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檐七檁歇山-圖解第二章節

上一章節介紹了底座和簷柱、金柱的榫卯形狀及配合狀況,這章節按照順序實際安裝,接下來要裝的是雀替。

單簷七檁歇山-圖解第二章節

在前面圖解廡殿的圖文中,雀替是裝完簷柱層枋件後才裝的,這次不行了,角上的雀替按原圖做成了連體件,榫卯插配合,如裝完上層枋件,上落下的途徑封死,兩頭沒了退後的空間,只有先裝才是合理的工藝順序。

單簷七檁歇山-圖解第二章節

雀替的形狀非常豐富,按原圖式樣做了個大概齊。具體尺寸規矩各教科書中都有,形狀色彩在現實中幾乎沒有重樣的。做雀替模型時挺費工夫,都是軟件應用技巧的問題,在這就不多說了。

單簷七檁歇山-圖解第二章節

按原圖的理解,雀替下部魚肚型在接觸斗拱形部位時是斜面相接,就按此做了,見下圖。

單簷七檁歇山-圖解第二章節

做完後有些糾結,在現實中沒看到過這種做法的實例,多是平面直連斗拱,漸進斜面魚肚型。

單簷七檁歇山-圖解第二章節

常見書中的圖形也如是。

單簷七檁歇山-圖解第二章節

上圖是《中國古建築木做營造技術》中的細節描述。

單簷七檁歇山-圖解第二章節

上圖是《故宮建築圖典》一書中的細節描述,只有梁先生的書中有兩種表述。

單簷七檁歇山-圖解第二章節

上圖是《清式營造則例圖版》二十五截圖:平面加漸進式斜面連接的圖形表述。

單簷七檁歇山-圖解第二章節

上圖是《清式營造則例圖版》二十七截圖:整體斜面連接的圖形表述,和建模參照原圖一致。

做完這種形式的雀替後,走到哪都留神看一眼這個部位,希望找到物證,直到有一天,在網上查瀋陽故宮看到了這種做法的實例,從此不再糾結了。

單簷七檁歇山-圖解第二章節

這種由於見識淺引起的糾結疑問在建模中不少,在以前的圖文中還有亂下結論的,待說到相關問題時再講,先往下裝。

前一篇介紹簷柱榫卯形狀與配合件時,按榫卯位置由下往上先裝了小額枋,在這座宮殿的安裝順序中要先上穿插枋。

單簷七檁歇山-圖解第二章節

上圖為全部穿插枋在整個建築中的實際位置。

單簷七檁歇山-圖解第二章節

在這座建築中,穿插枋按形狀尺寸區分有三種:A是山面穿插枋,B是簷面旁穿插枋,C是簷面穿插枋。

單簷七檁歇山-圖解第二章節

山面穿插枋好區分,和金柱結合的長直榫在上邊,是為和同在金柱位置配合的簷面旁穿插枋後直榫錯開。簷面旁穿插枋和簷面穿插枋的區分是和金柱結合的半直榫部位的長短,一個到金柱中線位置,一個到山面穿插枋直榫側面,拿上張帶隱線的線框圖,看能不能看清。

單簷七檁歇山-圖解第二章節

既然是圖解,還是三維尺寸圖直觀,拿進標準的簷面穿插枋C的尺寸標註圖。

單簷七檁歇山-圖解第二章節

上圖的尺寸一目瞭然,把尺寸的由來交待一下。枋身高320mm,厚256 mm直接來自原圖。見下圖:

單簷七檁歇山-圖解第二章節

圖中標註尺寸1.00X0.80的意思是一營造尺乘零點八營造尺,一營造尺換算320mm。高一尺,厚零點八,模型原圖對上。

再說1760mm尺寸來源。見下圖:

單簷七檁歇山-圖解第二章節

從上圖尺寸標註得出廊深5.50尺,這也是金柱和簷柱的距離。圖中穿插枋與金柱、簷柱配合的上半直榫正好到金柱、簷柱中心,1760是5.50X320 的結果。

好,主要尺寸數據出來了,合不合規矩呢?我們來看《清式營造則例》中的權衡表:

