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看懂了又該如何做?

路上看風景

本句出自《道德經》第五章。道德經的任何一句話,只要深度思考挖掘,你都會發現句句都是經典,精髓,是我們一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闡述:道對任何事物都沒有偏愛。我從三個方面回答一下:


第一:“不仁”

就是無心仁愛,無心偏私。“芻狗”是祭祀品。人們對芻狗並無愛憎,天地無情感,無意識,無仁慈,無偏愛,全任萬物自運自化,自我發展,自生自滅。天地間的一棵樹,一棵草,一個石塊,一滴水,都是自然而然。自然是道的本質,合於自然就是合於道。符合“自然”就是善。天地符合自然,所以天地不會干預任何事物。

第二:看懂了如何做?那就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聖人治國理民,應效法天地無心為仁,不以個人意志強加於天下。而應修道為德,無為而無不為。日常生活中,應效法聖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應實施不言之教,無為之事。如果對別人的事情強加干預,不管是出於好心還是私心,最後都會適得其反,我們對別人看上去是好心,實際是一種有為,我們不去想著去改變任何人,只改變自己就可以。況且我們也改變不了任何人。
第三:道是貫穿於天地人之間的共同法則,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包括我們的情感,觀點,情緒都不例外,對任何事物都無偏私,都是最大的包容性。

總之,生活中要做自己,自己有價值了,一切都會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做自己是多麼簡單樸實的道理啊,是我們生活中無比深邃的智慧。每個人都懂,但能實行的人寥寥無幾。正如《道德經》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自哲學


彌陀之子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n


\n

第一句翻譯成英語是:

\n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n

The universe and nature are not supposed

(taken) to have the feeling or social expectations as our human beings have, which treat all equal, having no consideration whether it's a dog or a man.

\n


\n

全段翻譯成現代漢語是:

\n

大自然無所謂仁德不仁德,它沒有偏頗,平等地對待萬事萬物就像我們對待稻草扎的用來祭祀和嚇唬鴉雀的狗一樣,任其發揮作用,任憑萬物根據客觀規律自生自滅。聖人也應該做到不自持聰明賢德,要同樣像我們對待草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自由選擇生活方式。宇宙天地,豈不像箇中空的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靜止,在運動中發展,生生不息。如果不尊重社會規律,自以為是,國家管理政令繁多反而使人困惑,很多時候沒有作用,甚至有反作用。


我們不如保持虛靜,儘量減少強行干預,無論對社會生活,還是對市場。



幻想的野草

先說答案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意思是:

天地並沒有仁慈心,他們視萬物為稻草狗一樣。

芻狗,古代祭祀時用草紮成的狗。古人結芻為狗,用之祭祀,既畢事則棄而踐之。

這裡喻指,萬物,包括人類在內,對於天地來說,並不具有某種特別的意義。

不仁即殘忍?天地不背鍋

“仁”,為儒家之道,孟子說“仁者愛人”。

儒家之道,就是教導社會里的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有教養的仁人君子,社會里的每個人都能愛別人像愛自己一樣,大家互親互愛,沒有傾軋也沒有傷害,這樣的社會,走到哪裡都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是多麼的美好呀。

這便是儒家致力建立的大同世界。

而《道德經》則認為,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

強調這樣的一個人人互親互愛的社會,恰恰是因為這個社會里的人,都喪失了淳樸的天真本性,所以才需要後天的偽巧教化他們互相不要傷害。

所以老子認為,儒家的化性起偽,是將錯就錯,教化百姓恢復天真淳樸的自然本性才是正當的。

如何去做?

怎麼樣讓百姓恢復天真淳樸呢?

