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太后歷經三朝,扶持兩位幼主,為何不自己稱帝呢?

空心樹子

關於孝莊文皇后為何不稱帝,個人感覺有以下三種原因:

一 封建家庭倫理

孝莊文皇后出身科爾沁貝勒世家,性格矜持內斂,持重不輕浮。從小接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史載她本人不僅精通滿蒙兩種語言,而且還喜歡讀漢人詩詞歌賦。多多少少已初步接受過中原漢族教育。對待儒家思想也是耳濡目染,懂的什麼是“仁、義、禮、智、信”。待到十三歲遠嫁盛京之後,她盡到了一個做妻子的本分,相守相助丈夫皇太極十餘載。


(影視劇中的孝莊文皇后)

皇太極繼承其父努爾哈赤汗位之後,夙夜憂嘆、勤勤懇懇、勵精圖治。通過改革各種制舊度,積極促進社會生產發展;大力操兵練武,不過幾年就使後金變得兵強馬壯。丈夫的富國強兵種種努力孝莊文皇后皆看在眼裡。在這樣的環境影響下。青年時期的孝莊文皇后便鼎力忠心協助丈夫皇太極,因為她有和丈夫有相同的目標就是讓後金儘快強大起來,完成其父努爾哈赤未盡的遺願。皇太極主政後金的短短几年時間內,後金先後西征察哈爾;西北同蒙古各部落進一步締結互助紐帶;東邊將朝鮮變成自己的附屬國。皇太極在盛京稱帝,改元崇德。

可惜天不假年,皇太極積勞成疾,盛年病逝於盛京。留下了一個剛剛起步的清朝。後孝莊文皇后在族長代善、皇后哲哲及多爾袞等人的支持下將自己的兒子扶上皇位,完成了最高權利的平穩過渡。


(影視劇中 康熙和祖母孝莊文皇后)

清初入關後,孝莊文皇后先後教導輔佐自己的兒子順治皇帝、孫子康熙皇帝,盡心盡力,無微不至。這一切都源自於自己內心對他們的真實感情,這是一種甘心付出,無私無悔的親情。她不會為了自己一己之私而讓自己的兒子、孫子陷入窘境。而且她本人也沒從政的野心,不像武則天,慈禧太后之流。

二 清初權利架構不允許

我們知道自努爾哈赤創建後金伊始,就一直實行“八王議政”制度。皇帝雖然名義上是國家最高權利的擁有者。但是在涉及到國家社稷、內政外交及重大人事任命的事情上,要實行八王集體議政,群策群力。而不是皇帝一人乾坤獨斷。從這個層面上說,孝莊文皇后要想稱帝是絕對不可能的,首先就過不了八大議政王這關。因為愛新覺羅家族是絕對不會允許一個蒙古族出身的女人騎在自己頭上的。

三 個人信仰

孝莊文皇后雖出身蒙古,但自從遠嫁盛京後。其思想變化,價值觀已不同往日。加之入關後她接觸漢族文化日益增多,更加尊崇儒家思想。而儒家所提倡的“君君臣臣”思想大大影響了她的價值觀。所以在這一正統思想面前,孝莊文皇后是接受並堅守的!她不會為了自己的信仰而獲得一個虛名頭銜(畢竟她手中已掌握實權)。



(影視劇中的孝莊文皇后)

孝莊文皇后一生親歷明末戰亂到清朝初年,跨越後金,清初兩朝。相助丈夫皇太極,教導輔佐兩代幼帝,實屬不易!被清朝後世帝王讚譽為“清朝興國太后”。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蒙古族一位傑出的女性政治家!


小司馬說

歷經三朝和扶持幼主並非可以自己稱帝的必然條件,這個問題在邏輯上不成立。

(一)

順治皇帝六歲登基,此時的皇位岌岌可危,朝政大權基本上控制在睿親王多爾袞的手中,孝莊皇太后自保尚且不足,更談不上自立為帝了。

從史料記載來看,多爾袞由叔父攝政王到皇叔父攝政王,再到皇父攝政王,不僅大權獨攬,而且禮制規格已經是準皇帝了,連皇帝印璽都掌握在自己手中,順治皇帝事實上只具有象徵性的皇帝身份,多爾袞離正式的皇帝只差一個稱呼。

可嘆天不假年,順治七年,多爾袞因騎馬墜傷不治而亡,時年僅39歲,如果上天再多給多爾袞幾年的時間,也許大清帝國的歷史就會改寫。

因此,這時候的孝莊皇太后僅僅依賴皇位生存,皇位在,孝莊皇太后還是孝莊皇太后,如果皇位不在,那她就什麼都不是了,所以,根本沒有力量自己稱帝,能夠保住皇位就已經是上天眷顧之下的萬幸了,多少還是靠了運氣的成分。


(二)

