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來圍觀生活垃圾如何“變廢為寶”!

如何處理每天都會產生的生活垃圾,這是每一座城市繁華背後的棘手問題,而如何將這些被我們廢棄的垃圾轉化為可供利用的寶貴資源,則是現代社會里一項重點科技課題。在汕頭市的潮南區,就有這麼一座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已於近期試運營,不僅能將該區130多萬人口每天產生的垃圾進行集中處理,有效緩解了該區被“垃圾圍城”的困境,而且也是為穿境而過的練江減負。

每日可處理近千噸垃圾

據瞭解,汕頭市潮南區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位於該區兩英鎮風華村的一大片深山裡,於2014年底順利開工,總投資約人民幣6.2億元。項目採用BOT模式,即“建設-運營-移交”,項目佔地300畝,首期用地面積約140畝。

該廠配備了2條500噸/日的垃圾焚燒線和2臺裝機容量為10兆瓦的汽輪發電機組,主要由廢料儲存艙、焚燒爐、汽輪發電機、煙氣處理煙道、滲濾液處理車間等部分組成。

與此同時,垃圾倉內上方的機械抓鬥起重機會不停地翻料、倒料,使垃圾進行充分發酵。據介紹,倉內產生的垃圾滲濾液流入底部的濾液收集系統,輸送至廠內的汙水處理站進行處理。發酵的垃圾被垃圾抓鬥抓至給料斗,經由給料機連續均勻地送入焚燒爐內,工作時每個焚燒爐爐膛內溫度高達1000攝氏度左右。

而這一切實時動作,在發電廠內2樓中央控制室便可一覽無餘。據項目投資承建運營單位中節能(汕頭潮南)環保能源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薛保衛介紹,潮南區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目前已有兩個焚燒爐進入全面試運營工作,日處理垃圾可達近1000噸,而該發電廠的設計能力是日處理垃圾1200噸。

日處理垃圾近1000噸是個什麼概念呢?據潮南區城管局局長黃厚文介紹,按照城鎮人口人均產生1公斤垃圾,鄉村人口人均產生0.6公斤垃圾來推算,整個潮南區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低於1000噸,也就是說該垃圾焚燒發電廠的處理能力是完全可以匹配該區每天所產生的生活垃圾的。

無害化處理獲村民支持

眾所周知,焚燒垃圾時都會產生刺鼻難聞的臭味。那麼,為何在潮南區垃圾焚燒發電廠內卻幾乎聞不到這樣的氣味呢?

而焚燒爐內產生的高溫煙氣會進入餘熱鍋爐,與鍋爐受熱面進行熱交換後產生過熱蒸汽,熱蒸汽通過管道進入汽輪機進行衝轉,汽輪機帶動發電機運轉,產生電力,然後通過升壓站進入電網系統。

快来围观生活垃圾如何“变废为宝”!

廠內2樓的中央控制室,可以實時監控各個環節

“經過充分焚燒的垃圾最終會有三大類剩餘物,分別是爐渣、飛灰和廢氣,爐渣可以進行綜合利用,作為建材製作行道磚;飛灰經過無害化處理後,作為一般廢棄物進入填埋場;廢氣則要經過除塵、脫硫、脫硝等工藝處理,淨化達標後排放。”薛保衛說,至此,原本會汙染環境的生活垃圾,就完成了一次無害化處理的“旅行蝶變”。

潮南區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的試運營,意味著潮南區在垃圾減量化、提升廢物回收率、減少環境汙染邁出了踏實的一步,也可真正地為練江流域的綜合整治“減負”。

值得一提的是,當前談起垃圾焚燒發電廠,很多人還是會有所顧慮的,當年潮南區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選址時也曾有不少當地村民表示過擔心。為了打消當地群眾的疑慮,潮南區還特意組織當地群眾到外地其他垃圾焚燒發電廠進行多次參觀,有理有據地向他們宣稱相關知識。

而且,潮南區還在徵地高於區正常的補償標準的基礎上,每年投入376萬元為項目所在地村民繳納醫保和社保,按人口參與項目運營的每年分紅,投入1190萬元幫助項目所在地解決修建道路、修築橋樑、建設校舍等基礎設施和公共福利項目,給予農民公寓用地指標和工業用地指標等政策優惠。

最終,這一生態補償機制獲得了當地群眾的支持。潮南區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也於2014年底順利開工建設。目前,該電廠正加緊完善廠區綠化、排水溝、進場道路橋樑等配套設施收尾工作,預計今年9年份可正式投入運營。

來源 | 羊城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