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养生:少食冰品 晚睡早起柔性运动

夏至养生:少食冰品 晚睡早起柔性运动

【饮食篇】

竹蔗茅根饮,夏至消暑气

夏至时,人的身体由于气血外张,脾胃机能相对减弱,饮食应以清淡、容易消化为主,避免大鱼大肉或高汤大补,以起到调理胃气、保养精气的作用。同时,人们还应适当进食具有清热、解暑、养阴功效的食物,以适应自然气候的变化。此次,为大家介绍两款夏至保健汤品。

竹蔗茅根饮。做法:鲜白茅根100克,竹蔗200克,将竹蔗切碎略捣,加入鲜白茅根,加水适量,煎沸去渣饮用。功效:清热生津、止咳止呕。可用于夏季保健或作为消暑凉茶饮用,也适合肺热咳嗽、咳痰黄稠、胃热呕吐的患者饮用。

茅根粥。鲜白茅根150克,粳米50克,冰糖适量。取鲜茅根择净,切碎后煎煮取汁,去渣,入粳米煮至粥快熟时,加入冰糖再煮4~5分钟即可。功效:清热祛湿、凉血止血,适合伴有水肿、小便不利、尿血等症状的人群食用。

冰镇饮品尽量少喝可多吃苦味食物

夏天养生,饮食方面也有一定的讲究。不少民众,尤其是年轻人喜欢吃喝大量的凉菜、冷食、西瓜、冰镇啤酒等冷饮,这造成了肠胃功能紊乱,导致腹泻、腹痛。另外,由于气温升高,食物中的各种细菌生长繁殖很快,常温放置的熟食容易被细菌污染,即使放在冰箱里,也不能保证绝对安全。还有,炎热的时候,人们常在空调房里生活和工作,身体机能往往下降,身体抵抗力会变弱,病菌易感性增强,容易发生副伤寒、细菌性痢疾、食物中毒、急性肠胃炎、急性胰腺炎和霉菌性肠炎等肠胃疾病。

当然,最简单的消暑解渴办法还是多喝茶,如能在温茶中适当加点盐,以弥补出汗过多而丢失的盐分,对预防中暑更有裨益。

夏至食疗

“一卵孵双凤”

材料:椭圆形西瓜一个(约2500克),小母鸡2只(约800克),水发海参50克,水发冬菇25克,水发玉兰片(笋干)25克,火腿25克,水发干贝50克,葱姜丝少许;料酒、精盐、西瓜汁及橄榄油少许。

制法:西瓜削去外皮,切盖,挖出瓜瓤,留瓜皮约2-3厘米厚,洗净备用。将玉兰片、海参、冬菇、火腿切成长片,除火腿外,都用沸水氽过捞出。小母鸡宰杀后,去毛及五脏,择洗干净,剔骨留肉,放入盆中,加入料酒、精盐、味精、橄榄油、西瓜汁、玉兰片、海参、冬菇、葱姜丝,拌匀,腌至入味。将西瓜放入大瓷盆内,然后把腌好的鸡连同配料一起装入西瓜中,盖上瓜盖,用竹签别住。旺火蒸至鸡烂时取出,开盖即可食用。

五味龙眼洋参茶

材料:五味子5克,西洋参5克,龙眼肉5克,冰糖20克(1-2人份)。

制法:将五味子洗净,去杂质;西洋参浸透切片;龙眼肉洗净,去杂质,将冰糖打碎成屑。将五味子、西洋参、龙眼肉、冰糖屑同放炖杯内,加入清水250毫升,放在武火上炖,再用文火炖煮25分钟即成。

功效:益气生津,养心安神。

乌梅冰糖饮

材料:乌梅15-30克,冰糖适量(分量根据各人口味添加);陈皮、玫瑰花、山楂根据各人情况选用3-5克。

制法:乌梅、陈皮、玫瑰花、山楂加水500-1000毫升,大火滚开后转小火煮30分钟,加入冰糖适量。放温后即可服用,无需冰镇。

【养生篇】

夏至养生重在“养心

心态平缓

进入夏季,心情变得容易急躁,《黄帝内经》说,夏季要使志无怒,即心情要愉快,使气得泄,不要压抑自己。精神内守,病从安来,就是这个道理。心情不好时可以少吃一些甜食缓解一下,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充足的体力也能给你带来好心情。

夏至养生须防暑

夏至期间,全国气温高、光照足、雨水也多,农作物生长旺盛。夏至过后,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就要到了。

人的胃肠功能因受暑热刺激,其功能就会相对减弱,容易发生头重倦怠、胸脘郁闷、食欲不振等不适,甚至引起中暑,伤害健康。做好防暑工作,应避免在强烈的阳光下暴晒,外出时,应采取防晒措施,如打伞、戴遮阳帽、涂防晒霜等。

起居养生

起居调养,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宜晚睡早起。夏季炎热,“暑易伤气”,若汗泄太过,令人头昏胸闷,心悸口渴,恶心甚至昏迷。安排室外工作和体育锻炼时,应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加强防护。

艾灸养生

生病的人大多属于阳虚体质。艾叶是温性的,属于纯阳之物。艾灸能够温通经络,祛除寒湿,补益人体阳气。夏天又正好是自然界阳气最重的时候,两者的阳热合在一起,温补的作用更强。所以在夏季大自然阳气最盛的时候艾灸,补益的效果能够达到最佳。