多爾袞死後,十三歲的順治提前親政,但皇權依然危機重重,宗室內部的政治鬥爭十分激烈。

此時內有八旗旗主王爺擁兵自重,外有異姓藩王形成割據之勢,很多地方還處在戰火之中,國內政治形勢非常嚴峻,基本上沒什麼機會可以掀起奪位的政治風浪,能夠順利保住皇位已屬不易,這時候的孝莊皇太后依然沒有力量自立。

等皇權稍微穩定後,母子二人的關係又陷入僵局,因給順治選皇后的問題上,年輕的順治不懂得身為皇帝的一言一行都是政治的道理,極力反對政治婚姻,造成母子之間形同水火。

孝莊皇太后連兒子的婚姻都擺不平,就更談不上自立為帝一說了。

而孝莊皇太后執意要政治聯姻,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順治的皇位並不牢固。


(三)

順治在二十四歲駕崩,臨終之際顧慮幼主繼位難以駕馭朝局,曾一度想傳位於宗族中年齡較大的親王,母儀天下的孝莊皇太后反覆勸說,都無法改變順治的立場,之後在傳教士湯若望的勸說下,順治才下遺詔讓已經出過天花的第三子玄燁繼位,並指定索尼、蘇克薩哈、阿比隆、鰲拜為輔政大臣。

從這一過程中不難看出,孝莊皇太后對朝廷政局的影響力依然十分有限,如果她有足夠的力量,還輪不到已經病入膏肓的順治皇帝動心思,將千幸萬苦保下來的帝位傳給宗族中的其他成員。

而八歲的康熙即位後,朝局又一次陷入危機,穩定政局、保住皇位再次成為孝莊皇太后的必然選擇。

此時輔政大臣把持朝政,孝莊皇太后雖有一定的影響力,但對皇權的威脅依然存在,她所有的精力不得不用來鞏固皇權。

索尼死後,鰲拜通過政治鬥爭,由輔政大臣的末位上升至首位,而孝莊皇太后根本無力遏制朝臣們的政治鬥爭,任憑鰲拜勢力坐大。

康熙十四歲開始親政後,對朝局的控制力也極度脆弱,一度眼睜睜看著另一輔政大臣蘇克薩哈被鰲拜所殺,皇帝如此,說明孝莊皇太后的力量也很有限,根本沒有力量控制朝局。

而鰲拜的肆意妄為,也說明他根本不顧忌康熙及其身後的孝莊皇太后,由此可見孝莊皇太后的實際政治力量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強大,能夠保住皇位已經很不容易了。

等到康熙十六歲打敗鰲拜後,翅膀已經硬了,此時的孝莊皇太后已經是六十五歲的垂暮老人了,早已過了衝鋒陷陣的年齡,只能繼續扮演身居幕後的角色。


(四)

其實歷史上的後宮稱帝或者垂簾聽政,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情勢所迫,後宮嬪妃們已經卷入政治鬥爭的漩渦,不是你死 ,就是我活,迫不得已才走上政治前臺,武則天是這樣,呂后、慈禧也都如此。

但孝莊皇太后一生的政治作為就是為了保住兒孫的皇位,而且始終身居幕後,從來都沒有衝上政治前臺與各方政治勢力惡鬥,一方面不具備這樣的實力,另一方面也沒有這樣的政治機會。

她與皇帝之間完全是命運共同體,皇帝在,她就在,根本不存在將自己變成皇帝的政治邏輯。

加上中國傳統的父系文化已經形成非常完整的倫理體系,母系在政權傳承方面大都陷入血緣和倫理的困境,很難自立嗣統,爭奪兒子的位置,將來還得傳承給兒子,已經有了武則天的前車之鑑,後來的女性政治家們大都會有清醒的認識。

就此而言,孝莊皇太后沒有自己稱帝,與歷經三朝、扶持幼主無關,也與個人的政治野心或者教育背景無關,而是與她個人沒有力量發展成非稱帝不可的政治局勢有關。

其實高明的政治家總是將自己隱藏得很好,與其站在臺前成為千夫所指,不如躲在幕後呼風喚雨,孝莊皇太后雖然沒有深度介入皇族之間的權力鬥爭,但這並不妨礙其成為女性中一代優秀的政治家。


龍支子

第一,孝莊太后並無政治野心。

孝莊太后歷經三朝,先後扶持順治和康熙兩位皇帝,但是孝莊太后並沒有政治野心,她在政治上的作為也一直以輔佐為主,甚至是不得已而為之,並沒有打算牢牢把握至高無上的權力。

第二,清朝時期男尊女卑進一步發展,並不像武則天時期的唐朝。

唐朝武則天能夠稱帝,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當時女人還有一定的地位,而清朝時期,封建社會進入晚期,男尊女卑,女人只是“服從品”,女人的地位進一步下降,孝莊太后稱帝不合時宜,在當時的情況下如果稱帝只能說是異想天開。

歡迎大家積極評論,發表自己的見解,歡迎大家關注“津城沐雨”,我們一起探討歷史。


津城沐雨

向敬之

準確地說,孝莊在後金—清經歷了四朝。她是太祖天命十年二月,作為姑姑的代孕女人,嫁給四貝勒皇太極做側福晉的。皇太極即位成功,崇德元年改喊稱帝,孝莊由側福晉成為了永福宮莊妃,此後成為了順治朝的聖母皇太后、康熙朝的太皇太后。

