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邬先生让胤禛追缴国库欠款,却不让他查刑部冤案?

云上日月

在任何地方,做事无分对错,关键看谁来评判,尤其是在水深火热的中国古代朝堂上。

在这里我们只讨论《雍正王朝》电视剧里面的情节,和真正的史实无关。

首先,追讨国库欠款一事源于黄河发大水,需要赈灾,然而火烧眉头之际,康熙才发现,国库亏空,连赈灾的银子都快要发不起了。这个是在第一集里面就突出了的主要矛盾。

虽说事后四爷和十三爷去江南募款,让八爷的金库放了点血,最后筹到了银子,缓了燃眉之急,但是康熙已经深深地意识到,这个只是治标不治本,如果不追讨国库欠款,那么再来一两场灾害或者战事,大清的根基会动摇,因此,才希望阿哥们出来有人帮他扛一下——清理国库亏空。

说白了就是查账,要债。

赈灾募款这件事,四爷代表的是太子,自己也出了风头,八爷不悦,太子也不悦。

接下来查账,要债,是要得罪整个朝野上上下下的王公贵族以及所有满汉大臣的,这个事情对于康熙有利,但是对于办事的人来说,百害无一利,而且有可能办砸。

当康熙提出来追比户部欠款一案的时候,八爷本来是管部阿哥,本来应该负责,然而他居然辞职了,还提出来让四阿哥来做——

然后太子也怕担责任——


然后大阿哥也随声附和。

这个时候,康熙的表情——一万只羊驼。

注意顺序。八爷是直接领导,太子是主管大领导,大阿哥是年长的员工,康熙先后征求他们三个人的意见,是非常符合中国官场的潜规则的——任何事情的问责顺序——主管BOSS, 大BOSS,德高望重的员工。

然而现在主管BOSS说,我不干了,大BOSS说我不想得罪人,德高望重的员工说,关我什么事? 你们玩。

这个时候如果你是皇帝,你的潜台词是——

1. 户部本来就是你八爷管的,你天天打哈哈笼络人,小金库满满,搞的来国库亏空,现在出了事,你不管了当甩手掌柜。

2. 太子你本来是我的接班人,出了这么大的事,你却不敢出来扛,现在我还在你都不敢出来扛,怕得罪满朝大臣,以后我不在了,你怎么hold得住?

3. 八爷不行,太子不行,你大哥也是个为老不尊的废物。

这个时候,康熙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于是又问臣工。只有千年双簧,他肚子里的蛔虫佟半朝,当时的上书房老大佟国维站了出来和稀泥——

佟国维的意思就是,四爷出来可以,但是也不能把八爷撸了,表面上看,这是在维护八爷。

实际上,就是让八爷和四爷一起出来扛。

第一,不损害太子,第二,做事效果上刚柔并济达到办事目的,第三,要得罪人捆绑起来一起得罪,凭啥让人家四爷一个人得罪。

他说完以后,康熙高兴了,面露笑容。

康熙面露笑容问张廷玉,说明第一,他对佟国维的建议很满意,第二,他对张廷玉更放心,而张廷玉的回答是——

意思就是,我觉得差不多了,你看着办吧。

而第三集的末尾,雍正和邬先生对话,邬先生支持他接这个差事——

邬先生分析了两条,大家不愿意接,无非就是——

1. 怕得罪人

2. 怕得罪了人还办砸了差事。

但是邬先生看到了一条,也是康熙最看中的一条——

也就是说,邬先生已经算得很清楚了——

追比户部欠款,第一,要得罪很多大臣。第二,可能要犯错,完成不了任务。

但是,有一个巨大的好处——得到皇帝的认可。

八爷和太子觊觎着康熙的皇位,想的是康熙去世以后大臣们要买自己的账,所以要爱名节,要讨好他们,但是唯独没有想到怎么打理好这个家业。而且更是忘记了,康熙还没死呢,最后谁接班,是康熙说了算的。

所以,邬先生就是要雍正大胆办事,在康熙心目中提高自己的地位。

但是追查刑部冤案就不一样,这件事直接涉及到了太子,一旦查明,太子就要被扳倒。

不是说一个犯了错误的太子不应该被扳倒,而是局势非常复杂,康熙还没有想好选谁做储君,更重要的是,选出来了储君,即便明说,也会像太子一样,被闹哄哄的各方势力搞残。为了稳定局势,康熙还需要太子这个符号稳坐在那个位子上以平所有人蠢蠢欲动的那颗心。

