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成功是不是因為那個時代與他爭天下的人太弱了?如果朱元璋生活在三國時代會怎麼樣?

芝加哥冰淇淋

朱元璋是中國少有的從平民百姓到皇帝的人,任何人的成功,都是有原因的,但一定不是因為那個時代的人太差,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風貌。





朱元璋發跡的第一步是在郭子興帥府裡當親兵九夫長,為啥把朱元璋選進去了沒有選別人?史書說朱元璋打仗勇猛,又粗通文墨,這八個字並不是當時每一個人都能做到的,粗通文墨在當時的條件下已經很了不起了,而且還會打仗,於是朱元璋讓選進去合情合理。

朱元璋進入帥府後,打仗的戰利品全部交帥府,贏了也說功勞是大家的,給自己贏得了好名聲,於是郭子興一激動,老朱是人才啊,就把養女馬氏嫁給了他,注意,此時的朱元璋注意名聲,最關鍵的是真的可以打贏仗,名聲也好,這樣的人應該不分時代在哪裡都受歡迎吧。郭子興在後來被自己對手綁了差點被殺了,朱元璋帶人將郭子興救回,這樣的人應該很受領導喜歡吧!



重點來了,朱元璋成功的第二步,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決定回鄉幕兵依靠自己開創局面,注意關鍵詞,依靠自己,也就是說這些兵名義是紅巾軍,實際是朱元璋的兵,這讓我想到了南昌起義,是的,必須要有一隻屬於自己的部隊。當時招募的徐達,郭興後來都是獨擋一面的大將。郭子興一看,朱元璋招募了700人,可以呀,升鎮撫。

部隊有了需要發展呀,發展需要眼光,朱元璋正好有眼光,他離開了本部直接攻打 定遠,又乘夜攻破定遠橫澗山的元軍營地,元帥繆大亨投降,這一路招降的部隊,可能有點多,於是部隊發展起來了。

南下滁州時,定遠名人李善長求見兩人詳談甚歡,併成為好友,李善長給朱元璋出了很多點子,此時,朱元璋還收養了包括沐英在內的二十多個義子,這些都是朱元璋的人,對,他們聽命的是朱元璋。後來,郭子興受排擠到了滁州,注意關鍵字,排擠,證明朱元璋當時帶兵走是多麼有眼光,郭子興來後,朱元璋將3萬人的兵權交給郭子興,這是多麼大的胸襟。

後來朱元璋攻打集慶,張士誠部下陳兆先帶3萬多人投降,因為看到降軍軍心不穩,於是在降軍裡挑了500人做親軍守護自己,不久,降軍軍心歸附,到至正二十年,朱元璋已經是一個擁兵十萬的一方諸侯,而在這幾年裡,朱元璋收集人才,並採用謀士朱升的高築牆,廣納糧,緩稱王的方針發展自己實力。



至正二十三年,朱元璋打敗了對他圖謀不軌的陳友諒,這個軍事上的奇蹟,以少勝多,不亞於曹操官渡之戰。至正二十四年,受封吳王,至正二十四年滅張士誠,張士誠雖然貪圖享樂,但最後倒也是有氣節的死去,但也證明,朱元璋打張的時候還是用了心的,畢竟張沒有想過投降。

朱元璋建國後改國號洪武,而歷史上也稱洪武之治,說明朱元璋有當開國皇帝的氣度,好了,說了這麼多就是想證明,朱元璋是有實力的,並不是當時對手弱,而是本人強。

最後獻上大明地圖一封



謝謝


飄零


不是朱元璋的對手太弱,而是朱元璋太強了,看似一路摧枯拉朽,其背後的驚險只有細品朱元璋傳才能體會到。

自古以來,大一統王朝得天下之正,莫過於漢高祖劉邦與明太祖朱元璋,兩人都是以一介布衣,提三尺青鋒而征戰天下,打下一個偌大的王朝,而朱元璋最是窮苦,劉邦好歹當過亭長(相當於現在的鄉長),而朱元璋落魄時當過乞丐當過和尚,純粹的白手起家還不強?

歷數各個大一統王朝,要麼二世而亡要麼享國近三百年,而朱元璋的明之北伐硬生生將度過二世而亡大關的元朝享國不足百年便退出歷史舞臺,而明之北伐更是實現了第一次由南而北的統一,可以說朱元璋打破了兩個魔咒。


而朱元璋同時期的大敵,張士誠陳友諒等人起步都比朱元璋高,要麼世代經商要麼鹽販子,都是頗有才幹,乃是朱元璋的生死大敵,稍有不慎就死無葬身之地,尤其是陳友諒幾次差點置朱元璋於死地,但是都被朱元璋一一化解,朱元璋用人的藝術也是登峰造極,在著名的“洪都保衛戰”,朱元璋力排眾議起用當時給人以花花公子印象的親侄兒朱文正,在力量對比極其懸殊的情況下,堅守了85天,創下奇蹟,由此可見朱元璋的御下識人之術。

