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太后历经三朝,扶持两位幼主,为何不自己称帝呢?

空心树子

关于孝庄文皇后为何不称帝,个人感觉有以下三种原因:

一 封建家庭伦理

孝庄文皇后出身科尔沁贝勒世家,性格矜持内敛,持重不轻浮。从小接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史载她本人不仅精通满蒙两种语言,而且还喜欢读汉人诗词歌赋。多多少少已初步接受过中原汉族教育。对待儒家思想也是耳濡目染,懂的什么是“仁、义、礼、智、信”。待到十三岁远嫁盛京之后,她尽到了一个做妻子的本分,相守相助丈夫皇太极十余载。


(影视剧中的孝庄文皇后)

皇太极继承其父努尔哈赤汗位之后,夙夜忧叹、勤勤恳恳、励精图治。通过改革各种制旧度,积极促进社会生产发展;大力操兵练武,不过几年就使后金变得兵强马壮。丈夫的富国强兵种种努力孝庄文皇后皆看在眼里。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青年时期的孝庄文皇后便鼎力忠心协助丈夫皇太极,因为她有和丈夫有相同的目标就是让后金尽快强大起来,完成其父努尔哈赤未尽的遗愿。皇太极主政后金的短短几年时间内,后金先后西征察哈尔;西北同蒙古各部落进一步缔结互助纽带;东边将朝鲜变成自己的附属国。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元崇德。

可惜天不假年,皇太极积劳成疾,盛年病逝于盛京。留下了一个刚刚起步的清朝。后孝庄文皇后在族长代善、皇后哲哲及多尔衮等人的支持下将自己的儿子扶上皇位,完成了最高权利的平稳过渡。


(影视剧中 康熙和祖母孝庄文皇后)

清初入关后,孝庄文皇后先后教导辅佐自己的儿子顺治皇帝、孙子康熙皇帝,尽心尽力,无微不至。这一切都源自于自己内心对他们的真实感情,这是一种甘心付出,无私无悔的亲情。她不会为了自己一己之私而让自己的儿子、孙子陷入窘境。而且她本人也没从政的野心,不像武则天,慈禧太后之流。

二 清初权利架构不允许

我们知道自努尔哈赤创建后金伊始,就一直实行“八王议政”制度。皇帝虽然名义上是国家最高权利的拥有者。但是在涉及到国家社稷、内政外交及重大人事任命的事情上,要实行八王集体议政,群策群力。而不是皇帝一人乾坤独断。从这个层面上说,孝庄文皇后要想称帝是绝对不可能的,首先就过不了八大议政王这关。因为爱新觉罗家族是绝对不会允许一个蒙古族出身的女人骑在自己头上的。

三 个人信仰

孝庄文皇后虽出身蒙古,但自从远嫁盛京后。其思想变化,价值观已不同往日。加之入关后她接触汉族文化日益增多,更加尊崇儒家思想。而儒家所提倡的“君君臣臣”思想大大影响了她的价值观。所以在这一正统思想面前,孝庄文皇后是接受并坚守的!她不会为了自己的信仰而获得一个虚名头衔(毕竟她手中已掌握实权)。



(影视剧中的孝庄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一生亲历明末战乱到清朝初年,跨越后金,清初两朝。相助丈夫皇太极,教导辅佐两代幼帝,实属不易!被清朝后世帝王赞誉为“清朝兴国太后”。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蒙古族一位杰出的女性政治家!


小司马说

历经三朝和扶持幼主并非可以自己称帝的必然条件,这个问题在逻辑上不成立。

(一)

顺治皇帝六岁登基,此时的皇位岌岌可危,朝政大权基本上控制在睿亲王多尔衮的手中,孝庄皇太后自保尚且不足,更谈不上自立为帝了。

从史料记载来看,多尔衮由叔父摄政王到皇叔父摄政王,再到皇父摄政王,不仅大权独揽,而且礼制规格已经是准皇帝了,连皇帝印玺都掌握在自己手中,顺治皇帝事实上只具有象征性的皇帝身份,多尔衮离正式的皇帝只差一个称呼。

可叹天不假年,顺治七年,多尔衮因骑马坠伤不治而亡,时年仅39岁,如果上天再多给多尔衮几年的时间,也许大清帝国的历史就会改写。

因此,这时候的孝庄皇太后仅仅依赖皇位生存,皇位在,孝庄皇太后还是孝庄皇太后,如果皇位不在,那她就什么都不是了,所以,根本没有力量自己称帝,能够保住皇位就已经是上天眷顾之下的万幸了,多少还是靠了运气的成分。


(二)