也就是说,谁查刑部冤案谁就是急于搞垮太子,谁急于搞垮太子,谁就是要逼宫康熙。所以这件事不忠,不孝,是万万不能做的。

然而八爷选择的是诱供,逼供,还连夜把供词送进宫。当康熙通过秘密审查肖国兴,知道真相以后,发现自己被八爷绕进去了,评价是——

从此八爷就算是出局了。

而第七集开头,邬先生又给四阿哥分析了清查刑部冤狱的利弊。

也就是说,谁扳倒了太子,于宗法道德来说,满朝要唾骂,而更重要的是,啪啪啪打康熙的脸,等于是说他连选个储君都选错了,还选错了三十多年,那么以后康熙还有什么威信可言?

果然,康熙知道自己被八爷绕进去以后,从此就不再信任八爷了,甚至表现出了对他的恶心。而苦肉计把自己搞风寒的四爷,也就躲过了这一劫。

《雍正王朝》,每一秒钟真的都是戏,向老艺术家们致敬!


HannibalLecter

邬先生作为《雍正王朝》一剧中最善于揣摩康熙圣意的人,对朝廷局势可谓洞若观火,对各利益攸关方也是掌握的一清二楚。所以,邬先生作为四阿哥胤禛的首席智囊,他知道什么样的差事会给四爷加分,也知道什么样的差事会给四阿哥减分。所以在他的指导下,四阿哥做到了有所为有所不为,使其最终成功获得了康熙的青睐,得到了帝位。

追比户部欠款一案与彻查刑部案虽然看似都是属于清查积弊、疏通冤狱的新政范畴,都是利国利民的措施,但是在涉及深层次的政治层面上却大有不同。首先我们要明确的一点就是,胤禛能否顺利接班成为下一任皇帝,并不取决于欠了款的满朝文武,而是取决于大清王朝的当家人——康熙皇帝。

虽然号称康熙盛世,国库里却只有不足一百万两白银,亏空至此,康熙皇帝这个家确实难当。追比国库欠银,是当前解决财政危机的必要手段,可是派谁去合适呢?谁有愿意去接这个差事呢?

八阿哥不会去,因为他知道这会得罪满朝文武;太子更不会去,因为他也知道这件事出力不讨好,明眼人都知道这是一件苦差事,难道号称一代圣君的康熙皇帝不知道?康熙皇帝当然知道这是一个苦差事,他也知道这件事阿哥们都在顾虑。这时候四阿哥挺身而出,皇帝老子会怎么想,对这个舍身于君父的儿子自然是充满了欣赏之情。

所以追比国库欠款这件差事虽苦,却能深得康熙圣心,八阿哥看不到这一层,太子也看不到这一层,邬先生看到了这一层。所以他力主四阿哥接下这个差事,这招虽苦,却也是看好了才走的。

那为什么邬先生不让四阿哥接下清理刑部冤案的差事呢?

这是因为太子主管刑部已经多年,这件亘古未有之奇怨八成与太子有关。如果康熙皇帝还想保护太子,那么他自会让太子去清理刑部的冤狱;而如果康熙皇帝不想再保这个太子,他就会彻查此案,打倒太子。

因此康熙将此案放给其他皇子,本身就已经释放了要废太子的信号。那这个案子为什么不能接呢?邬先生说,无论这个案子查的如何,这个主导此案的人都将不容于皇帝,不容于满朝文武。这是为何呢?

太子是四十多年的太子,所谓名分早定,关系盘根错节。虽是兄弟,却也是臣子,如果将太子打倒,那么太子一党势必会与其势同水火。再加上康熙对太子的深厚感情,若是康熙下不了废太子的决心,那么康熙百年之后,势必会被太子血洗。但是如果不扳倒太子,那么此案就没有查到精髓,差事也就办砸了,何以自处?于情于理,这个差事都接不得。

邬先生可谓是近乎神也。

以上。


逆流时代

为什么邬先生让胤禛追比国库欠款,却不让他查刑部冤案,甚至胤禛假意接下差事后,邬先生还气得要离开?

