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受賄,唐太宗加倍賞賜「羞辱」一番,反貪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大臣受賄,唐太宗加倍賞賜「羞辱」一番,反貪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提起貪汙犯,老百姓恨得是牙根癢癢,大有食其肉、寢其皮的想法。但是,自有官員以來,就存在貪腐行為,這是無法根除的。歷朝歷代都對貪腐是深惡痛絕,但是屢禁不止!

一提起反貪,人們自然會想到明太祖朱元璋和雍正帝。二人均可謂是鐵腕反腐,實行霹靂手段。朱元璋起於草莽,深諳民間疾苦,所以對於貪官有種異常的憤恨之情。故而在其即位之後,大力反腐,不惜實行“剝皮萱草”的酷刑。而雍正帝呢?面對康熙晚年鬆弛、腐敗的吏治,想有一番作為,因此在重刑反腐的基礎上又實行了“養廉銀”制度,終於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數百年來,人們對這二人反腐的事蹟反覆傳唱,儼然成了反腐的典型!

大臣受賄,唐太宗加倍賞賜「羞辱」一番,反貪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然而,還有一位皇帝卻是別樣的反腐,不僅不罰,反而獎勵他們。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這位皇帝就是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提起唐太宗,那可是位仁君啊!那麼,他究竟是如何對待貪汙犯的呢?

話說,唐太宗時期有一位大臣叫長孫順德。大家可能對他不熟悉,但提起長孫無忌大家就知道了。這位長孫順德正是長孫無忌的叔父,而長孫皇后是長孫無忌的妹妹。那麼,唐太宗和長孫順德的關係就可想而知了,是地地道道的皇親國戚。這位長孫順德呢,手腳有點不乾淨,愛貪點小便宜。有一次,人家求他辦事,給他送了絹綢數十匹。他沒有推辭,竟然欣然接受了。可是紙裡哪能包住火,這事很快就被唐太宗知道了。

面對這事該怎麼辦呢?是私聊嗎?當然不能,唐太宗畢竟是個明君,這就使得他必須一碗水端平,管他什麼皇親國戚。於是他召集了五品以上的官員,準備開會通報長孫順德的事情。第二天,滿朝文武齊聚金鑾殿,唐太宗叫人揭發了長孫順德的貪腐行為。而後對眾臣說:“諸位愛卿,長孫順德貪汙的事情說明了什麼?”眾人見狀早已嚇得戰戰兢兢,哪敢回話。於是唐太宗便說:“長孫順德為什麼貪這些布匹呢?那是因為他缺這些東西啊。如果他有這些東西,他還會貪汙嗎?朕也不是不近情理之人,臣子有困難,為君的自然應該施以援手。既然長孫大人這麼缺布匹,那朕就賞他些綢緞。”於是,唐太宗便派人拿了一些綢緞來,架在長孫順德的背上,讓其揹回家去。這下可把長孫順德弄得狼狽不堪,他哪能背得動這些東西,走又不敢走,放又不敢放,處於進退維谷之中。滿朝文武都被他這狼狽的處境弄得哭笑不得。長孫順德呢,臉上紅一塊白一塊,恨不得即刻找個地縫鑽進去。

唐太宗這招看似沒有多大力道,卻著實打在了長孫順德的七寸上。相對於肉體的處罰來說,這簡直就是誅心之術。唐太宗曾對人直言:“人生性靈,得絹甚於刑戮,如不知愧,一禽獸耳,殺之何益?”唐太宗之所以採取這種方法,是相信人有羞恥心的。因此在大庭廣眾之下將之羞辱一番,自然可以起到絕佳的效應。尤其是對長孫順德這類人來說,其門第甚高,威望甚重,因此將名節看得非常重。唐太宗如此處理長孫無忌,可以說是拿住了他的七寸。

後世深得唐太宗衣缽的要數雍正帝了。此君頗愛與大臣打筆墨官司,動輒就會給人扣上一頂“名教罪人”的帽子。如當時雍正帝處理功高跋扈的年羹堯時,竟然有未看清時務的錢名世為其“歌功頌德”。因此惹得雍正帝頗為惱火,認為此公“極盡諂媚,應革職,交刑部從重治罪。”得到了雍正帝的“指示”,刑部很快就有了批文,決定判處錢名世斬立決,並處以連坐誅族的刑罰。但雍正帝的“審批”卻出人意料,表示願意給錢名世一條活路。那具體是如何做的呢?“革去職務,發回原籍,朕書‘名教罪人’四字,令該地方官制匾額,張掛所居之宅”。

一旦沾上“名教罪人”這四個字,那比死更難受。就這樣錢氏一族生活於巨大的精神壓力之下,幾代人都抬不起頭來。這於錢氏子孫何罪之有?從一出生就不得不揹負這樣的“原罪”。當然這種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雍正帝此舉已經超出了刑罰本身,有著更深刻的帝王術在其中。

唐太宗利用人的“羞恥之心”做文章,實是一種誅心之術。這種方法的效果雖好,但不可普遍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