多尔衮死后,十三岁的顺治提前亲政,但皇权依然危机重重,宗室内部的政治斗争十分激烈。

此时内有八旗旗主王爷拥兵自重,外有异姓藩王形成割据之势,很多地方还处在战火之中,国内政治形势非常严峻,基本上没什么机会可以掀起夺位的政治风浪,能够顺利保住皇位已属不易,这时候的孝庄皇太后依然没有力量自立。

等皇权稍微稳定后,母子二人的关系又陷入僵局,因给顺治选皇后的问题上,年轻的顺治不懂得身为皇帝的一言一行都是政治的道理,极力反对政治婚姻,造成母子之间形同水火。

孝庄皇太后连儿子的婚姻都摆不平,就更谈不上自立为帝一说了。

而孝庄皇太后执意要政治联姻,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顺治的皇位并不牢固。


(三)

顺治在二十四岁驾崩,临终之际顾虑幼主继位难以驾驭朝局,曾一度想传位于宗族中年龄较大的亲王,母仪天下的孝庄皇太后反复劝说,都无法改变顺治的立场,之后在传教士汤若望的劝说下,顺治才下遗诏让已经出过天花的第三子玄烨继位,并指定索尼、苏克萨哈、阿比隆、鳌拜为辅政大臣。

从这一过程中不难看出,孝庄皇太后对朝廷政局的影响力依然十分有限,如果她有足够的力量,还轮不到已经病入膏肓的顺治皇帝动心思,将千幸万苦保下来的帝位传给宗族中的其他成员。

而八岁的康熙即位后,朝局又一次陷入危机,稳定政局、保住皇位再次成为孝庄皇太后的必然选择。

此时辅政大臣把持朝政,孝庄皇太后虽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对皇权的威胁依然存在,她所有的精力不得不用来巩固皇权。

索尼死后,鳌拜通过政治斗争,由辅政大臣的末位上升至首位,而孝庄皇太后根本无力遏制朝臣们的政治斗争,任凭鳌拜势力坐大。

康熙十四岁开始亲政后,对朝局的控制力也极度脆弱,一度眼睁睁看着另一辅政大臣苏克萨哈被鳌拜所杀,皇帝如此,说明孝庄皇太后的力量也很有限,根本没有力量控制朝局。

而鳌拜的肆意妄为,也说明他根本不顾忌康熙及其身后的孝庄皇太后,由此可见孝庄皇太后的实际政治力量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大,能够保住皇位已经很不容易了。

等到康熙十六岁打败鳌拜后,翅膀已经硬了,此时的孝庄皇太后已经是六十五岁的垂暮老人了,早已过了冲锋陷阵的年龄,只能继续扮演身居幕后的角色。


(四)

其实历史上的后宫称帝或者垂帘听政,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情势所迫,后宫嫔妃们已经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不是你死 ,就是我活,迫不得已才走上政治前台,武则天是这样,吕后、慈禧也都如此。

但孝庄皇太后一生的政治作为就是为了保住儿孙的皇位,而且始终身居幕后,从来都没有冲上政治前台与各方政治势力恶斗,一方面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另一方面也没有这样的政治机会。

她与皇帝之间完全是命运共同体,皇帝在,她就在,根本不存在将自己变成皇帝的政治逻辑。

加上中国传统的父系文化已经形成非常完整的伦理体系,母系在政权传承方面大都陷入血缘和伦理的困境,很难自立嗣统,争夺儿子的位置,将来还得传承给儿子,已经有了武则天的前车之鉴,后来的女性政治家们大都会有清醒的认识。

就此而言,孝庄皇太后没有自己称帝,与历经三朝、扶持幼主无关,也与个人的政治野心或者教育背景无关,而是与她个人没有力量发展成非称帝不可的政治局势有关。

其实高明的政治家总是将自己隐藏得很好,与其站在台前成为千夫所指,不如躲在幕后呼风唤雨,孝庄皇太后虽然没有深度介入皇族之间的权力斗争,但这并不妨碍其成为女性中一代优秀的政治家。


龙支子

第一,孝庄太后并无政治野心。

孝庄太后历经三朝,先后扶持顺治和康熙两位皇帝,但是孝庄太后并没有政治野心,她在政治上的作为也一直以辅佐为主,甚至是不得已而为之,并没有打算牢牢把握至高无上的权力。

第二,清朝时期男尊女卑进一步发展,并不像武则天时期的唐朝。

唐朝武则天能够称帝,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当时女人还有一定的地位,而清朝时期,封建社会进入晚期,男尊女卑,女人只是“服从品”,女人的地位进一步下降,孝庄太后称帝不合时宜,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称帝只能说是异想天开。

欢迎大家积极评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欢迎大家关注“津城沐雨”,我们一起探讨历史。


