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传统曲艺形式:沛县荷叶落子(市级非遗保护项目)

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

荷叶落子又名莲花落,俗称咣咣书、荷叶吊板,因主要伴奏乐器为荷叶(铙钹)而得名。清嘉庆年间形成于山东省,后在苏鲁豫皖接壤地区流传。清光绪三十一年(1906年),著名老艺人李贵福开始办班授徒,之后师徒相承,流传至今。

徐州传统曲艺形式:沛县荷叶落子(市级非遗保护项目)

著名荷叶落子艺人李教芳,在抗¨战争时期参加了“沛县抗战救国曲艺宣传队”,自编自导宣传救国节目,深入群众,宣传救国。在1958年江苏省举办的曲艺汇演中,李教芳之子李永君演出的荷叶落子《打蚂蚱》受到与会专家一致好评。

1977年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沛县荷叶落子再度繁荣,李永君在全县农村文艺汇演中多次获奖。但近十年来,随着广播电视的普及,农村演出市场萎缩,书场几乎绝迹,荷叶落子艺人或因年事己高退出演出舞台或因生活问题改行,荷叶落子己处濒危状态。

徐州传统曲艺形式:沛县荷叶落子(市级非遗保护项目)

沛县荷叶落子主要分布在沿微山湖一带区域。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

沛县荷叶落子属于北方曲种,但吸收了南方曲种的演唱、表演特色。因此兼有南北艺术风格。

新中国成立以前学唱荷叶落子的多为家境贫寒的人,穷困潦倒,学个口艺以求温饱,因而阵容不大。荷叶落子艺人常在街头设摊演出,多为单人站唱,也有唱对口的。不化妆,道具也简单。演出时左手大拇指顶着荷叶(铙钹),其余四指夹持着一根小木棒,击节有声;右手打呱嗒板,边打边唱,以唱为主,兼有说表。表演时,则以击打荷叶的小木棒或呱嗒板为简单道具比拟,但“抛荷叶”为沛县荷叶落子的绝技。

徐州传统曲艺形式:沛县荷叶落子(市级非遗保护项目)

集市上人声吵杂,各路说书人竞争激烈,为了吸引听众,荷叶落子艺人把顶在左手大拇指上的荷叶(铙钹)重重敲响,四指配合猛地一旋抛向高空二三米处,荷叶飞快旋转,颤音在高空作响,待荷叶落在大拇指上,再敲再抛,如此反复,听众便潮水般涌来。

徐州传统曲艺形式:沛县荷叶落子(市级非遗保护项目)

沛县荷叶落子的代表曲目有《三国演义》《论唐》《七侠五义》《封神榜》《两厢记》《五子登科》《千里驹》等,唱腔有口语化说唱的特点,曲调与沛县方言结合非常紧密,悲腔和哭唱,声调高亢,起落也大,颇类似当地办丧事时妇女的哭腔。流水板则如从容不迫的日常叙话,亲切自然。

徐州传统曲艺形式:沛县荷叶落子(市级非遗保护项目)

主要价值

沛县荷叶落子是说唱艺术的一个品种,是文学艺术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花朵。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普通人民群众历史知识、道德观念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说唱艺术(曲艺)与戏曲艺术。同时,在文娱生活极为贫乏的旧中国,荷叶落子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精神生活,传播华夏文明和历史知识。其内容大多为传统曲目,语言流畅优美,其唱腔有口语化说唱的特点。

徐州传统曲艺形式:沛县荷叶落子(市级非遗保护项目)

徐州传统曲艺形式:沛县荷叶落子(市级非遗保护项目)

文/图 徐州非遗保护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