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小秋:痴迷“傳統”的紫砂手藝人

紫砂手藝人姚小秋的大半人生都在和泥土打交道。

姚小秋:痴迷“傳統”的紫砂手藝人

他的家和工作室都在紫砂的發源地,江蘇宜興丁蜀鎮。平常,老姚和妻子高紅娟坐在各自的工作臺上,用自制的拍子敲打紫砂泥,制壺。

姚小秋:痴迷“傳統”的紫砂手藝人

△有時,倆人會坐上休息一會,泡壺茶,聊聊家長裡短

門外通往太湖的河流,時不時經過幾艘運貨的輪船、捕魚的漁船。午後,太陽翻過對岸的蜀山,陽光照在老房子上,時光在這好像就定格在了舊時。

姚小秋:痴迷“傳統”的紫砂手藝人

△鎮裡紫砂廠還在時,紫砂壺就通過這條河流,運往蘇州、上海,甚至東南亞、荷蘭和英國

姚小秋:痴迷“傳統”的紫砂手藝人

老姚做的壺,大氣

紫砂壺是丁蜀鎮最不缺的東西。在老姚的童年記憶裡,鎮上9成人家都在紫砂廠工作。如今在鎮上走一圈,仍能見到圍牆裡嵌著紫砂廠留下的器皿碎片,還有用窯爐蓋子遮擋屋頂破碎瓦片的人家。

姚小秋:痴迷“傳統”的紫砂手藝人

姚小秋:痴迷“傳統”的紫砂手藝人

老姚24歲開始做紫砂壺,在那之前,他是個鐵匠。做紫砂壺的悟性幾乎是與生俱來的,從鐵匠迴歸到祖祖輩輩的行當中,老姚完全不覺得陌生,上手極快。

姚小秋:痴迷“傳統”的紫砂手藝人

姚小秋:痴迷“傳統”的紫砂手藝人

做紫砂壺就像吃飯喝茶,是每個丁蜀人生活的一部分。學會怎麼做不難,難的是做出自己想要的韻味和風格。

姚小秋:痴迷“傳統”的紫砂手藝人

姚小秋:痴迷“傳統”的紫砂手藝人

一天,一個上海老闆來到老姚鄰居家,準備買鄰居收藏的一個名家紫砂壺,老姚也跟著跑過去瞧熱鬧。

姚小秋:痴迷“傳統”的紫砂手藝人

那是一個直徑20釐米的大紫砂壺,體態渾圓,器型簡單,裡裡外外沒有一絲多餘的泥土,每一處都剛剛好。“那氣度太震撼了,就是紫砂壺該有的樣子。”

姚小秋:痴迷“傳統”的紫砂手藝人

在那個時刻,老姚原先還不清晰的自我表達和大師的氣度不凡碰撞在一起,讓他確認了自己想要做的紫砂壺是什麼樣的。

姚小秋:痴迷“傳統”的紫砂手藝人

此後,他做的壺都有一樣大氣的衝擊力,就像書畫中的大寫意,簡潔、直接。著名書法藝術家陸一飛先生評價老姚做的壺“有最敏銳的直覺和判斷”。

做壺30年,最愛的還是老傳統方式

近些年,紫砂壺市場開始流行精細風,鎮上也來了不少做壺的年輕人。

姚小秋:痴迷“傳統”的紫砂手藝人

△在古街走一圈,能看到許多制壺的“新鮮血液”,不過也有不少老藝人,老姚常找他們交流做壺

他們做壺的工具很多,光磨壺把的銼刀就有3種大小,一遍遍打磨,還能輔助激光打在壺身上的直線做壺嘴、壺把和壺鈕。

姚小秋:痴迷“傳統”的紫砂手藝人

△老姚做壺的工具不多,一些已經用了30年

這樣做出來的壺很精緻,壺蓋穩穩地嵌在壺身裡,絲毫不會晃動,但老姚卻總覺得少了幾分“味道”。

“以前老藝人壺蓋開口,不像現在的整口工藝反覆打磨,都是一刀扦(沿著口切一圈)過去。”

姚小秋:痴迷“傳統”的紫砂手藝人

姚小秋:痴迷“傳統”的紫砂手藝人

老姚對傳統古樸的做壺方式有一種敬畏。

他拿出師父吳純耿做的一個紫砂壺,那是一個不怎麼“精緻”,看上去平淡無奇的壺,但仔細看它的壺把、壺嘴處有細微的凹凸不平。

姚小秋:痴迷“傳統”的紫砂手藝人

姚小秋:痴迷“傳統”的紫砂手藝人

看著這把壺,老姚能想象到師父用手塑型的過程,或許師父那天心情格外地暢快,坐在燈下,三兩下就做出了這個壺。

“現在的壺都看不到這種痕跡,沒辦法與做壺的人聯想到一起。”

姚小秋:痴迷“傳統”的紫砂手藝人

姚小秋:痴迷“傳統”的紫砂手藝人

如今,老姚依舊靠眼睛、憑感覺,做出壺恰到好處的形態。許多地方看似一揮而就,實則內有乾坤。

姚小秋:痴迷“傳統”的紫砂手藝人

比如做壺的壺把時,只要搓一條紫砂泥,拎起來放在桌上。用手牽著一頭,繞個圈,回個頭,自有大自然的力度將壺把勾勒成形。

那是人與自然力的配合,人去順應自然,利用泥本身的彈力,而不是藉助模具去定型。

姚小秋:痴迷“傳統”的紫砂手藝人

“我就是喜歡那樣傳統、本真的。”

在老姚眼裡,老手藝人們用手拍打紫砂泥板的“啪啪”聲,一刀成型的爽快,和把心擱進紫砂壺製作的信念,就是紫砂壺的語言。

姚小秋:痴迷“傳統”的紫砂手藝人

它表達的是溫暖、自由和自然,是人性最原本的訴說。


老姚的作品,在這個展上可以看到

“杭州禮物”

執一壺,陸一飛紫砂大寫意作品展

地點:杭州圖書館三樓(解放東路58號)

時間:2018.4.19-8.20(杭州圖書館週一休館)

姚小秋:痴迷“傳統”的紫砂手藝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