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受贿,唐太宗加倍赏赐「羞辱」一番,反贪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大臣受贿,唐太宗加倍赏赐「羞辱」一番,反贪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提起贪污犯,老百姓恨得是牙根痒痒,大有食其肉、寝其皮的想法。但是,自有官员以来,就存在贪腐行为,这是无法根除的。历朝历代都对贪腐是深恶痛绝,但是屡禁不止!

一提起反贪,人们自然会想到明太祖朱元璋和雍正帝。二人均可谓是铁腕反腐,实行霹雳手段。朱元璋起于草莽,深谙民间疾苦,所以对于贪官有种异常的愤恨之情。故而在其即位之后,大力反腐,不惜实行“剥皮萱草”的酷刑。而雍正帝呢?面对康熙晚年松弛、腐败的吏治,想有一番作为,因此在重刑反腐的基础上又实行了“养廉银”制度,终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数百年来,人们对这二人反腐的事迹反复传唱,俨然成了反腐的典型!

大臣受贿,唐太宗加倍赏赐「羞辱」一番,反贪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然而,还有一位皇帝却是别样的反腐,不仅不罚,反而奖励他们。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位皇帝就是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提起唐太宗,那可是位仁君啊!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对待贪污犯的呢?

话说,唐太宗时期有一位大臣叫长孙顺德。大家可能对他不熟悉,但提起长孙无忌大家就知道了。这位长孙顺德正是长孙无忌的叔父,而长孙皇后是长孙无忌的妹妹。那么,唐太宗和长孙顺德的关系就可想而知了,是地地道道的皇亲国戚。这位长孙顺德呢,手脚有点不干净,爱贪点小便宜。有一次,人家求他办事,给他送了绢绸数十匹。他没有推辞,竟然欣然接受了。可是纸里哪能包住火,这事很快就被唐太宗知道了。

面对这事该怎么办呢?是私聊吗?当然不能,唐太宗毕竟是个明君,这就使得他必须一碗水端平,管他什么皇亲国戚。于是他召集了五品以上的官员,准备开会通报长孙顺德的事情。第二天,满朝文武齐聚金銮殿,唐太宗叫人揭发了长孙顺德的贪腐行为。而后对众臣说:“诸位爱卿,长孙顺德贪污的事情说明了什么?”众人见状早已吓得战战兢兢,哪敢回话。于是唐太宗便说:“长孙顺德为什么贪这些布匹呢?那是因为他缺这些东西啊。如果他有这些东西,他还会贪污吗?朕也不是不近情理之人,臣子有困难,为君的自然应该施以援手。既然长孙大人这么缺布匹,那朕就赏他些绸缎。”于是,唐太宗便派人拿了一些绸缎来,架在长孙顺德的背上,让其背回家去。这下可把长孙顺德弄得狼狈不堪,他哪能背得动这些东西,走又不敢走,放又不敢放,处于进退维谷之中。满朝文武都被他这狼狈的处境弄得哭笑不得。长孙顺德呢,脸上红一块白一块,恨不得即刻找个地缝钻进去。

唐太宗这招看似没有多大力道,却着实打在了长孙顺德的七寸上。相对于肉体的处罚来说,这简直就是诛心之术。唐太宗曾对人直言:“人生性灵,得绢甚于刑戮,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唐太宗之所以采取这种方法,是相信人有羞耻心的。因此在大庭广众之下将之羞辱一番,自然可以起到绝佳的效应。尤其是对长孙顺德这类人来说,其门第甚高,威望甚重,因此将名节看得非常重。唐太宗如此处理长孙无忌,可以说是拿住了他的七寸。

后世深得唐太宗衣钵的要数雍正帝了。此君颇爱与大臣打笔墨官司,动辄就会给人扣上一顶“名教罪人”的帽子。如当时雍正帝处理功高跋扈的年羹尧时,竟然有未看清时务的钱名世为其“歌功颂德”。因此惹得雍正帝颇为恼火,认为此公“极尽谄媚,应革职,交刑部从重治罪。”得到了雍正帝的“指示”,刑部很快就有了批文,决定判处钱名世斩立决,并处以连坐诛族的刑罚。但雍正帝的“审批”却出人意料,表示愿意给钱名世一条活路。那具体是如何做的呢?“革去职务,发回原籍,朕书‘名教罪人’四字,令该地方官制匾额,张挂所居之宅”。

一旦沾上“名教罪人”这四个字,那比死更难受。就这样钱氏一族生活于巨大的精神压力之下,几代人都抬不起头来。这于钱氏子孙何罪之有?从一出生就不得不背负这样的“原罪”。当然这种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雍正帝此举已经超出了刑罚本身,有着更深刻的帝王术在其中。

唐太宗利用人的“羞耻之心”做文章,实是一种诛心之术。这种方法的效果虽好,但不可普遍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