恰当补水

夏季气候炽热,挤地铁耗费更大,要注意多喝水,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不要怕费事不喝水。少喝冰水,过凉的饮料会刺激胃肠道,影响消化液的分泌使食欲减退,造成消化不良、厌食、腹部胀痛、腹泻等胃肠道疾病,有一些温热的水反而更解渴。

冬病夏治正当时

炎夏不要发怒,适当喝些“生脉饮”

【保健提示】张先生看过中医以后,医生告诉他:因为他的工作性质属于劳心一族,多言多思容易耗气,体质属于气阴两虚。于是,医生给予“生脉饮”当茶饮:西洋参5克、麦冬5克、五味子3克、贡菊3克、胖大海1克、甘草2克。同时,建议他少说话,控制情绪别发怒,尽量不熬夜。张先生遵医嘱喝了7天“生脉饮”以后,口干舌燥消失,出虚汗的症状缓解,血压也降至正常标准。

在夏季,调整情绪非常重要。酷暑伤津耗气,人易疲乏,更应注重情绪养生,顺应夏天阳气旺盛的特点,振作精神,注意调整情绪,莫因天气炎热,工作繁重而生急躁、恼怒之情,怒气一发,肝气上逆,人的心情不舒畅则伤气,最终导致伤身。

当人们碰到一些想不开的事情时,就要权衡一下,这件事和自己的身体,到底哪个重要?这样就可以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了,保持心境平和、愉悦。同时,适当服用中药凉茶等,就可以做到“心静自然凉”,健康防病。

起居方面适当晚睡早起,夏不露宿坐不当风

【临床病例】刘女士,40岁,是位爱美的白领。夏天刚到,她早准备好了全副武装:宽边太阳帽、墨镜、防晒衣、防晒霜。每天一早就到了单位,在空调房里整天不出来。夏天过了一半,她白白净净,一点也没有晒黑,可是也像豆芽菜一样,全身酸酸软软的没精神,觉得平素怕冷的毛病好像加重了。

【保健提示】夏季起居方面,应适当晚睡早起。不要因为怕晒黑、怕出汗就躲着不出门,日为太阳之精,其光壮人阳气,极为补益。如果人体长期不晒太阳,就像阴湿角落的植物一样,寒湿凝滞,阳气虚衰就难免。夏季里上午10时以前,下午5时以后可以适当户外活动。

晒太阳主张晒背,脊梁有微暖、出微汗,借助日光来壮大自身的阳气。夏季白天时间长,提倡老年人午睡,中医认为午后阳气消退,应适度休息,减少阳气的消耗。夏天午睡苏醒后,应喝些热饮,如果能微微出汗更佳。

此外,要注意“夏不露宿,坐不当风”。当我们觉得很痛快、很舒服时,往往正是容易被病邪入侵之时,当风而卧,醒来就会觉得头昏脑涨,精神不振,重者会受凉感冒,腿抽筋,还可诱发关节炎、腹痛、面瘫等。露宿当风更易受凉,空调病已成为常见病。症状包括咳嗽、头痛、咽喉痛、流涕、关节肢体酸痛、手脚麻木、胸闷憋气、头晕目眩等类似感冒的症状。

预防的有效方法是,通过坚持每日适当晒太阳,适当运动微微出汗来振奋阳气、祛除体内寒湿之气。室内空调温度定为26 ℃左右,不低于24 ℃。室内外温差小于5 ℃。家庭可常备药物如藿香正气丸,可以对付阴暑轻症;重症可求助中医,散寒化湿的经典方“香薷散”内服,配合中药泡足、拔罐和艾灸可迅速缓解症状;还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冬病夏治”的方法来保健养生。

【注意事项】

夏季适宜柔性运动

尽管提倡人要常年适当运动,但每个时节的运动量大小、运动方式、时间等都有讲究。如夏至过后,天气炎热,运动最好安排在清晨阳光初照或夕阳西下时为好,宜选择柔和、动作缓慢的散步、跳舞、太极拳等运动方式,时间在1小时左右。

夏季不适宜做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容易出现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气,也会损阳气。在运动过程中,出汗过多时,应适当饮用淡盐水、红豆绿豆糖水,或吃些西瓜等。运动后虽很热很渴,但应强调控制冷食冷饮,如各种碳酸饮料、汽水、冷冻过的瓜果等,避免损伤脾胃、影响食欲,甚至引起胃肠功能紊乱等症状。

另外,运动后不能立即用冷水洗头、淋浴,否则会引起寒湿痹证、头痛等多种疾病。

睡眠每天保证7小时以上

夏至,顾名思义是夏天的到来。由于天气的原因,这时候大多数人会出现全身困倦乏力,头痛头晕的症状,严重时可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在夏天高温到来之时,患有这种症状的人也明显增多。市民黄小姐这几天就抓了几副中药吃,“失眠一个多月了,每天凌晨两点多才睡着,中途几次惊醒,到了六点多就睡不着了,”如此反复,以致影响到黄小姐日常的工作,“上班时无缘无故就会头晕,有时冒冷汗,严重时想呕吐。”无奈之下,黄小姐只好求助医生,“体虚、血压低,营养不足,一大堆毛病。”数着诊疗结果的同时,黄小姐不断打着哈欠。

养生专家解释,像黄小姐这种情况的患者并不少见,最主要是气温升高造成人的焦虑和烦躁,在食欲不振和生活、工作压力之下,这些积累许久的糟糕情绪就会迸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