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出更好的商業決策?朱嘯虎、張泉靈、凱叔這樣說!

如何做出更好的商業決策?朱嘯虎、張泉靈、凱叔這樣說!

本文來源,2018艾瑞(北京)年度高峰會議上,紫牛基金創始合夥人張泉靈、花點時間創始人兼CEO朱月怡、金沙江創投董事總經理朱嘯虎、凱叔講故事創始人凱叔圍繞《如何做出更好的商業決策》一話題展開的高峰對話,對話由艾瑞集團總裁楊偉慶主持。創客貓受邀作為合作媒體到場報道。如何做出更好的商業決策?看前輩們都有哪些經驗分享。

張泉靈:面對新事物,做決策的第一步是先搞清楚它到底是什麼?

楊偉慶:各位在過去的商業決策當中,有沒有覆盤的習慣,會反思自己商業決策中的一些問題,及什麼樣的方法帶來了今天這樣的成績嗎?有哪些方式可以幫助我們做出更好的決策?

第一個步驟,你進入一個新的領域的時候,需要找到這個領域裡特別明白的人,你希望他給你兩個小時的時間,幫你把這個領域的框架搭起來。你想他是這個領域最牛的人,你是這個領域的小白,你們一開始的對話很難有碰撞,你很難聽得懂,你就什麼都不用問,讓他把這個領域框架搭一下。比如您沒有理科背景,有人給你講量子物理,兩個小時幫你把框架搭好,這兩個小時框架搭起來之後,後面就好辦了,後面你碰到所有跟這個知識的相關點,只要在這個框架裡找一個位置,填磚,你就建立了在這個領域學習的基礎能力。

第二件事情,當你要在這個領域瞭解得更深入的時候,你得學會提問題。你要不斷地往裡搬磚,提問題這件事情很重要的是,你身邊必須有一個可以隨時跟你討論的人,包括在企業裡,能夠做商業決策、跟你討論問題的人是特別重要的角色,這個人的價值觀跟思維方式應該是跟你相似的人,但是他的思維路徑、他的背景知識和他的精力也許跟你是不一樣的,這樣你們才能真正互補,而不是雞同鴨講。

這兩個方法我都使用過,在跨領域裡面都是很有效的方法。

這裡我想問下凱叔,這個世界上有兩個很煩的人,一個是你媽,一個是你的投資人,都會問一個共同的問題,你看人家孩子是這樣的。羅胖子(創客貓注:羅振宇)就經常被問,為什麼不做樊登的事兒?樊登也會被問,為什麼你的小讀者俱樂部不做凱叔的事情?凱叔你有沒有被問過,為什麼不做得到的事情?

凱叔:最重要的決策是挖掘公司的底層代碼

凱叔:我覺得世界上有兩種媽媽,一個是你剛才說的那種媽媽,還有一種媽媽怎麼看這個孩子都是最好的,我的媽媽是這種媽媽,我很幸運我的投資人也都是這樣的投資人。你做你想做的事情,而且真的做得挺好。

我今天聽了半天決策的事兒有一個特別深的感觸。有時候我們做決策的時候特別緊張,甚至是過度緊張。其實作為一個企業來講,一年當中有什麼重大決策能讓我們非常緊張、非常重視的?一兩次而已。大多數時間創業者做得更多的是堅持、是複製、是推進。一旦人的心態變緊張之後,很可能會做變形。他一緊張,他就會更關注他的競爭對手,反而不內觀自己。所以第一我們做決策的時候,要把事情想透,想想這件事做的最差的結局,能不能接受。

再站在更高的維度,這個公司破產了,咱們能不能接受?如果你我都認為,這家公司破產了、倒閉了,咱們還是一條好漢,那OK。我們就用這樣的心態去看待這個決策。決策之前先放鬆,想清楚你可以承擔的最差的結果的時候,你的路徑就更清晰了。

再有一個,比如小馬過河,小馬過河它總是想我怎麼過河?但最關鍵的其實是要不要過河這件事情,要不要過河這件事想清楚之後,怎麼過河?慢慢淌著走或其他方式,都是看自己的能力。

張泉靈:我再問一個問題,沒人埋怨過你公司做得慢嗎?你的內心有沒有一剎那懷疑說,別人都做這麼快,我們做一個研發6到8個月,是否合適呢?