單簷七檁歇山-圖解第二章節

從圖中我們看到,穿插沒寫枋,大式欄下的數據是空的。穿插不寫枋,與則例圖解書中卷一單簷廡殿的圖形標註合拍。見下面兩張圖:

單簷七檁歇山-圖解第二章節

單簷七檁歇山-圖解第二章節

朋友們發現了什麼,尺寸出處原圖中穿插枋標註用鉛筆草寫了‘改注桃尖隨梁’,上圖又出現桃尖隨梁的字樣,怎麼回事?先看看梁先生怎麼說。

單簷七檁歇山-圖解第二章節

上圖是《清式營造則例》中第三章第二節中的文字表述。一般理解為有斗拱的大式建築這個位置的件叫桃尖隨梁,沒有斗拱的小式建築這個位置的件叫穿插枋。那我們就按權衡表中隨梁的標準核對下尺寸。表中高的數據是4鬥口加百分之一的長,模型原圖是一尺,鬥口是二寸五,正好是四鬥口,加上百分之一就多了;表中厚的數據3.5鬥口加百分之一長,3.5鬥口換算過來是280,不加1%長已超過原圖中標註的0.8尺。看來原圖作者沒受權衡表約束。那麼在工匠幹活時還有沒有什麼參考值呢?看看馬先生怎麼說。

單簷七檁歇山-圖解第二章節

上圖是《中國古建築木作營造技術》一書中的‘清式帶斗拱大式建築木構件權衡表’中的枋類部分,這中間有穿插枋,標註的數據與則例圖解原圖數據一致(前面拿的廡殿圖例鬥口同是二寸五,換算成80mm),並在備標註欄中寫上《清式營造則例》稱隨梁,有趣的是在這個權衡表前面的梁類部分,見下圖:

單簷七檁歇山-圖解第二章節

隨梁的數據和清式則例一樣,讓人納悶了,名稱叫什麼好說,數據這樣耐人尋味。其實不光清式則例叫桃尖隨梁,由劉敦楨主編的《中國古代建築史》中太和殿樑架結構示圖也稱這個位置件為桃尖梁隨梁。博主認為,叫穿插枋也好,叫桃尖梁隨梁也好,這個件是不好和隨梁等同的,從權衡數據看出,隨梁之所以要加1%長,是因為它有大的跨空可能,加是為增加跨空時的強度;穿插枋就一個廊深的跨度,固定權衡值就行了。可能這就是穿插枋在大式建築標註中未被完全除名的原因(則例圖解中還有好多例子),博主建模採用未被改掉的名字,叫穿插枋。

接著說穿插枋,下面拿進簷面兩旁穿插枋的數據圖。

單簷七檁歇山-圖解第二章節

上圖是簷面穿插枋旁邊件的數據圖,和簷面標準件的差別就是半榫部位短60mm,為配合時讓開山面件的交叉直榫,看圖中的紅色標註。

和金柱、簷柱配合的圓弧肩膀上下尺寸有差別,上小下大,數據我保留了兩位小數,這是由柱子千分之一收分造成的,不同的配合高度不同的尺寸。

單簷七檁歇山-圖解第二章節

上圖是穿插枋山面的全尺寸圖,與金柱配合的直榫由下改為上,半榫同樣空出60mm,讓開同在金柱交叉配合的簷面-旁穿插枋的直榫。

到這穿插枋尺寸形狀和名稱算說完了,枋身滾楞(作圓角)在這步未作,圓弧在圖上沒反映出來,主要是怕圖紙線條太亂,在上色刷漆時加上了,給個上色後的圖形。

單簷七檁歇山-圖解第二章節

三種穿插枋的裝配就到這,下圖是完成圖。

單簷七檁歇山-圖解第二章節

這章節圖文就到這了,文中用軸側圖標註尺寸的方法基本反映了尺寸全貌,就不單出三視圖性質的尺寸圖了,下個章節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