道家認為,根本上來看,並不是去向百姓反覆的去強調“仁”,去強調“義”,去強調“禮”,甚至拉著百姓去按照規定好的仁義禮儀去反覆練習。

而是要: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如此,百姓才可能真的回覆到自然淳樸的本性。

無需人道之仁,而生自然之仁,百姓自然互親互愛;

無需人道之義,而生自然之義,百姓自然互不傷害;

無需人道之禮,而生自然之序,百姓自然有禮有節。

這便是道家致力恢復的玄同之世。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同樣的道理。

因此,落實到個人的身上,那就是抱朴守一,慈、儉、不敢為天下先。


平凡2850

從高中就開始讀《道德經》,悠忽十年,之間讀過很多版本,多少有一點自己的看法。


老天爺不會因為你家麥子還沒收就不下雨,也不會因為你跟隔壁老王有過節就聽你的詛咒用雷劈了他。

在天道之中,萬物如一。沒有什麼需要特別憐憫,更無須特別照顧,天道也不會偏好於任何一個個體。

所以,老子通篇其實在講一個概念,就是自然。

無為是自然,上善若水是自然,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也是自然。

同時老子在《道德經》裡又做了很多比較,比較了天和人對“道”(也就是自然)這個概念不一樣的態度,也就是我們聽到的,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我們從古至今講究天人合一,無非是讓我們和自然接近一點,不管是行為方式,還是身體心靈。

其實說白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說的就是一個偏好的問題。

天地不會偏好,是因為自然,但是你會!偏好就會失去,你偏好金玉,遠離了垃圾,那麼你偏好的金玉就已經變成了垃圾。因為金玉和垃圾是你自己的定義。

如果你沒有偏好,沒有選擇,那麼每一件東西都是金玉,如果你有所偏好,每一件東西都是垃圾。

我的理解是,不要過分的將世界一分為二,選這個就不選那個,這是很危險的,非黑即白的世界是沒有統一的。

以上。

喜歡請關注,惠人請轉發。


枯榮說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老子的意思,請看聖經一章到三章,就知道神與萬物關係了。這是神造人的重要,而是人的自由輕易了神的吩咐。3章l節,耶和華神所造的,惟有蛇比田野一切的活物更狡猾。蛇對女人說:“神豈是真說不許你們吃園中所樹上的果子嗎?”

我在這看到,蛇的開始就不會滿足,說話矛盾。父親有所有不會不給兒子吃的。2章15一17,耶和華神將那人安置在伊甸園,使他修理看守。耶和華神吩咐他說,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下面女人吃了,亞當也吃了。所以,現在的人不會分別,與了蛇的心態狡猾。說不出老實話,神說了,吃的日子必定死。他沒有說人的靈魂能死。

新約聖經,腓立比書一章十七節,並靠著耶穌基督結滿了仁義的果子,叫榮耀稱讚歸與神。人人都想得到仁仁義義,但世界的人沒有,連一個都有,唯有耶穌基督才是仁義,我們回來相信他,才是因信稱義。免得按老子說的,人是萬物之一,人沒仁為芻狗。


秦春冃

這句話出現在《道德經》第五章,原文是: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意思是:

天地不偏愛,把萬物當作頂禮膜拜的草狗;聖人不偏愛,把百姓當作頂禮膜拜的草狗。

仁,會意字,二人相聚有親近的要求。《說文》:仁,親也。《禮記·經解》:上下相親謂之仁。本指對人親善、親近,這裡是“偏愛”的意思。

芻狗,古代祭祀時使用的用草紮成的狗。芻,音chú。吳澄《道德真經注》:“芻狗,縛草為狗之形,禱雨所用也。既禱則棄之,無復有顧惜之意。天地無心於愛物,而任其自生自成;聖人無心於愛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芻狗為喻。”

有學者認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乃老子抨擊儒家之仁。實際上,此“不仁”不存在抨擊儒家的問題,老子之時儒家尚未成形。且“天地”乃自然,非人之所為。我們在解讀《道德經》的過程中,千萬不要拿它與儒家思想拴對。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實際是用比喻方法表達,這是一個“平喻”。就像天地不偏愛,把萬物當作頂禮膜拜的草狗一樣,聖人也不偏愛,把百姓當作頂禮膜拜的草狗。