凱叔:這是我們公司發展的特性,我覺得我們公司發展最底層的東西就是做極致產品,別人快,我可能跟不上,但是我也不太相信在我這個領域能做到那麼快。我能做到的是把每一個產品做到極致。

在我們這個行業,其實什麼哥哥叔叔姐姐講故事的多了,為什麼我們這個產品的品質是唯一被人認可的。因為別人都在50到80分之間做產品競爭,而我們給自己定了120分的標準,基本上身邊就是藍海了。

再有一個,堅持什麼東西呢?我覺得最重要的決策是挖掘這個公司的底層代碼。我們把產品磨來磨去後發現,我們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快樂,因為你只有讓孩子快樂,你才有資格帶著他成長,快樂加成長才是一個好產品,如果再極致的話,你放到十年、二十年之後,如果這個產品還能有價值,比如有娛樂價值、有教育價值,它就是極致產品。

所以這種東西不可能快,我們每一個產品立項之後,都會不斷去尋找最佳表達方式,這件事情可能就要花幾個月時間。但是值得,你找到了,你把它研發出來,生產出來,並且從開始一以貫之堅持這個東西,它就是值得的產品。

怎麼看產品的慢?你拿一個產品放在那裡,如果同類型產品都無法超越你,或無法做,我們當然也不著急,我們一塊磚一塊磚做,隨著時間繼續推移,它的成本結構、它創造的社會價值,隨著你用戶的增多,會逐漸變大,所以慢點就慢點吧。

朱嘯虎:我們做投資決策的核心就是,收入、成本和利潤

張泉靈:請教一下朱總,假定你是凱叔投資人,面對他描述的這樣一家公司,從您的決策邏輯來看,你怎麼判斷這家公司呢?

朱嘯虎:我們也是一家慢公司,做內容、做產品的公司需要耐心地打磨產品,把產品做到極致,不同的商業模式,需要不同的速度。

張泉靈:你內部決策的方法可以跟大家分享嗎?比如當你們合夥人對接一個項目,有分歧的時候,用什麼樣的邏輯來決策?

朱嘯虎:早期是不一樣的,早期更傾向於冒險,我們更希望讓公司或者讓我們的團隊去冒個險嘗試一下,到底行行不行?早期我們根本不知道是不是有風險,這個邏輯看上去是可行的,我們先讓他看一看,能走多遠,可能三到六個月以後基本上就看出來了。我們傾向於多做嘗試,多做冒險。

楊偉慶:朱總您是獨角獸捕手,我看小學中學特別喜歡學物理數學,這對您的投資有幫助嗎?你覺得學什麼對於投資人能夠連續投對很多項目,有很大的幫助?你總結一下自己的原因?

朱嘯虎:這和合夥人背景有關係,我們商業決策的核心就是收入、成本和利潤,我們要看這個公司到底能不能賺錢,我們希望能看到主營業務賺錢,不要靠金融業務、衍生業務去賺錢,這些對我們來說都是紅利。你必須講清楚你的主營業務靠什麼賺錢,這是我們希望在早期能夠看到的。

我們判斷的時候就是幾個核心的問題,你告訴我你怎麼賺錢?你要做什麼事情?你的團隊是怎麼樣的?就這麼幾個核心問題,你把這些問題講清楚,十幾分鍾就夠了,十幾分鍾都還沒講清楚,我估計你自己也沒想清楚。這個是非常關鍵的一點。

朱月怡:創業公司沒有那麼多決策點,更多的就是趕緊試

楊偉慶:月怡你是怎麼樣來做決策的?什麼樣的方法對你的決策特別有幫助?

