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傳案例」格爾木市第七中學開展《預防中學生違法犯罪》宣講活動

點擊藍字

「法治宣传案例」格尔木市第七中学开展《预防中学生违法犯罪》宣讲活动

關注我們

「法治宣传案例」格尔木市第七中学开展《预防中学生违法犯罪》宣讲活动

【活動概況】

目前,我國有不滿18週歲的未成年人3.67億,其中絕大多數為在校就讀的學生。由於不良文化信息的滲透、腐蝕以及醜惡的社會現象的影響,由於學校、家庭教育的一些失誤,也由於一些中學生學生自身心理、行為、性格存在缺點,中學生違法犯罪正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戰略決策和《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精神,堅持“預防為主、教育在先”的原則,為加強格爾木市第七中學法制教育工作,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促使學生養成遵紀守法的習慣,格爾木市第七中學在抓好教學工作的同時,努力提高法制教育工作水平,堅持學習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開展多種形式的法制宣傳教育和實踐活動。“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不知法、不懂法,沒有法制觀念,行為便失去了起碼的標準和規範,便失去了約束和控制,很容易誤入歧途。學生只有懂法,才能明辨是非,從而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品質和行為習慣。

在2018年4月18-20日學校分批次在高一、高二、高三年級進行宣傳教育活動,在宣傳模式上通過案例分析讓學生了中學生犯罪帶來的危害和惡劣影響,使學生充分認識中學生犯罪不僅是極端錯誤的行為,造成後果還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重點宣傳內容】

近些年來,中學生違法犯罪問題突出,已經引起了全社會的高度重視。中學生違法犯罪不僅會造成對國家、社會、被害人及其家人的危害,也會造成對自己和家人的危害,代價往往是極其沉重的。俗話說,一失足成千古恨。中學生違法犯罪會 改寫自己的人生,埋葬自己的前途,自己付出的代價是最為沉重的。很多時候違法犯 罪離我們並不遙遠。作為中學生,要牢記一句古訓: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 之。 同學們,瞭解一些典型的案例可以幫助我們學法、知法、守法、用法,可以認識 到不良行為與違法犯罪之間並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僅僅是一步之遙,如果讓不良行 為任其發展,必然會走上違法犯罪道路。實施每一個行為時,一定要冷靜思考,想想是不是違法?若違法即止步。請同學們記住幾句話:惡習傷害你,品德扶正你,法律規範你;父母養育你,老師教導你,國家關懷你。路在腳下,成長進步,關鍵要靠你自己去努力。

一、中學生違法犯罪案例分析

1.中學生違法犯罪案例——哥們義氣型

案例:陳某和羅某兩名中學生因哥們義氣,幫同學打架而幫進牢房,發人深思。陳某和羅某是某中學學生,均16歲。一天晚上,二人接到同學顧某的電話,顧某在電話中說白天被人毆打,請他們幫忙去教訓對方。於是二人各自攜帶一把刀子,又邀約十幾個同學與顧某會合後,在街上尋找白天與顧某打架的肖某某等人。當晚八點,在一遊戲廳找到肖某某和王某,陳某和羅某為首把對方砍傷後逃離現場。案發後二人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便主動到公安機關投案自首。陳某、羅某和顧某等參與打架鬥毆的學生分別被判處三年至七年的有期徒刑,並附帶民事賠償受害人肖某某和王某醫療費、營養費等費用共計10萬6千多元。

據瞭解,在我們青少年學生當中,在一些學校的學生當中,也有拉幫結派,講哥們義氣,一人有事,便邀約多人與對方打群架鬥毆,尋釁滋事,擾亂社會治安。我們選擇這個案例來教育大家,目的是要警示同學們,打架鬥毆,尋釁滋事是違法的。是違反了治安管理處罰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像該案中幫忙型的違法犯罪也是時有發生的。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世界需要熱心腸。人在社會中生活,是需要互相幫助的。同學之間,朋友之間有事互相幫忙,本乃人之常情,也是無可非議的。但是,不問是好是壞,不問青紅皂白,亂幫一氣,那是不行的,那是要出問題的。因此,同學之間,朋友之間,要請幫忙,一定要三思而後行,是好事,就積極主動熱情地,用心地去幫;是壞事,違法的事,甚至是犯罪的事,不僅不能幫,而且要勸阻,制止,舉報。如果不分是非曲直地亂幫忙,就會越幫越忙,還可能把自己和同學、朋友都幫進牢房,害人害己。看見同學之間,朋友之間發生爭吵、矛盾時,要努力從中斡旋、勸解,促進雙方互諒互讓,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消除隔閡,化解矛盾,切勿火上澆油,激化矛盾。

2.中學生違法犯罪案例——網絡誘惑型

一個人走上犯罪道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常言道: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如從小養成了各種不良習性的話,以後要改正就很難,平時如果不注重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注重規定自己的言行,不按照各種規章制度做事,最後必將釀成大錯。