因为这两件事都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

先说追比国库欠款。难道只是追债那么简单?其实这是康熙对众位皇子的考验。

这要从《雍正王朝》的主题:皇帝与官僚阶层的斗争说起。在中国古代,虽然皇帝与官僚阶层都是统治阶级,但是他们的利益并不总是相同的。皇帝想着统治能长治久安,因此明智的皇帝不想过分压榨百姓;官僚则总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能捞一点是一点。

康熙晚年,因为过于宽仁,导致吏治腐败,官员们纷纷到国库借款,竟快把国库借空了,这就是公然的、合法的腐败。国库借款只是个缩影,象征着官僚阶层已经威胁到皇权统治了。康熙明白,如果自己的接班人不能整顿吏治,大清立刻变成大元。

要整顿吏治,就必须对官僚阶层狠一些,就是要做个孤臣,眼中只有皇帝,不能和其他大臣拉帮结派。

邬先生看清了康熙的心思,所以让胤禛一定要接下追捕户部欠款的差事。虽然这事多半是办不成的,但这是在向康熙表明态度,证明自己绝不会对官僚手软。果然,虽然胤禛的差事办砸了,还逼死了老臣魏东亭,康熙却并未责罚他,只是象征性地罚了他的俸禄。


再说刑部冤案。太子长期掌管刑部,查刑部冤狱,必然会查到太子身上。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太子一向被视为国家的根本。古代凡是有情操的大臣,无不以维护太子为己任。如果哪个皇帝长时间不立太子,或者想废了太子,必然会遭到大臣们的反对。比如万历皇帝,就因为立太子的事,和大臣闹了几十年别扭。

所以,想扳倒太子的人,必然会成为人们心中的小人;维护太子的人,则会被视为忠臣。所以当八阿哥把肖国兴供认太子不法的奏折呈给康熙后,张廷玉竟然把它烧了,如此大逆不道的行为,康熙竟也没说什么。这说明,维护太子,在古代是政治正确。

查刑部冤狱,就是倒太子,会上失君心,下失民意。八阿哥不知深浅,接下了这个差事,想借机扳倒太子。结果最后康熙被骂为“其心可诛”。



梦露居士

因为追缴国库欠款,本身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康熙让雍正去办追款的案子,目的并不是为了追款,而是想考察他。所以邬思道力劝让雍正去查,在康熙面前表现自己。

至于追查刑部冤狱,我觉得邬思道的理由太牵强了,编剧有强行讲道理的嫌疑。如果硬要说邬思道的理由有道理,我认为也不应该是电视剧里给出的理由。(后面再细说)


先说追缴国库欠款案,我觉得这是不可能办成的差事。理由有很多,比如:

第三集时,康熙对阿哥们说,只要谁能追回一千万两,就可以封亲王。问题是,国库的亏空明明是四千万两。还有三千万难道不追了?这显然是不合逻辑嘛。



毕竟官员借了国库的钱,朝廷下个诏书让官员还钱就可以了,名正言顺的事。何必要让雍正像个活阎罗一样,对官员逐个的羞辱,锱铢必较的讨钱呢?

所以,合理的解释。就是康熙也知道追回全部欠款是不可能的。他让老四去办,就是想看看老四是不是真正的贤臣。



关于贤臣这一点,邬思道也说了。如果要接了这个案子,就会得罪满朝的王公大臣。但同时也能证明你是真正的贤臣,是一个能帮皇帝分忧的好儿子。

就后面的走势来说,果然如邬思道所料。

虽然最后雍正把案子办砸了,而且还得罪人很多人,包括老十三。表面上雍正完败,成为众矢之的,康熙也惩罚了他。但是惩罚不等于怪罪,康熙并没有怪他。反而鼓励雍正要继续做孤臣和贤臣。

孤臣这个名号,看似很悲催。实际上对雍正来说却是一种莫大的肯定和荣誉。毕竟雍正只是老四,上面还有太子。能通过这件事,让康熙注意到自己,让康熙了解到哪些人是贤臣,哪些人是老鼠屎就足够了。



邬思道在结案后,说了一句:『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其实就是对这件追缴欠款案,最好的总结。

这也是邬思道对帝王心术的一种解读……

PS:这个时候不要提什么争储。还早着呢!邬思道的目的是让雍正争取表现,不拉帮结派、结党营私,做个孤臣。在康熙面前留个好印象。顺便自己也磨砺磨砺,不要总是那么莽撞。政治家,要腹黑一点才活的长。