假若朱元璋活在三國時代,我們可以看看三國的三個大佬,曹操雖然頗有才幹,但是出身於官宦之家,也是個官二代,孫權據江東是有著其父兄兩代人打下的基礎,以現在來看,並非開基之主,是個十分優秀的守成之君,劉備雖出身於布衣,但是輿論上擁有巨大優勢,自稱為漢中山王之後,劉備那個年代,雖皇室式微,但是東西兩漢統治天下已四百年,劉氏當為天子的正統觀念深入人心,劉備靠著這個巨大優勢省了不少功夫,這三人各有背景優勢,而朱元璋為後世白手起家的大一統王朝開國皇帝,孰強孰弱,還需多說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個人見解,謝謝觀看,更多精彩動動小手點個關注~


宋安之

試問有哪一朝建立和統一中國是因為對手太弱的呢?別這麼說,還真有,晉朝!

迴歸正傳,朱元璋統一中國遇到的對手都不弱,主要有3個,漢軍陳友諒,東南邊的張士誠,還有已經統治中國有九十多年的元政府。尤其是陳友諒,最巔峰時軍隊有60多萬,比元政府軍隊還多(說出來別懷疑,那時候元政府軍隊還不到40萬!),朱元璋軍隊有20萬左右,張士誠10萬左右。在朱元璋眼裡,對手只有一個陳友諒,殺伐果斷不下朱元璋,文韜武略不輸朱元璋,只有一點不及朱元璋,人才!朱元璋手下的常遇春,徐達,李善長,劉伯溫,文臣武將等等,人才濟濟。當年陳友諒60萬大軍圍困小小的洪都,硬是被名不見經傳的初出茅廬的朱文正頂了80多天,也最終守住了。再說說當時洪都有近10座城門,不到3萬人!如此洪都沒有迅速拿下,為朱元璋爭取了時間。隨後鄱陽湖大戰,終因為個人自負,和朱元璋對抗了半年,終於被打敗。南邊只剩下弱小的張士誠了,從軍隊規模來看,確實是最弱的,朱元璋也最終佔領了張士誠,用時是兩年!而且是圍困死的,並不是擊敗的。可見張士誠也是一代梟雄,有種!

元政府當年樂見南方三大農民軍大戰,想漁翁得利,其實也是心有餘力不足,自己內部也是紛爭不斷,內訌不斷。等朱元璋統一南方,派軍北伐,差不多殺到北京的時候(那時候叫大都),才認認真真的組織軍隊,但也是來不及了。

現在你想叫朱元璋回到三國,這不搞笑嗎。既然硬要插入三國,那就只能對吼入座。可以分析一下這兩個時代的形勢,我們發現,東漢末年,三國的建立者竟然都是東漢政府體制內的官員,這類人有大局觀,有手段,更為重要的是,手下都是人才濟濟,半斤八兩。佔據一方之後就迅速建立一套有效的政府機制,並有效運轉,迅速增強實力。陳友諒,張士誠,朱元璋都是農民起家,體制外的反抗戰爭,講究的是一戰定江山,輸的人一無所有,這是農民階層的潛意識的侷限,所以陳友諒鄱陽湖一戰,江山沒了。後來的李自成山海關一戰,江山沒了。那為啥同為農民階層的朱元璋能贏了天下,還是那句老話,老子有人才!!所以這也很好解釋,為啥曹操赤壁一戰,還能守得住江山,老子有人才!!


你的姨媽90後

朱元璋,大明開國皇帝。在25歲的時候起兵抗元。歷經25年轉戰,於公元1368年41歲的時候登基為帝,在位31年,公元1398年駕崩。終年71歲。

中國所有開國之主中,出身最低微的就是朱元璋。徹底的無產者。能從一介貧民成為開國二百餘年的開國皇帝,充分說明了朱元璋的能力,本事和強大。從他的身上充分證明了那句話:將相本無種,唯有雄心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初入郭子興義軍的時候,朱元璋不過是普通一兵,但作戰勇敢,身先士卒。得到賞識,逐步成為主要將領。也開始有了自己班底和謀士。

有些人,天生就有領袖人格和魅力。這而朱元璋就擁有這樣的特質。這種與生俱來的領袖氣質讓朱元璋身邊聚集了大量的能人,徐達,常遇春。劉伯溫。李善長。這些都願意輔佐僅僅粗通文墨的朱元璋也充分顯示了朱元璋的能力。