案例:“才5塊錢就要判刑呀”幾個中學生談及下面這個案例時,幾乎都表現出驚訝,都不理解:區區5元錢怎麼會觸及刑法呢? 某中學上高三的王某某等四人在某網吧碰面,其中馬某提出“弄點錢”上網,其餘三人表示同意。四人將路過此處的陳某從自行車上拉下,對其一頓拳打腳踢,搶得現金5元后逃離現場。案發後四人相繼落網。法院認為四被告行為構成搶劫罪,分別判處有期徒刑3年、緩刑3年、並處罰金4000元及有期徒刑2年、緩刑3年、並處罰金4000元。因在緩刑期內,他們為此失去了寶貴的高考機會,但悔之晚矣。

3.中學生違法犯罪案例——交友不當型

案例:杜某十四歲,成績一直很好,2009年暑假,他與同學玩時認識了在社會上混的李某等一夥人,他見李某比自己才大兩歲,卻比自己瀟灑得多:李某出手大方,經常帶杜到網吧、遊戲室等地方玩,他很羨慕李某,於是天天跟著李某玩,但是出去玩必須要有錢,李某口袋中的錢很快就用完了,李某就對杜說:“我們現在沒錢玩了,要玩就必須搞錢”,他們一合計杜某決定到一個他認為有錢的同學家去搶錢,杜某帶著李某等三人趁同學的父母上班、同學一人在家之時闖入同學家實施搶劫,同時還將該同學打成重傷。公安機關很快就破了案,將李某和杜某等人抓獲歸案。到了8月26日,杜某坐在牢房裡悔恨交加,他痛哭道:“今天是開學的日子,我多麼想揹著書包去上學呀!當時我只是想到好玩,我沒想到我的行為是犯法的,我後悔呀!”但是法律是無情的,誰觸犯了它就要受到處罰。

4.中學生違法犯罪案例——口角衝動型

總之,中學生違法犯罪不僅會造成對國家、社會、被害人及其家人的危害,也會造成對自己和家人的危害,代價往往是極其沉重的。俗話說,一失足成千古恨。中學生違法犯罪會改寫自己的人生,埋葬自己的前途,自己付出的代價是最為沉重的。很多時候違法犯罪離我們並不遙遠。作為中學生,要牢記一句古訓: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二、中學生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原因是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不良的家庭環境是許多中學生走上違法犯罪的根源。所謂不良的家庭環境,主要有這些情況:一是離婚家庭;二是單親家庭;三是粗暴型家庭;四是留守兒童家庭。中學生在這樣的家庭裡得不到溫暖和關愛,外面不良的誘惑使他們走向了犯罪的深淵。

不良的家庭教育是家庭父母及其他成員的溺愛,使他們從小就養成了自私、自利的性格,或是家庭成員綜合素質低,教育不得法。

二是夥伴因素。中學生辨別能力差,一不小心就交上了染有惡習的朋友,被其同化,從而走上犯罪道路。

三是社會上不良信息的影響。目前,社會上一些不健康的網絡遊戲、書刊雜誌、錄像片,極力宣傳暴力、色情,部分中學生受這些不健康東西的影響,最終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三、中學生違法犯罪的特點,綜合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是法盲性。許多中學生違法犯罪是糊里糊塗的,犯罪以後還不知道自己的行為違法了。這是一種典型的法盲性犯罪。如某學校一名初三男生,受社會青年的指使,在校園內跟學生要錢交給社會青年,事後卻說別人讓幫忙。這說明這位學生具有法盲性。

二是好奇性。他們對沒有親身經歷的事情感到好奇,於是就去試試,沒想到自己已經違法犯罪。好奇心驅動中學生犯罪,其對社會的危害性可居首位。

三是從眾性。部分中學生犯罪後,被問及為什麼犯罪時,他們說跟別人去的,看見別人這麼做,也就這麼做了。知道是違法,但又不好不隨大流,否則會得罪朋友。

四是刺激性。 中學生活潑好動,追求新異,不安於平淡生活,想多些冒險和刺激。這是中學生的正常特點,應該正確引導,否則會導致違法犯罪。

五是幫派性。校園內一些雙差生在本班比較孤立,只好同其他班級雙差生玩在一起,久而久之,拉幫結派,校內外勾結,危害學校和社會,最終導致違法犯罪。

中學生違法犯罪的成因及特點也是發展變化的,具有很強的時代性,這就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司法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不斷研究各種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做好中學生的教育、引導工作,最大程度地減少中學生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做出新的貢獻。

【活動特點和效果】

通過此次活動,增強了中學生的法制、法律意識,使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受到了一次心理和心靈上的洗禮,促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活動為他們的成長保駕護航,遠離違法犯罪。

「法治宣传案例」格尔木市第七中学开展《预防中学生违法犯罪》宣讲活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