《莊子·天運篇》介紹了芻狗。芻狗只是人們祭神時製作的憑藉物,對它沒有愛憎,使用時對它頂禮膜拜,不需要時就任憑它自生自成,自作自息,由於客觀條件的變化而受到尊重或遭到拋棄。天地把萬物、聖人把百姓都當作頂禮膜拜的偶像,又都採取任其自生自滅的態度,其實這正是一種無為的態度。 天地養育萬物,但它卻“不仁”,這實際就是“天道無親”(第七十九章);聖人境界高深,他也“不仁”,不偏向誰。天地聖人在“無為”,即“不刻意而為”。


陳廣逵

這是老子《道德經》裡的一句話,很容易理解。

先說“芻狗”,就是用草紮成的狗。古代最早祭祀儀式上,是用活狗宰殺來祭祀了,慢慢就不用活物了,而是用草紮成狗。在祭祀典禮上,把芻狗擺上去,還是要很真誠,真莊重。等祭祀活動結束了,這個用來祭祀的芻狗也就沒什麼用處了,就算廢品,可以隨意處置了。

那麼整句話的意思呢 ,天地萬物,本就算自然而生,不好也不壞,天地不會因為善心而生萬物,也不會因為噁心而殺死萬物。天地既生長了滋養我們的萬物,也同時生長了能要我們性命的毒藥。一切都是自然而生,自然而亡。假如站在天地的立場,他看待無論人類還是萬物,都是平等的,自然的,暫時存在的。所以說“天地不仁”但也不惡。天地對待萬物都和芻狗一樣,任其自然生滅,不會干預。

明白了這個道理,那麼我們的心胸是不是就可以放大點了呢?我們做人做事,只要不違背自然規律,一切順其自然,就不必杞人憂天,瞻前顧後,擔心這擔心那的。老天其實是最公平的,我們保持好一顆隨遇而安、知足常樂的平常心就好了。


一聲佛號一聲心

首先我先從我們生存的天地來解釋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孕育萬物是在自然的規律下形成了萬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運動過程。對萬物沒有仁與不仁的分別意識、在道的運動下萬物就按各自的種類來生長收藏。雖說萬物是天生地長,但是天地不知索取什麼功勞,萬物的生死與天地無關,就象人丟掉的草狗一樣沒有情感的存在,完全是自自然然的。

對我們一個有機整體來講就不象大宇宙那樣按照自然發展的規律存在的,而是運用了思想意識,使我們一個人的小天地不象大宇宙那樣自然。因些,也就出現了百人百性的二元或多元存在的被動結果。使我們一個小天地不能和諧統一,被感情、念頭淹沒了道的潛能。

老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讓人懂得象天地一樣長生收藏的自然規律,要向天地學習。

我加一句。看到有的網友解釋說,帝王、聖人做到了與天地同步,但也沒有長生嗎(就是不死了)?長(zhang)生並不是長(chang)生(。老子暗示人要向天地那樣自然演化生息,並不是說人不死,但人能長壽,通本達末。


少知道18424224208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與?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其實意思很簡單,就是天地沒有仁或不仁的區別。天地間只有一套冰冷的自然運行的法則。符合規律的留下,繼續生存。不符合規律的,自然淘汰。不會因為你是高級生物就網開一面,也不會因為你是低等生物而歧視,欺負你。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恐龍到今天會滅絕,而蟑螂卻從遠古活到了今天。其實今天人們總在說,保護瀕危物種,保護野生動物,其實瀕危物種,不是人類想保護就可以保護下來的,他們已經不符合了當今地球的變化。其實人類再大力的保護滅絕是遲早的事情。當然,人類的滅絕也是遲早的事情。而今天的人類,對於自然資源的過度利用。對於環境的肆意破壞。我覺得會進一步加速人類走向滅絕。



知道了這種法則,自然就不會再想靠天吃飯,不再想我們人類是受到某個神的特殊照顧,或者是特殊保護。人類不過是地球上千千萬萬物種之一,所以人類就應該好好地順應自然法則而生活,不應過度佔有資源,滿足人們的貪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