除去元朝之外,朱元璋最大的兩個爭奪天下的對手就是張士誠和陳友諒。張士誠,販私鹽出身,起兵以後佔據江淮富裕之地,但不思進取。沒有宏圖遠略,缺乏爭取天下的氣魄和心胸。正式由於佔據富庶之地,越發沒有進取之心,開始驕奢淫逸。這樣看門守戶的人顯然不是朱元璋的對手和進入朱元璋的法眼。朱元璋與陳友諒在鄱陽湖大戰,雖有謀士提出進攻朱元璋老巢南京,但張士誠不予採納,充分顯示了此人的短見和無知(他的選擇也在朱元璋的預料中),當朱元璋剿滅陳友諒以後。公開歷數張士誠八大罪狀,起兵討伐張士誠。歷經三年平定張士誠。而張士誠從起兵到敗亡計14年。自縊而死時47歲。

陳友諒,縣衙小吏出身。後參加徐壽輝義軍,因能掙善戰得到徐壽輝信任。但後來殺徐自立。但此事頗失人心。使得不少人投奔朱元璋和張士誠。由此也說明陳友諒為人過於陰暗和狠毒。為忠義之士所不恥。可以說,陳友諒是個梟雄,有著高超的指揮和政治能力,但不講仁政,不講信義。而最終喪失人心。

鄱陽湖大戰是朱陳二人的決定之戰,二人之戰頗有當年劉邦與項羽之戰,但朱元璋高於劉邦,而陳友諒卻不如項羽。鄱陽湖大戰,歷時一個多月 以陳友諒死於亂軍之中。而確定了朱元璋的最終勝利。也定鼎了朱元璋一統華夏的序幕。

與朱元璋爭奪天下的人並補弱。能夠扯旗造反都不是無能之輩,能和朱元璋站在一個舞臺上的人都不是無能之輩。清朝順治皇帝說過:歷代明君唯洪武皇帝。毛主席也說:自古能君無出李世民,朱元璋之右者。

朱元璋最大的功績就是復興漢室。驅除韃虜。朱元璋無論治軍,理政,都說明了朱元璋的能力和水平。從各個方面都遠勝於和他他一個時代的人。朱元璋從來不隱晦自己的出身。我本淮右布衣,充分顯示了朱元璋內心的強大和心胸的開闊。

如果朱元璋生於三國時代,可以完勝曹操,劉備,孫權諸人,這三個人無論從軍事能力,治理國家的水平都遠不如朱元璋。而且這三個人彼此是半斤八兩。相互爭鬥,卻沒有一個能一統天下。而朱元璋卻能在25年間,平張士誠,定陳友諒。滅北元。也說明了朱元璋的能力遠高於曹劉孫三人。

與朱元璋同時代的人或是曹操,劉備,孫權。無論從出身,起點。乃至個人能力都高於朱元璋。但朱元璋之所以最終取得勝利而得天下。是因為朱元璋在鬥爭善於學習。努力拼搏。,相信人定勝天。正是種精神才使得朱元璋成就王霸之業。


清水空流

是的。朱元璋能成功確實是因為那個時代與他爭天下的人不夠強,準確的說和朱元璋同時代的其他人多把精力放在了反元身上,而朱元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則最大程度上保存了自身實力,並且成為最終贏家。在此之前,不妨可以大致梳理元末紅巾軍起義的整個過程。