再说清理刑部冤狱案,也就是第七集。我觉得这个案子改编的有一些亮点,但整体上并不完美……

亮点就是邬思道明确告诉雍正不能查。但是雍正的做法显然更成熟,还是一如既往地争取为康熙分忧,随便把老八往沟里带,随后自己把自己折腾了一个风寒,这样既表了忠心,又挣了表现。

但是,这个亮点不能掩盖这个案子整体上的缺陷。我总觉得邬思道的理由很别扭,欠缺说服力。而且说的不够清楚,很含蓄。


先说我为什么觉得很含蓄,不够直白。

其实从后来的剧情可以发现,搞倒太子的老八并没有因为清查刑部冤狱,而不容于天下、不容于朝廷、不容于皇上。相反,老八因为搞翻了太子,反而获得了朝廷文武百官的支持。尤其是佟国维的支持!

所以,邬思道的话,貌似不适用于老八。至于为什么对老四这么说,我觉得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

如果雍正这种没有势力的人搞倒了太子,那么太子余党的火力就会瞄在雍正身上。到时候双拳难敌四手,肯定会被人上折子淹死。

如果是老八这种有势力的人搞倒了太子,那么他们就会跟太子余党相互攻击,到时候必然打的两败俱伤,康熙再出来收拾残局。

总的来说,扳倒太子,是一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自残行为。像雍正这些没有势力和官员拥护的人,不建议他这么干。而像老八这种势力强大的人,可以去试试。所以佟国维才建议老八去试试。(我觉得这么说,就说的通了)




再说,我认为邬思道说的话,为什么理由很牵强。

还是上面提到的。邬思道说:不论是谁,只要扳倒了太子,都将不容于天下,不容于朝廷,最终也将不容于皇上。

而前一段,他又说皇上下令彻查,结案之日就是太子被废之时。


那么,这话就矛盾了啊!皇上到底是想废太子呢?还是不想废呢?

难不成,是康熙想找一个儿子,让他搜集太子受贿的证据。废掉太子后,再让这个儿子成为众矢之的,成为自己的替死鬼?

如果按这么理解,那康熙也太腹黑了吧!一个在剧中号称仁君和慈父的人,干出这种事,于情于理都说不通啊!

为此,我去翻了一下原著。发现,原来原著和电视剧完全不是一回事。

原著里的刑部冤狱案,实际上是康熙自己发现的,当即下旨由八阿哥处理,并没有雍正什么事。他只是想考察一下老八,看看老八是不是也像太子一样龌龊。

结果,果不其然。老八回奏说,刑部除了张五哥一件冤案外,没有其它冤案。而实际上康熙从张五哥那里得知,仅跟张五哥关在一处牢房的替罪羊,就不下四五个。康熙因此此对老八也极为失望,八爷党就此也没了前途。

我觉得小说中的内容,比较符合逻辑。而电视剧的改编,让人很费解。感觉完全就是为了神话邬思道,矮化佟国维而改编的。

试想,邬思道一个局外人。被雍正接进北京才几个月,怎么就能如此通晓康熙帝的帝王心术呢?(在原著中,邬思道对康熙的认知,是在跟雍正相处的过程中,通过雍正的描述,才逐步了解康熙的内心世界的。这才有说服力嘛……)

所以,我觉得电视剧中,邬思道分析刑部冤狱案的这一段,可以理解为导演特意给邬思道加戏。但是加的有缺陷!

电视剧可能是因为受篇幅限制,不可能花时间去刻画邬思道,那么就只能将他的人设进行神话,天生就是诸葛亮式的人物。顺便也给佟国维加戏,告诉观众佟国维的水平不行,为他后来倒台做铺垫。至于邬思道说的话,到底有没有说服力,反而不那么重要了。



后来老八失宠,并不是因为他利用刑部的事搞倒了太子,而是因为他用不正当的手段恶意搞倒太子,再加上八爷党势力太大了,康熙故意要修理他罢了。与搞倒太子的事情没有关系。

所以我觉得电视剧里面,邬思道对刑部冤狱案的一番话,说服力没有那么强……


Mer86

读过“二月河”作品的人应该了解康熙帝执政的后期形式;那就是国库空虚、冤假错案成堆,大的趋势是“积重难返”。。。


还有就是;第二次废太子后,“九王夺嫡”以到了白热化的阶段,康熙帝的身体状况不好,每况日下,阿哥们在“夺嫡”这个问题上,每天都在捣鬼,都知道“康熙爷”这几个儿子一个个是鬼精鬼精的,一个赛着一个,互相在制造麻烦,才不管你的国库如何呢!