毋庸置疑,孝莊是清初著名的女政治家。她先後扶持過六歲的兒子福臨和八歲的孫子玄燁登基。但是,她始終沒有表現出對皇位覬覦的慾望和野心:一是她無此非分之想,二是滿洲親貴不會給她機會。所以,她連真正的垂簾聽政,都沒有做過。

順治初年,攝政睿親王代行皇權。多爾袞死後,少年老成的順治親政,繼續推行多爾袞的政策,加強滿漢關係,與孝莊以及滿洲老一輩保守勢力發生了激烈的衝突,但,順治仍然是皇權在握的最高領導人。

順治傳位康熙,以三名兩黃旗大臣和一名正白旗大臣輔政,改變了原由宗室親王攝政的體制。玄燁能成為皇帝,除了有大臣的支持和順治的同意,孝莊的力主堅持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但,孝莊甘心做輔政的太皇太后,而四輔臣也只有輔理之責。孝莊作為康熙的監護人和領路人,掌握著清朝大政方針的決定權,牽制著把持票擬與批紅大權的四輔臣,卻一直站在幕後,甚至拒絕了順治十八年三月江南桐城生員周南奏請孝莊垂簾的建議。

孝莊沒有垂簾之舉,但有聽政之實,但她對少年天子始終沒有取而代之的想法。尤其在四大臣輔政後期,出現了鰲拜獨專權柄,孝莊政治思想隨之發生了巨大轉變,及時為曾經打壓的順治“視滿漢如一體”的親漢政策及時修正,對康熙恢復順治政治路線、提前終止輔政體制,進行了有力且有效的支持。康熙真正親政,孝莊主動放權,作為顧問,為康熙平定三藩、收復臺灣等出謀劃策。


以禮觀書

孝莊太后是一個精明的政治家,權謀高手,更是一位慈祥的母親和祖母。天下初定,人心不穩,激流暗湧,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導致朝局不穩,生民塗炭;所以她一生想得最多的是如何使愛新覺羅家坐穩皇位,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對稱帝並無半點想法。



再說,當時也並無半點的稱帝條件;個人認為稱帝需要以下幾個條件:第一,天下輿論,即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第二,朝中眾大臣支持與否?朝局中無絕大多數大臣的支持,稱帝就是一個不定時炸彈,隨時都會覆滅;第三,手中掌握的兵權足夠平定任何可能情況下的叛亂和討伐否?


我們再來看看順治和康熙登基前後的朝局情況。皇太極駕崩,沒有預定皇儲,多爾袞和皇太極長子豪格有意爭奪皇權,勢力相當,相持不下,最後經過多方權衡,由福臨登基當皇帝,多爾袞和鄭親王濟爾哈朗共同輔政。後來多爾袞掌握朝中大權,可謂是“權傾一時”,但他也不敢篡政稱帝,因為人心不在他,最後也只是搞了個“皇父攝政王”噹噹而已。

所以在順治朝,孝莊太后並無稱帝的條件。朝中大權和兵權並未掌握。

康熙八歲登基,因為年幼,國家大事的決斷基本掌握在四位輔政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手中。而鰲拜對皇權表現出了極大野心,只是四大輔臣之首索尼在世之時,並不敢太過猖狂。孝莊為平衡各方勢力,藉助政治聯姻來取得朝中重臣的支持,為康熙迎娶了索尼的孫女赫舍里氏(皇太子胤礽的生母),康熙也非常喜愛她;索尼死後,鰲拜越加肆無忌憚,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裡。朝廷外有朱明勢力,明朝的遺老遺少一心想著反清復明;更有“三藩”已形成“尾大不掉之勢”,一定程度上可以與清廷分庭抗禮,也是一個極大的不安定因素。



所以此時的孝莊太后也無任何可以稱帝的條件。一旦稱帝,引起朝局動盪,別說稱帝成功了,能不能保住愛新覺羅家的天下都是一個極大的問題;等康熙剪除各方勢力之後,也已經坐穩皇位,握穩皇權,此時更無稱帝的機會。

所以綜此以上,莫說孝莊太后無任何稱帝之心,就算有,也無任何條件可行。


老翁垂釣寒江雪

當努爾哈赤的兒媳婦,皇太極的皇妃,強權攝政王多爾袞一生摯愛,順治的親孃老子,康熙的奶奶,這些榮耀不比當皇帝差,還用姿色降服了洪承疇,至於牛逼的事情,有些皇帝也做不來😁


曉琦77161984

她老人家心裡裝的是大清天下的太平,不是財富、榮華、地位!所以她有常人不及的智慧、遠見、勇氣和忍耐力!輔佐了三代君王,教導了一位轉輪之王!在無數次疾風驟雨中堅韌不屈,把天下江山送向巔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