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厉害的一次科举考试 出了7个宰相 18名尚书

明朝最厉害的一次科举考试 出了7个宰相 18名尚书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阶层流动的一个重要渠道,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朝廷来说,可以吸纳精英参与到政治中,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对于百姓来说则是提升其社会阶层、改变人生命运的一次机遇。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取用的是举荐的方式来选拔人才,这可能是因为建立伊始,朝廷对地方的控制不够。到洪武四年,朱元璋才下令开始科举取士,科举自此进入了鼎盛时期,一大批人才例如张居正、杨廷和、解缙,都是通过科举考试踏入仕途。

明朝的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其实还有一个童生试,类似于入学考试。考过童生试的士子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才有资格进入府、州、县学学习,然后参加以后的乡试。

乡试通过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只有举人才有资格到京城参加会试。会试每三年一次,前三百名录取,第一名为会元,其余则为贡生。而后这300名贡生要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进行排序,前三名就是我们所知的状元、探花、榜眼,其余人依据名次赐予进士出身或同进士出身。

明朝最厉害的一次科举考试 出了7个宰相 18名尚书

对于中举的学子来说,他们算是实现了人生中的一个小目标,而后等待他们的是铨选以及漫长的仕途生涯。

通常来说,一甲的三人都会直接被翰林院录取,授予修撰、编修之职,这在明朝来说可是前途无量的职位,因为按明朝的官场潜规则,一般只有翰林出身的官员才能入阁当上大学士,类似于之前的宰相。

而其余的200多人也有进入翰林院的机会,那就是去参加朝考,通过者被选为庶吉士,然后进入翰林院特设的庶常馆学习三年,优异者可留下,授予编修、检讨的官职。而其余未通过朝试的进士们则由吏部分配,授予主事、知县等官员。

虽然官场靠经营靠奋斗,但是一个官员最终能达到的位置往往和他科举考试的成绩是直接相关的。大体来说,一甲三人以及被选为庶吉士的官员只要不犯大的错误,通常都能做到三品官,而二甲、三甲进士被外派为官的,大多数只能做到五品官,能成为二品封疆大吏者廖廖无己。

在明朝200多年的科举考试中,有着各种奇闻轶事,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网上找下相关资料。今天主要和大家分享的则是明朝出了翰林、庶吉士、内阁大学士最多的几次科举考试。

明朝最厉害的一次科举考试 出了7个宰相 18名尚书

明朝翰林的选拔通常是直接录取一甲三人,其余则是从庶吉士补充,但是是否选拔庶吉士却不是每一科都会进行的,往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而且庶吉士的选拔和科举名次无关,只与该士子的文章、书法有关,因此科举的名次对士子参与庶吉士的选拔没有关系。

但在明朝的科举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两次会试前五名统统被选为翰林或者庶吉士的情况,可以看出这两次会试前五名的实力有多强。

一次发生在明孝宗时期,会试第一名董玘,殿试为榜眼,直接入馆,会试二、三名湛若水、崔铣皆被选为庶吉士,会度第四名谢丕,一甲探花,第五名安盘也被选入庶常馆。

一次是发生在正德年间,会试第一名伦以训,廷试一甲为榜眼;二名汪应轸、三名叶式、四名江晖、五名王延陈俱改庶吉士。

选入庶吉士,成为翰林只能说明起点高,但是真正要在官场混得好还是要看能力和机缘。如上面提到的十位进入翰林院的学霸们,想必朋友们一个都没有听过。

明朝最厉害的一次科举考试 出了7个宰相 18名尚书

在明朝的科举历史上,官运最亨通的莫过于隆庆年间的一次科考。

在这次科举考试中,一共出了七名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分别是赵志皋、张位、沈一贯、朱赓、陈于陛、王家屏、于慎行,此七人先后入阁。同科进士中,还有十八人当上了尚书(二品官),五十二人当上了三品官,可以说是科举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盛况。

嘉靖辛丑年那次科考也是学霸辈出,出了潘晟、高仪、严讷、高拱、陈以勤五位内阁大学士,还有董份、陆树声、徐养正、万士和、裴伯宇、陈升五位尚书,也算官运亨通的一届。

明朝最厉害的一次科举考试 出了7个宰相 18名尚书

其实从上面几份名单,大家想必也能有一些感悟,那就是学习能够提升你的上限,决定你的下限,但学习好并不一定意味着能力强,官职高并不一定代表他为历史作了多大的贡献。

拿明朝来说,海瑞仅是个举人,到现在无人不知名留青史,杨继盛,不过是三甲出身,但也因为刚正不阿,冒死弹劾严嵩父子留下美名,相比之下,那些一甲、二甲的进士们大多却消失在了历史的滚滚黄沙之中,泯然众人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