“邬思道”是这么给“四爷胤禛”说的;如今四爷给人感觉的印象是“无党无派、刚正不阿”,干脆四爷就按照这个思路下去。四阿哥胤禛不解?这个老瘸子“邬思道”又说;四爷你想,刑名诉讼不清,这里水深着呢!另外这“冤假错案”多了去了,花钱买命也未必可知,这不但是得罪人不捞好的差事,而且“老爷子康熙”也看不见,没有好处,只有一个得罪人的骂名!四阿哥胤禛点点头不置可否,“邬思道”接着又说:不如去“清理亏空”,这样虽然是得罪人,可这是给“朝廷办差” ,虽然得罪人了,可库银子追回来了,不但有“皇帝”给你看得见,皇帝还会给你“撑腰”!


你看看“邬思道”这个老鬼,“帝王心术”让这个瘸子邬思道看的一溜一溜的!

实际上四爷胤禛这时候正是因为此事烦恼,不知所措,听了邬思道这一番话,顿时觉得心里敞亮了许多,不禁面料笑容的对下人说:摆酒。。。

四阿哥雍亲王胤禛的这一步棋走的是在高明不过了!康熙帝死后,在后来“雍正帝”执政的日子里还是按照这个方针政策“清理国库”,官员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摊丁入亩,特别是大家没有注意到的“改土归流”的少数民族政策,使改变土司统治阶级管理的边远少数民族得到了中央集权,沿用至今。这里不得不说是否有“邬思道”这个人,起码在“雍正帝”即位前这位邬思道出了一些高招。

(图片来自网络)欢迎网友们一起互动、批评、讨论、留言必回复!


日尧居k古史

邬先生是四皇子胤禛的首席智囊,邬先生让胤禛追缴国库欠款,却不让他查刑部冤案,是有他一定道理的!

因为黄河泛滥,要发粮赈灾等急需解决救急的问题,当时国库空虚,而他们所知道的朝中各级都有盘剥贪污之实,中饱私囊之迹,而大臣们更是写下欠款单向朝廷国库借款,而形成到国库空虚;而刑部冤案是由太子党与八皇党的斗争。八皇党早就筹划如何将太子拖走,取而代之了,这是一起人事纷争的问题,卷入后站错队,在皇族斗争中就无从轻易地抽身而退了。而邬先生的老谋深算还是要看准皇帝康熙的意思才敢参予其中,故使八皇子更是有恃无恐地制造冤案。属重属轻,邬思道当然清楚。


为解决燃眉之急,就必须集中精力将欠款收缴入国库才能有效解决黄河大水之问题,这也是康熙皇帝最为头晕的问题,邬先生用政绩去说话,达到两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局势,从实干方面帮助四皇子胤禛上位,也让康熙皇帝对四皇子胤禛的刮目相看。这站在邬先生的立场是自私自利,所以后来胤禛对冤案也后悔听从了邬先生之言,让太子承受了不白之冤。

答题完成,谢阅。


彩霞诗词对联集

四阿哥胤禛追缴国库欠款虽然得罪人,却是大义凛然,秉公办事,上对得起康熙,下对得起大清。相反,王公大臣们欠国家的钱不还,理不直气不壮,他们除了相互观望外,并没有过硬的借口,四阿哥虽然得罪了这些人,但他们本来就是政敌。

四阿哥干这吃力不讨好的差使,虽然得罪了王公大臣,弄得满朝怨气,老实说这差使办得也不怎么样,并没有收到几个银子上缴国库。但在康熙眼里,他却是不折不扣好皇子,精明能干,敢做敢当,为了大清天下不惜得罪满朝文武。

更为关键的是,康熙是个权力欲极强的人,只要他在位一天,就绝不容许有人危胁到他。八阿哥有心机,善于笼络朝官,逐渐形成围在自已身边的“八爷党”。表面上八阿哥似乎力量庞大,但康熙对此却十分忌惮,时刻警惕。反而是四阿哥这样把所有人得罪光了,康熙不仅欣赏他的能力,也放心他的为人。

