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於軍隊和貴族的一項運動 距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 現在已沒落

馬球,史稱"擊鞠"、"擊球",是一種騎在馬背上用長柄球槌拍擊木球的運動。蒙古族民間馬上游戲和運動項目,流行於內蒙古等地。相傳唐初由波斯(今伊朗)傳入,稱"波羅球",後傳入蒙古,相沿至今。

流行於軍隊和貴族的一項運動 距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 現在已沒落

馬球盛行於唐宋元三代,到清代時沒落,主要流行於軍隊和宮廷貴族中。在西乾縣唐章懷太子李賢墓中發現的打馬球壁畫,充分表現了唐代馬球運動的場景。這幅壁畫全圖高130~240釐米, 寬 600釐米;畫面人物眾多、背景寬闊,生動形象;參與擊球者二十餘人, 皆著各色窄袖袍, 足登黑靴, 頭戴幞頭,手執偃月形球杖,身騎奔馬,做出競爭擊球的不同姿態。畫面構圖疏密有致,動中有靜,有強烈的節奏感、運動感。

流行於軍隊和貴族的一項運動 距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 現在已沒落

唐代女子也很喜歡打馬球,唐詩人王建的《宮詞》中有一首詩這樣描寫:"新調白馬怕鞭聲,隔門摧進打球名"。劍南節度使郭英則看女伎打球作樂,據史料記載他每天花在這上面的費用就有數萬錢。

流行於軍隊和貴族的一項運動 距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 現在已沒落

唐代打馬球風行一時,不僅成為帝王和貴族階層健身強體的體育運動,而且在對外文化交流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據文獻記載,當時相鄰的渤海、高麗、日本等國都有與唐王朝進行馬球競技的描述。

流行於軍隊和貴族的一項運動 距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 現在已沒落

現藏故宮博物院的的《便橋會盟圖》,有一專門描繪唐、遼兩國進行馬球比賽的場面。畫面以唐太宗李世民與突厥可汗頡利, 在武德九年 (公元 626年) 於長安城西渭水便橋會盟之事實為背景,畫中,數名騎士策馬持杖爭擊一球,場面頗為熱烈、壯觀。直至宋、遼、金時期,朝廷還將馬球運動作為隆重的"軍禮"之一,甚至為此制定了詳細的儀式與規則。

流行於軍隊和貴族的一項運動 距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 現在已沒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