永远没有错。

电影《偷书贼》就给了我们一个父母与孩子沟通最好的启发。

二战前夕,9岁的小女孩莉赛尔被迫送往德国慕尼黑远郊的寄养家庭。

虽然战争让物资十分匮乏,但新妈妈还是给了初次见面的莉赛尔一块方糖。

拿着,这是给你的!”她高高站着,语气生硬,面无表情。

但莉赛尔怎么都不肯去接那块方糖。妈妈扔下方糖,气呼呼地走了。

站在一旁的爸爸悄悄收好方糖,在晚上跟莉赛尔说晚安的时候又拿了出来,并变了一个小魔术,让莉赛尔猜猜方糖在哪只手里。

莉赛尔猜对了,露出了天真的笑容。爸爸摊开手,将方糖轻轻放进她的小手里。

莉赛尔舍不得吃方糖,紧紧握着,进入梦乡。

也许父母的爱就像这块方糖,强硬和不尊重的给予,没有孩子愿意去接受。

只有真诚、温柔、有爱的交付,才会让孩子心有喜悦地接纳。

孩子的人生,拼的就是父母的家底和人生功底!作为父母,你做对没

父母是一种终身职业,一旦上任,很难卸任。

而父母能给予孩子的最成功的教育,只有一个,那就是给孩子正确的人生指引和真正的快乐。

除此之外,我们别无他求,我们也竭尽所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