朱月怡:我們這個公司有點奇怪,我們三個創始人最開始的背景,沒有一個是跟鮮花這個美好但卻非常傳統、週期也很長的行業相關的,所以與其說集團決策,不如說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是怎麼能夠更快速地瞭解這個行業。

在做的過程當中,我覺得一家創業公司可能沒有那麼多的決策點,更多的就是趕緊試,看看能不能到那個點。回過頭來發現,首先確實有一些方法可以跟大家分享。

第一,老師特別重要。我以前其實是做市場營銷的,當時我問我的前老闆,這個事兒我沒幹過,你能教我嗎?我老闆跟我說,我教你那我要你幹嗎?還不如問會的人。這個事情給我很大的啟發,我就找老師。老師有兩種,一種是容易的,創業公司來講大概就是股東,或者是跟你成長節奏差不多的創業朋友。他懂你,他知道你是怎麼走過來的,在一些關鍵點上可以給到你一些建議;另外一種人是完全不懂你的人,但像泉靈講得,他是那個領域極其牛逼的專家,他能給到你的東西是,在你原有知識體系之外給你搭建新的認知。

第二個更重要的就是找教練。教練跟老師是有區別的,老師給你的是指點你自己去練去試;教練的方法是,他進到你們公司來,跟你的團隊一起工作一段時間。花點時間這三年的創業,基本上是不停在找教練的過程,我們最開始以為自己懂一點用戶,懂產品,懂一點互聯網營銷的邏輯就可以了,結果很快就遇到供應鏈瓶頸,那個就完全不知道了,我也不認為花3到6個月的時間學習就能完全掌握這個事情,甚至我也沒有那麼多時間。所以變成你要在這個行業裡找到最好的教練,我們就去找整個行業裡,最年輕的,最專業的,最懂國際化視野的人,看有沒有機會能夠進入到我們公司裡成為合夥人。

很多創業公司都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當你公司從100人到200人的過程,想要再往前推進就很困難,這是你就要決策是要花時間學習,還是請教練進入到你體系裡,帶著你們幹這個事情。比如當我們在供應鏈上找到很好的教練,很快就又遇到工業的瓶頸,鮮花以前都是手工業製作的,一週幾千束的時候,當然可以手工,但到一週40萬50萬的時候就需要機器了。

如果只在自己的知識體系下做決策,這是很可怕的事情。我們需要不斷去學習,把完全不懂的知識結構填補上,讓自己的知識架構再多一點突破。

在決策中如何看待主流趨勢的意見?

楊偉慶:幾位還有什麼補充?在商業決策方面有什麼建議?

凱叔:我倒是有一個想請教的,我們看很多數據分析報告,比如某一個問題很多專家都是統一的意見,當大多數人都在很看好一個趨勢或門類時,是不是就意味著未來就是這個趨勢?是不是可以直接劃等號?我們應該怎麼冷靜地去分析這些報告,分析這些專家意見?

楊偉慶: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對於所有的商業信息來講,一種是叫過去歷史數據的總結,一種是對未來的預測。

對未來預測當中,所有的這些對於賽道和項目的預測其實是最複雜的,因為它不僅是跟企業所在的賽道有關,更重要的是和團隊有關。團隊的決策它是一個狀態,對於未來所有的數據,其實很重要的在於我們要怎麼去看待這些數據?能夠對自己產生什麼樣的價值?我們過去做了一個統計,各種各樣的專家在一起探討未來最好的項目,覆盤下來,他們對於賽道的預測絕大部分是準確的;大部分分析技術驅動的要素在哪些賽道有高成長的機會,基本上準確,像PE階段的項目,百分之六七十是對的。

每個企業都是動態發展的,能夠迎合時代的趨勢,做出更好的商業決策,真正做到領先,這是非常困難的。我們大家做決策的時候,要依據過去企業的表現,或者是對企業創始人的判斷,看企業創始人是不是能保持足夠的飢餓感,以及團隊是否有制約能力等。這是在商業賽道當中我對於企業判斷的兩個感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