津城沐雨

向敬之

准确地说,孝庄在后金—清经历了四朝。她是太祖天命十年二月,作为姑姑的代孕女人,嫁给四贝勒皇太极做侧福晋的。皇太极即位成功,崇德元年改喊称帝,孝庄由侧福晋成为了永福宫庄妃,此后成为了顺治朝的圣母皇太后、康熙朝的太皇太后。

毋庸置疑,孝庄是清初著名的女政治家。她先后扶持过六岁的儿子福临和八岁的孙子玄烨登基。但是,她始终没有表现出对皇位觊觎的欲望和野心:一是她无此非分之想,二是满洲亲贵不会给她机会。所以,她连真正的垂帘听政,都没有做过。

顺治初年,摄政睿亲王代行皇权。多尔衮死后,少年老成的顺治亲政,继续推行多尔衮的政策,加强满汉关系,与孝庄以及满洲老一辈保守势力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但,顺治仍然是皇权在握的最高领导人。

顺治传位康熙,以三名两黄旗大臣和一名正白旗大臣辅政,改变了原由宗室亲王摄政的体制。玄烨能成为皇帝,除了有大臣的支持和顺治的同意,孝庄的力主坚持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孝庄甘心做辅政的太皇太后,而四辅臣也只有辅理之责。孝庄作为康熙的监护人和领路人,掌握着清朝大政方针的决定权,牵制着把持票拟与批红大权的四辅臣,却一直站在幕后,甚至拒绝了顺治十八年三月江南桐城生员周南奏请孝庄垂帘的建议。

孝庄没有垂帘之举,但有听政之实,但她对少年天子始终没有取而代之的想法。尤其在四大臣辅政后期,出现了鳌拜独专权柄,孝庄政治思想随之发生了巨大转变,及时为曾经打压的顺治“视满汉如一体”的亲汉政策及时修正,对康熙恢复顺治政治路线、提前终止辅政体制,进行了有力且有效的支持。康熙真正亲政,孝庄主动放权,作为顾问,为康熙平定三藩、收复台湾等出谋划策。


以礼观书

孝庄太后是一个精明的政治家,权谋高手,更是一位慈祥的母亲和祖母。天下初定,人心不稳,激流暗涌,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导致朝局不稳,生民涂炭;所以她一生想得最多的是如何使爱新觉罗家坐稳皇位,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对称帝并无半点想法。



再说,当时也并无半点的称帝条件;个人认为称帝需要以下几个条件:第一,天下舆论,即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第二,朝中众大臣支持与否?朝局中无绝大多数大臣的支持,称帝就是一个不定时炸弹,随时都会覆灭;第三,手中掌握的兵权足够平定任何可能情况下的叛乱和讨伐否?


我们再来看看顺治和康熙登基前后的朝局情况。皇太极驾崩,没有预定皇储,多尔衮和皇太极长子豪格有意争夺皇权,势力相当,相持不下,最后经过多方权衡,由福临登基当皇帝,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后来多尔衮掌握朝中大权,可谓是“权倾一时”,但他也不敢篡政称帝,因为人心不在他,最后也只是搞了个“皇父摄政王”当当而已。

所以在顺治朝,孝庄太后并无称帝的条件。朝中大权和兵权并未掌握。

康熙八岁登基,因为年幼,国家大事的决断基本掌握在四位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手中。而鳌拜对皇权表现出了极大野心,只是四大辅臣之首索尼在世之时,并不敢太过猖狂。孝庄为平衡各方势力,借助政治联姻来取得朝中重臣的支持,为康熙迎娶了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皇太子胤礽的生母),康熙也非常喜爱她;索尼死后,鳌拜越加肆无忌惮,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朝廷外有朱明势力,明朝的遗老遗少一心想着反清复明;更有“三藩”已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一定程度上可以与清廷分庭抗礼,也是一个极大的不安定因素。



所以此时的孝庄太后也无任何可以称帝的条件。一旦称帝,引起朝局动荡,别说称帝成功了,能不能保住爱新觉罗家的天下都是一个极大的问题;等康熙剪除各方势力之后,也已经坐稳皇位,握稳皇权,此时更无称帝的机会。

所以综此以上,莫说孝庄太后无任何称帝之心,就算有,也无任何条件可行。


老翁垂钓寒江雪

当努尔哈赤的儿媳妇,皇太极的皇妃,强权摄政王多尔衮一生挚爱,顺治的亲娘老子,康熙的奶奶,这些荣耀不比当皇帝差,还用姿色降服了洪承畴,至于牛逼的事情,有些皇帝也做不来😁


晓琦77161984

她老人家心里装的是大清天下的太平,不是财富、荣华、地位!所以她有常人不及的智慧、远见、勇气和忍耐力!辅佐了三代君王,教导了一位转轮之王!在无数次疾风骤雨中坚韧不屈,把天下江山送向巅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