所以说,邬先生这一招十分高明,叫做“置之死地而后生”。

再说查刑部冤案,这本是太子管的事情。此前用张五哥顶替犯人案件,让康熙震怒,实际上种种问题绞在一起,康熙已经动了废太子的念头。因为刑部居然能在光天化日之下把死刑犯替换掉,可见这里面水有多深,也说明太子涉案之深。

康熙居高临下,洞悉一切,他岂能不知道这里面的深浅,只所以让其它皇子来查刑部案件,就是不准备保全太子了。如果四阿哥担此重任,那么他必然和八阿哥一样,把太子犯罪的事实揪了出来。如果不说,那么其它人那边不好交待,因为包括八阿哥一党都盯着这事。如果说出来,太子必被废,就得承担废太子的责任。

事情的发展完全在邬先生预料之内,太子被废,当然事起八阿哥牵头的刑事调查案。只是当八阿哥满怀希望地想通过废掉太子争取储位时,康熙一来舍不得对太子的感情,二来为了平衡八阿哥的势力,重新恢复了太子,八阿哥最终吃力不讨好。


华哥杂谈

邬先生大半辈子是把康熙研究透彻了,他经常研究康熙的文章,对康熙做每一件事的原因和结果都有了基本判断,由此对他的行为也是猜的十分透彻,可以说他就是康熙肚子里的一条蛔虫。

让胤禛追缴国库欠款的起因是其他阿哥都嫌这是一个出力不讨好的事,而且大部分的王子都有欠款,都不愿意去追。但这恰恰是康熙希望有人追缴却没人愿意承担的时候,所以邬先生瞅准机会,没人愿意去的时候让胤禛接了任务,不管事情成与败,康熙都会高看胤禛。

而刑部冤案不同,牵涉到太子,谁去办案都会查到太子处,康熙不愿意看到太子因此被处理,太子又会对办案的人记恨报复,所以对外冤案查的再好,对自己都没有好处,有百害而无一利。


岸上踏歌5049



追讨国库欠款根源于黄河发大水,迫切需要赈灾,这就需要大量的银子。然而要命的是,这时国库却出现了极大的亏空。

亏空的根本在于国库的银两都被皇族成员和中央政府的大臣们借走了,这是动摇国本的事,也是康熙不能容忍的事,必须调查一下。

清代向来都有皇子去外出历练办差的习惯,一来是皇帝信得过,二来也是考察一下皇子们的政务能力,让他们体验一下民间世事。


户部是八阿哥主管的部门,八阿哥是个八面玲珑的人,在他管理的范围内出了这么大的事,显然他是想拉拢各位中央大臣,来帮助自己夺取皇位。也就是说,八阿哥对户部亏空的事负有很大责任。

康熙希望有个皇子现在能站出来,把这件事快速平息掉,一方面解决国库亏空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要把场面上的活给处理的更圆润一点,不要打击面太大。这件事非常难办,非常考查一个皇子的担当问题,这也是考查一个接班人的基本能力。

胤禛在这件事敢于挺身而出,勇于任事,利用各种手法向大臣和皇子们追缴国库欠银,充分显示了自己的担当,并且完成了任务,显示出自己的果决和刚毅,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而其它几位阿哥,包括太子,都怕得罪人,让康熙失望了。

其实这件事是双刃剑,任务完成了,必然会得罪一大批中央的大臣,给自己增加一些麻烦。

但同时要明白了,这是皇权专制社会,国家是皇帝一个人的。只要皇帝支持,就基本不可能会出多大乱子。

办好这件事,只需要看一个人的脸,就是皇帝的脸。得罪所有人都不怕,只要不得罪康熙就好。



处理刑部冤案就不同了,情景完全不同。

刑部是太子主要掌管的部门,出了这么大的案子,太子自然也难逃责任。

上一次的户部国库欠款就直接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比如太子是欠款大户,后来想尽办法才把这个洞给补上,这一点,康熙皇帝虽然没有过多指责,但洞若观火,他是再明白不过了。

这一次刑部又出了这么大的问题,又是太子主管的部门。说明了两个问题。

这一个问题,太子的态度和能力都有问题,难以担当接班人的重任;第二个问题,康熙对于太子已到了零容忍的程度,就是要需要找一个理由把他废掉。

但这时的太子已是当了34年的太子,其势力已遍布朝野。不管谁站出来把这件事给捅破了,就会成为很多人的敌人,就会暴露自己要夺权上位的野心。

皇帝的内心独白是:你要什么我可以给,但你不能抢。你要什么都可以,但要想抢我的权力就是找死。每个皇帝都有极强的权力欲望,这个位置的权力实在是诱惑力太强太大。有人敢出来抢权力,就算是亲儿子也不行。