1351年

1)劉福通與韓山童之子韓林兒在潁州(安徽阜陽市)帥眾起義,建立白蓮教,點燃農民起義烽火。

2)劉福通攻克潁州後,隨即進軍河南,連破數城,後又揮軍南下,攻克汝寧府,隊伍擴充20萬。

3)徐壽輝彭瑩玉隨後在湖北帥眾起義,攻克蘄州和黃州,組織白蓮教,建立政權,國號“天完”。

任鄒普勝為太師,倪文俊為領軍元帥,陳友諒為元帥簿書椽。

4)明玉珍集鄉兵千人起義,加入紅巾軍。



1352年

1)元朝宰相脫脫派樞密院同知赫廝、禿赤率“阿速軍”鎮壓劉福通部紅巾軍,結果大敗而歸。

2)脫脫推薦其弟也先帖木兒為帥,率領30萬精銳剿滅紅巾軍,與劉福通部交戰時,被紅巾軍一次夜襲,隻身而逃,留下30萬人互相殘殺,至天亮時一個不剩。

3)元朝損失的30萬精銳是中央直屬王牌軍,此後的元朝主力盡失,開始依靠地主武裝和貴族私軍,如脫脫利用漢人地主鎮壓起義軍。

4)漢人地主李思齊勾結元軍,背後偷襲起義軍,劉福通退守至毫州,後攻佔安豐,兵圍廬州。

5)徐壽輝的天完政權攻克武昌、江州、漢陽等數十城。

6)郭子興聚千人起義,攻克濠州。同年,朱元璋來投,郭子興以為奇,將其義女(後來的馬皇后)許配之。

7)方國珍在馬鞍山全殲泰不華元軍主力,後攻佔黃岩城。

1353年

1)張士誠率領17個鹽民武裝暴動,偷襲攻佔高郵,建立政權,國號“大周”,自稱誠王

2)明玉珍歸降徐壽輝,任統兵徵虜大元帥,與元將哈麻禿戰湖中,右眼被箭矢射中。

3)彭瑩玉戰死,天完國都被元軍攻破。

4)郭子興所部內部不和,眾將爭權奪利,朱元璋回鄉募兵,徐達、郭英等同鄉來投,後郭子興提拔為鎮撫。

1354年

1)脫脫聚集百萬大軍攻打張士誠,因元順帝昏庸,聽信謠言,臨陣換將,百萬大軍群龍無首,一觸而潰。

2)張士誠趁機攻佔江蘇等地。

3)元朝抽調長江中游兵力鎮壓天完政權,由於分兵過多,天完兵勢復振。

4)方國珍攻下臺州。

1355年

1)劉福通立韓林兒為帝,於毫州為都城,國號“大宋”,因稱“小明王”。

2)劉福通率起義軍北上,遭元軍圍困,血戰突圍,南奔安豐,遭受了第一次挫折。

3)郭子興鬱鬱而終。

1356年

1)劉福通重振旗鼓,再次揮軍北上,連破元軍,聲威復振。

2)天完政權遷都漢陽,徐壽輝被倪文俊操縱,企圖殺徐壽輝降元,事敗,被陳友諒殺死,天完盡被陳友諒掌握。

1357年

1)劉福通攻陷宋朝舊都汴梁,但因孤立無援,擁韓林兒敗走安豐。

2)明玉珍率大軍攻克四川等地,擢隴蜀四川行省參政。

3)方國珍攻打張士誠,以五萬破七萬,七戰七捷。

4)朱元璋攻打張士誠,攻陷江蘇數城,張士誠無奈投降元軍,被封太尉。



1358年

1)劉福通分兵三路北伐元朝:

第一路派遣山東的毛貴由東路沿運河而上直攻大都;

第二路派遣關先生、破頭潘(綽號)部繞道山西,轉攻河北,與毛貴配合對大都形成鉗形攻勢;

第三路調派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等部至陝西,增援在那裡的紅巾軍,目的是牽制元軍。

2)陳友諒攻陷安慶府,進而佔領江西全境。

3)明玉珍佔領四川全境。

1359年

1)劉福通三路北伐軍勢如破竹,東路軍攻至元大都僅一百里,中路軍佔領大同、興和,直搗元朝上都,一把火燒了上都宮闕。

2)元朝仍有餘力,加上北伐軍缺少統一指導戰線,而後北伐軍受阻。

1360年

1)元朝依靠的地主武裝和貴族私軍開始失控。

2)陳友諒建立政權,國號為“漢”,自稱漢王。(南方割據中就只有陳友諒拒不接受元朝詔安)

3)朱元璋擔心被張、陳二人夾攻,攻佔廣信府(江西上饒)斷其後路,後雙方戰於龍灣(南京郊區),陳友諒大敗,做小船逃走。

1361年

1)劉福通北伐東路軍毛貴軍兵敗,逃回濟南,趙均殺毛貴自立山東之主,而後又與毛貴部將廝殺,導致東路軍四分五裂,察罕帖木兒趁機剿匪,至此東路軍全軍覆沒。

2)朱元璋親率軍隊征討陳友諒,陳友諒再次戰敗,逃回武昌。

3)元朝依賴的兩支隊伍——察罕帖木兒、擴郭帖木兒(王保保)父子與答失八都魯、孛羅帖木兒父子,互生齟齬,互相攻伐。



1362年

1)劉福通的北伐中路軍,在佔領了全寧路和奪取了遼陽路後,被勝利衝暈了頭腦,放棄直搗元大都的路徑,反而帶領大部隊轉攻獨處一隅的高麗,征戰中關先生戰死、破頭潘被俘虜,餘部退回遼寧後,遭到元軍的伏擊,進退無路的情況下,紅巾軍選擇了降元。至此,中路軍全軍覆沒。

2)察罕帖木兒被原已投降的田豐、王世誠暗殺,擴郭帖木兒(王保保)被推為軍中領袖。

3)明玉珍在四川稱帝,國號“大夏”,建都重慶。

4)陳友定統治福建。

5)陝西張良弼李思齊相攻,張良弼與孛羅帖木兒交好,李思齊和擴郭帖木兒(王保保)聯合,衝突不斷。

1363年

1)劉福通三路軍兩路主力消亡,第三路軍孤立無援,而遭鎮壓,在北方支持不住,張士誠派兵突襲安豐(劉福通),劉、韓二人向南方的朱元璋求救,在路上被部將廖永忠沉與江中。

2)陳友諒戰死鄱陽湖。

3)張士誠又自立為吳王,佔據江蘇、浙江等地。

4)王保保與孛羅帖木兒參與黨爭,更是牽涉到元順帝和皇太子的爭端,王保保勾結皇太子要除掉元順帝母舅老的沙,元順帝要孛羅帖木兒保護老的沙,雙方矛盾升級。

1364年

1)皇太子令擴郭帖木兒(王保保)討伐孛羅帖木兒,還未出兵,孛羅帖木兒就兵圍大都,皇太子出逃大都。

2)皇太子再次令擴郭帖木兒(王保保)討伐孛羅帖木兒,擴郭帖木兒大發十二萬攻打孛羅帖木兒,因孛羅帖木兒並未應戰,皇太子回大都。

3)擴郭帖木兒(王保保)與孛羅帖木兒在大都交戰,也速歸附孛羅帖木兒,皇太子再次出逃大都。

1365年

1)皇太子又令擴郭帖木兒(王保保)發兵攻打孛羅帖木兒,也速轉投皇太子門下

2)孛羅帖木兒被元順帝派人刺殺。

1366年

1)朱元璋興兵征討張士誠。

2)明玉珍病逝。

3)擴郭帖木兒(王保保)面對朱元璋的強勢,不但不南征,而且選擇鞏固權力,企圖將關中四軍閥(李思齊、張良弼、孔興、脫列伯)收入囊中。

4)關中四軍閥拒不接受,與擴郭帖木兒(王保保)展開激烈廝殺。

1367年

1)關中四軍閥達成共識,組織反擴郭帖木兒同盟,推舉李思齊為盟主。


2)元順帝命皇太子總領天下兵馬,剝奪擴郭帖木兒的權力。

3)擴郭帖木兒的部將貘高、關保相繼背叛他,後其兵權被白鎖住、也速、沙藍答兒等瓜分。

4)朱元璋平定張士誠。

5)朱元璋平定陳友定。

6)朱元璋平定方國珍。

7)朱元璋令徐達、常遇春為將軍,下令北伐中原。

1368年

1)元順帝再次削除擴郭帖木兒爵位,召集軍隊南征,然而元朝內部因為常年黨爭,無力迴天。

2)元朝滅亡,明朝建立

朱元璋奉行的戰略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目的就是保存實力,元末太多人起義,所以元朝是“誰稱王就集中打誰”。而元朝經過各路起義軍的討伐,實力已經大損,再加上內鬥更是非常厲害,早已奄奄一息,朱元璋除了最後一年反元以外,其他的時間都是在打其他起義軍,基本上沒有和蒙古交手,蒙古後期都是靠漢人維護統治。如果放在三國時期,沒人會給你機會發展自己,也沒人在北方替你擋著蒙古大軍。


東皇泰一神

曾有人說,元末陳友諒放在任何一個亂世,都是bug般的存在,堪稱楚霸王轉世

前提是,他沒有遇見朱元璋!

所以,朱元璋的成功絕非偶然,也不是沒有強勁對手。而且,作為歷史上唯一的純布衣皇帝,真不是蓋的(注意是純!)

劉備、曹操、孫權是很強,但目測合一起都未必乾的贏老朱,但這個問題猶如關公戰秦瓊,是不可能百分百保證結果的

只是,放在三國時代,老朱可能不會成功,因為環境並不允許

如若生在三國時代,老朱或許會名震天下,但決不能建立一統大業

三國時代,總體來說是比較亂的,不僅戰亂原因不同,而且有個特點——出身很重要

東漢末年,皇室闇弱,太監亂國且地方割據勢力尾大不掉,並導致了最後的分裂

也就是說,老朱這樣的屌絲平民,在那個年代最多是當個苦大兵,然後好好混當個名將,或許能和許褚、張飛、關羽一樣名震天下,但決不能成就霸業

無論是賣草鞋的劉大耳,還是奸詐無極限的曹阿瞞,無論出身或是宗族實力都是可以的

曹操的成功,離不開曹氏宗親和夏侯宗親的鼎力支持;而劉備,則靠著皇叔的幌子,到處招搖撞騙;甚至說存在感最低的孫權,都是名將孫堅之後

我們的朱重八同志呢,頂多就是八代貧農之後,一沒宗親,二沒身份,在那個年代跟本就混不出來的!

畢竟元朝末年,大家只要是漢人,都是屌絲,都是窮苦百姓。大家一起來反抗元朝貴族統治是沒毛病的

但是放在三國時期,除非你能裝神弄鬼學黃巾起義,才能拉著苦大仇深的屌絲們試圖逆襲,但結局我們也看到了,根本就無法成功

所以老朱放在三國時期,或許會成為當世之名將,但絕非一統之帝王!