因此看上去处理刑部冤案,没有户部欠款凶险,但暗流涌动。

康熙皇帝就是想看一下,这个时候,谁会跳出来,钻进这个坑中。到底是哪个人想取代太子之位,康熙就是想看到这一点。

因此当胤禛最初表示愿意接手这个案子时,康熙有点小失望;但当胤禛听了邬思道的分析后,就直接退出了,康熙心中马上释怀了。



孙子兵法中说,兵无常势,战无常形。

其本质的意思就是说,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上,是非对错没有绝对的标准,但得失成败则一定有明晰的标准。

在康熙这样的皇帝手下做事是不容易的事,在太子的问题上,拥护太子就表明没有什么野心,也最让康熙放心。

在皇权斗争中,对于皇帝和皇权争夺者而言,是没有亲情可言的,每一个竞争者,就算是亲人,也是敌人。

敢于调查刑部冤案的人,就是想夺取皇帝和太子座位的人,在康熙的心中就是这么想的。这也是他安排计划的目的,准备引蛇出洞,然后一石双鸟,一方面废掉太子,又一方面除掉阴谋野心家。

因此刑部冤案,表面上看是一个立功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实际是一个大坑。进来了,不管怎么做都是错。

如果把案子查清楚了,就是想夺皇帝位,没有好下场。如果没有把案子查清楚,就是能力不行,态度不行,也不会有上位的机会。

经过邬思道的分析和点拨,一语惊醒梦中人,胤禛恍然大悟,马上就退了这个专案组,保全了自己,也提高了在康熙心中的地位,为最后成功当上皇帝打下了基础。


新知传习阁



追缴国库欠款,对于康熙来说已经迫在眉睫。因为国库空虚,无论是对他内心自诩圣君来说是一个莫大的讽刺,于国家安全稳定也是一个巨大危机。

而且他一直在为自己的文治武功得意,到头来国家却被治理成这个样子,对于康熙也具有极大的挫败感,他必须以霹雳手段、壮士断腕的决心解决掉这个隐患。但是,给猫的脖子上戴个铃铛肯定是一个好主意,问题是哪个耗子不怕死去执行?

君父为难之际,势必把目光投向自己的儿子们,谁是真有能力办大事的,谁愿意为了江山社稷而能够舍弃自我的,谁真心愿意为君父分忧解难,这是关键时刻的一个考验。邬先生目光如炬,看透了这里面的玄机,主张雍正去接下这个会得罪满朝文武的烂摊子。因为在封建社会,能不能承袭大位不在于满朝文武怎么看,而在于皇帝一念之间。

相反,历史上满朝文武口碑好的皇子很多都没有好下场,因为皇帝还没有死,口碑太好,有争夺人心、图谋不轨的嫌疑。而八阿哥最终夺嫡失败也就败在于此,其私下美誉“八贤王”。名声太好,说明其必然虚伪,缺乏担当,人君居庙堂之高,不是为了虚名,而是要对历史、对百姓、对社稷负责的。



所以在邬先红的点拨下,雍正接了这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虽然最后得罪了无数人,真的落了个吃力不讨好,差事也没有办好,还被处分的下场,但是在康熙内心中还是对他的担当、果敢、务实给了嘉许的。

彻查刑部就不同了,刑部一直是太子在执掌,而案子又牵涉到八爷党,如果真的真相大白,不用说雍正了,就是康熙都没办法处理,总不能把儿子们一网打尽吧。而且如此一来,雍正以前貌似不争的游刃有余,就会立刻变成夹缝生存,在几大势力一起挤压之下,他能不能继续太平的活下去都是问题,更不用说什么夺嫡了。如果将来任何一党赢得胜利,第一个都会拿他开刀雪恨。



如果他真查出个真相大白,牵涉了所有夺嫡的人,以康熙的睿智多疑,不得不往政治上联想,怀疑他的用心,那个时候,就是跳到黄河都洗不清了。

这便是邬先生主张雍正接追缴国库案却坚决反对他接彻查刑部大案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