屌絲逆襲之路——朱元璋到底經歷了什麼

朱元璋的經歷我們不多講,要飯當和尚什麼的都已經過去了,現在的朱重八已經成為了起義軍(混口飯吃)而且逐漸的成長起來,展現了自己的天才水平

畢竟,從未讀書、從未接受過正規訓練的朱元璋能夠有如此強大的軍事水平,一般人是學都學不來的

於是他越混越好,混到最後不僅成為義軍領袖之一郭子興的左膀右臂,還將其義女收入家中,可謂是名利雙收、老婆也有了。

只是,不能容人的郭子興及其子曾設計陷害朱元璋,多虧了馬皇后朱元璋才得以死裡逃生,也正是因為這件事,朱元璋意識到,跟著這幫人混是沒有前途的

於是朱元璋選擇自立門戶,當時他手裡已經有為數不少的部隊,可他只挑了二十幾個人,剩下的全部還給了郭子興

而這次挑選,也證明朱元璋的成功絕非偶然——徐達、郭子興、李善長、李文忠等人就在其中

這二十四個人,也都成為了明朝的開國名將,立下赫赫戰功

亂世英豪何其多,元末對比三國,又是如何呢?

無論是曾經名震一時的韓山童、劉福通起義(一度打到大都,滅了元朝)

還是說名震天下的倪文俊及其首領徐壽輝創立的天完

亦或是鹽販子張士誠

在當時,這些人都是名震天下的諸侯霸王,而其中最為知名的當屬陳漢皇帝陳友諒

陳友諒是踩著倪文俊的屍體,沾著徐壽輝的鮮血登上帝位的。伴隨著陳友諒的上臺,農民軍徹底形成了割據自立的局面

而其中,老朱算的上是最弱的

他既沒有陳友諒能打(其海軍部隊當時世界第一),也沒有張士誠有錢(控制江浙一帶),而且老朱處於一個腹背受敵的情況(被幾個割據勢力包夾)

可就是這樣天時地利盡不佔有的朱元璋,完成了鄱陽湖以少勝多大破陳友諒的壯舉,隨後收拾掉張士誠,並最終一路北上拿下元朝

曾有人這麼說過,陳友諒放在任何一個亂世都是bug般的存在,只是他遇到了朱元璋

我想,僅此一評價,足以證明老朱的實力

不同的時代,都有不同類型的英雄出現

他們都憑藉自己的實力和一定的運氣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時代

為何要有運氣一說呢,一如五代十國最有作為的明君柴榮,雄才大略卻英年早逝;便宜了繼承他全部身家的趙匡胤(當然,趙大的實力也是極其優秀的)

所以,我們應該向他們致敬,而不是否認!



置身黑白的精彩

不邀自答😄 朱元璋這個人除了後期大開殺戒之外,其他的都算是一個好皇帝了。對待百姓特別寬待,因為自身是窮苦出身,知道底層民眾的生活艱難。

三國時期大概是因為三國演義看多了,要知道社會無時無刻不在進步,包括科技,文化,經濟,政治,最重要的就是人的思想。就算陳友諒等人沒有那麼高的謀略,他們下面的謀臣可不是吃乾飯的,提出的各種各樣的策略都是頂尖的。其中最著名的還是學士朱升提出的 高築牆 廣積糧 緩稱王 毫不客氣的說朱元璋的成功發展有這九字真言一半的功勞。當時的元軍雖然沒有鼎盛時期的那麼厲害,但是基本的戰鬥力不像後期的八旗兵那麼不堪。還有就是從南到北統一全國這個過程,假設是在北方的話,是很難生存下來的。因為北方的大城市基本上都位於平原地帶,一馬平川的地勢太有利於元軍騎兵的展開,騎兵的運動戰是缺少資源的起義軍的剋星。而如果沒有補給起義軍又很難壯大,還是被消滅。恰恰資源都集中在城市,起義軍還必須攻佔城市,甚至是大城市。這就陷入了怪圈,起義軍想要生存想要發展就得去打大城市,打城市需要很多的武器裝備,還需要高機動性,以防被元軍大規模部隊包圍,起義軍連武器都湊不齊,更別說戰馬了。所以這是北方無法得勢的原因。而南方不一樣,多丘陵多山多水,其複雜的地貌是起義軍生存的有利條件。生存下來才能謀求發展,所以這是元末起義軍集中在南方的重要原因。

有點跑題。。。接下來回歸正題。三國時期的勢力主要是魏蜀吳。他們的發家史相信讀過三國演義的都能說出個一二三。哪一個不是門閥貴族之後,先天的起點就比朱元璋高很多。家族給了他們很大的幫助,手裡有人,又恰逢亂世,便開始了他們的表演。而朱元璋是啥,窮人一個,還當過和尚,可以說是一無所有。被朱友諒的和張士誠包夾,一個佔據川府,一個佔據江浙,皆是膏腴之地。其勢力比之曹魏,孫吳有過之而無不及。就是沒有紮下根基,如浮根之萍。內部的團結穩定是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朱元璋的九字真言真的是幫了很大的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當然還有許多人傑的加持,如第一大將徐達,還有常遇春李善長劉基等人。不得不說的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在洪都保衛戰中的高光表現,抵擋數倍於己的敵軍,守住了洪都城,為援軍的到來爭取了時間,堪稱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蹟。(有興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這場保衛戰之後雙方開始的攻守轉換,由此真正踏上了統一全國的道路。換做是三國,這種大規模的守城之戰,面對數倍於己敵軍,堅守八十五天,士兵早就崩潰了,水路夾攻,而且不知道援軍會不會到來。

總的來說,隨著社會的發展,前人是比不過後人的。就像現代人和古代人對比一樣,先進的思想是最鋒利的武器。



我本善良47857848

朱元璋太強,不是對手太弱

咱就這麼說,從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送給契丹人以後,到朱元璋統一中國之前。

四百餘年,有哪位英雄豪傑能把幽燕二地奪回來?

沒有。

四百餘年,多少英雄豪傑,也只是落得一個倉皇北顧而已。

趙匡胤,統一天下開創宋朝,杯酒釋兵權解決武將亂國,開闢士大夫與皇帝共治天下,一代英豪,面對幽燕二地,也只能徒增無奈。甚至設立“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以期贖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

四百餘年,才出了朱元璋這樣一個人物而已,你想想這是一個多麼翻天覆地的人物?

開局一個討飯碗,名臣大將全靠撿。

如果這不是寫在史書上而是寫小說的,你會不會把這個作者給罵死?

真的不是敵人不強,而是朱元璋太強大,一路摧枯拉朽之勢,統一天下。

自古能軍者無人能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朱元璋爾

由此可見,朱元璋在歷史上所有的開國君主,地位之高。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朱元璋的歷史功績,是被低估的。

朱元璋登基以後,殘殺功臣,又對官僚階級下重手,徹底把文人階級徹底得罪。

文人,一個個都是筆桿子能殺人的主,所以朱元璋被黑的一筐又一筐。

朱元璋,軍事能力不用多說,歷史上排的上號。

上馬奪天下,從一個乞丐身歷時16年登頂大位,是所有開國皇帝副本里難度係數最高的一個。

而且,由南向北統一天下,僅老朱這一例。

得國之正,莫過漢明,為什麼?

因為除了這兩位,其他都是世族要麼就是流氓。

就這兩位,是從死人堆裡,一個血印一個血印爬上去的。

這是武功。

論文治,老朱登基以後,有洪武盛世。

兩漢四百年有秦二世而亡,盛唐三百年前有隋二世而亡。

而老朱死後,雖然有朱棣篡位,可終究還是他老朱家的皇位。

明朝沒有二世而亡,276年國運,老朱貢獻當屬第一。

這是文治。

文治武功,在歷史上所有君主裡,可以排在老朱之前的君主,屈指可數。

如果朱元璋生活在三國時代會怎麼樣?

所有開國皇帝中,除了劉邦和李淵(李世民)。

emmmm位面之子劉秀也除外吧,這位誰都惹不起~~~

無論穿越到哪個亂世,朱元璋都可以打爆。

如果真穿越三國,那真的很好的,肯定沒有曹劉孫啥事的了。

因為無論劉備,孫權,曹操誰穿越到元末,都不可能統一天下。

撐死劃江而治,想由南向北一統天下,我認為它們做不到。

所以。

我認為,老朱穿越三國,那就沒有五胡亂華了。

歡迎討論,求關注,祝幸福。

以上


木劍溫不勝

首先,我來回答一下這道問題

朱元璋成功是不是因為那個時代太弱,如果朱元璋生活在三國時代會如何?

朱元璋的成功有很多很多關鍵點,但要說他成功的最大因素,那就是他有一個非常優秀的團隊。智將(主將)徐達,此人之強,難以言喻,立下首功,還沒被朱元璋殺了,論智慧他不弱於朱元璋,用勇武他是第一大將,常遇春這麼厲害也只是個副將,此人絕對明朝統一第一功。


毫不客氣的講,明朝的開國團隊,絕對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強的團隊之一。為什麼我們感覺不到呢?那是因為明朝被清朝給抹黑了,有這個團隊在,清朝開國團隊(也很強,不過只是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康熙這四位高手連起來了,還一個比一個強,不然如果他們4缺一,清朝早在初期就被推翻了)十倍兵力也不足懼的。

無論朱元璋生活在三國個朝代還是別的朝代也都會很強,具體可以借鑑我的發表文章看一下,如果有不足的地方可以補充。


深港舊時



清人評曰:緯武經文,為漢、唐、宋諸君所未及。

朱元璋中國歷史上出身最為卑微的開國皇帝,“淮右布衣”,曾經放過牛,當過和尚,可是最終逐鹿成功,敗天下群雄,是朱元璋的對手太弱了?當然不是,張士誠且不說,陳友諒絕對是朱元璋的勁敵,朱元璋甚至險些被陳友諒滅了。

清人所書《明史》對於朱元璋的讚美毫不吝嗇,稱朱元璋是“西漢以後所未有也”,甚至說他“緯武經文,為漢、唐、宋諸君所未及”,我們知道清朝很喜歡黑明朝,可是他們仍然將朱元璋推向了歷史的最高點,可見朱元璋是如何如何的厲害了。

如果朱元璋生活在三國時代的話,那麼便不會有三國了,因為他會參加張角的黃巾軍。



朱元璋借勢崛起,頗具領導人氣質與智慧。

在父母相繼去世以後,朱元璋為了飯碗跑到皇覺寺當了和尚,然後過了沒多久便去四方遊歷,當然說得好聽是遊歷,說白了便是流離失所。後來在老郭那裡當親兵,因為朱元璋作戰較猛,獲得老郭的賞識,又娶了馬氏當老婆,成為老郭最為信任與倚重的將領。當老郭病亡以後,朱元璋憑藉自己的威信收服了老郭的勢力,由此獲得了逐鹿中原並且屬於自己的班底。

在老郭手底下的時候,老朱得到了徐達、常遇春、李善長諸人,更是如虎添翼。老朱還是很有領導人氣質與智慧的,善於“經營”,當時劉福通奉韓林兒為主,然後給老朱封官,老朱是不肯受制於人的,可是因為韓林兒勢大,仍然選擇隱忍,在韓林兒那棵樹下乘涼,偷偷發展。後來,爭雄者唯朱元璋、陳友諒以及張士誠三人可也,老朱需要制定攻略,到底是先幹陳友諒,還是先幹張士誠呢?朱元璋最終選擇先攻陳友諒,為什麼呢?朱元璋說了,“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圓,故先攻友諒”,如果先攻張士誠的話,則會“浙西負固堅守,友諒必空國而來,吾腹背受敵矣”。這也體現了朱元璋的智慧。


朱元璋取江山,陳友諒可與之敵。

在那個時代,朱元璋並不是沒有對手,更不是對手太弱,如果他的對手真的太弱的話,可能朱元璋便沒有機會當皇帝了,即使沒有韓林兒,也有陳友諒。陳友諒可比朱元璋狠多了,只因為懷疑趙普勝便將人家宰了,後來更是直接將老闆徐壽輝的腦袋砸稀巴爛,然後自己當皇帝了。朱元璋、陳友諒和張士誠這三人的出身背景差不多,陳友諒讀過幾年書,當然是學渣,後來在沔陽縣當小吏;張士誠則是給人家撐船運鹽的,當然利用便利也自己販私鹽,因此朱元璋評價張士誠是器量過小。朱元璋因為小時候的經歷,看問題時倒是比陳張更顯豁達,性格也更為謹慎與穩重。

張士誠從來沒被朱元璋當成對手,可是對陳友諒,老朱還是很謹慎的,雖然他說老陳“志驕”,可是老朱心裡也知道老陳“志驕”是因為人家確實有本事。在朱陳的決戰——鄱陽湖之戰中,陳友諒的艦隊打得朱元璋幾乎招架不住,可是老朱運氣好,當時颳起了東風,老朱趁著東風放火嘩啦呼啦地燒了老陳的艦隊。在這場戰役中,老朱在船上督戰,老陳炮攻老朱的艦隊,當時如果不是劉伯溫突生第六感感應到危險的到來,急忙讓老朱換船的話,可能老朱已經被老陳炸死了。

總之,陳友諒肯定是朱元璋合格的對手,更是朱元璋奪取江山最為強勁的對手。



朱元璋如果生在三國,他可能沒機會當皇帝,但是黃巾軍起義也許會成功。

曹操靠的是本事,孫權靠的是家底,劉備靠的是演技,當然這三句話只是簡單的概括。如果朱元璋生在曹操他們那個時代,朱元璋肯定會參加張角的黃巾軍,黃巾軍因為朱元璋的加入,戰鬥力肯定會更上一個臺階,東漢會提前滅亡。因為黃巾軍起義而成長起來的曹操、孫堅等人甚至也會因為老朱的強勢崛起而失去機會,當然,曹操肯定還會成長為老朱的強大的敵手,董卓、袁紹之輩也會割據,但只會是短時間。

當然,朱元璋可能沒有機會當皇帝了,因為以朱元璋的本事必然會成長為張角的左膀右臂,張角的命運很可能會因此改變,那麼皇帝的位置很可能輪不到朱元璋了。可是,因為朱元璋的加入,黃巾軍卻極有可能會取得成功。

在我看來,如果朱元璋生在三國,那麼肯定會改變三國的格局,最後的成功者,要麼是黃巾軍,要麼便是曹操,只是朱元璋可能沒機會當皇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