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意等待的孩子自制力强,未来更易成功,培养孩子自制力你做对没

研究表明,在某一个特定环境下,面对某一目标,不能管理好自己行为和情绪的孩子,不仅会出现一系列行为问题,待他们成年后,会有更高的体重指数,并更容易有问题行为。相反,愿意等待、自制力好的孩子长大后,生活质量更高。

如何让孩子更好在未来竞争中不惧挫折,勇敢面对,取得好成绩?唯有从小就训练好孩子的意志力。下面是我对孩子意志力培养的一些建议。

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

一个对自己很不自信、觉得自己不够好的孩子,永远不可能大胆迈步向前,一次又一次地向困难发起勇敢的挑战。他们只会陷于“我不好”、“我不行”的自怨自艾当中。

为了避免把孩子生生养成一个懦弱的、缺乏意志力的人,父母必须要避免对孩子过于苛刻,批评指责过多。父母长期对孩子持否定态度,孩子就会形成一个概念:我是永远无法满足父母期望的,我不优秀,我没能力,我不好。

给孩子的关注、陪伴太少,也会有同样的结果,因为孩子一样会形成一个观念:父母不陪我,我不重要,我不值得爱,我不好。这里所说的关注与陪伴,并非陪伴时间越久越好,而是优质陪伴,用心、专心,陪伴过程中保持情绪稳定,且要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爱和接纳。

愿意等待的孩子自制力强,未来更易成功,培养孩子自制力你做对没

父母还需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自制力训练

自制力是意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父母在给孩子足够好的爱的同时,还需要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自制力的训练。

这涉及对孩子进行规则设立,并训练孩子逐步将规则内化的一个过程。简单说来,父母平日需要注意下面几点。

1. 帮孩子建立秩序感。比如学会排队,哪里拿的东西记得放回原位等。

2. 对孩子遵守规则的行为予以鼓励,并对孩子表示出信任的态度。父母的信任,可以帮助孩子在没有大人在场的情况下,也能同样自觉遵守规则。

3. 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延迟满足”的训练。比如当孩子想吃一颗糖的时候,告诉孩子:你想吃糖,当然可以,不过,你得要先收拾好自己的玩具/ 你先把饭吃完……这样孩子就会逐步学会先后顺序,同时习惯了稍作等待,而非立即满足。对于一个4岁左右的孩子,若能够对自己很想要的东西,等待10分钟左右,就算不错。

愿意等待的孩子自制力强,未来更易成功,培养孩子自制力你做对没

好妈妈,不要被“做个好妈妈”的想法绑架

训练孩子意志力的过程中,妈妈的情绪很重要。想要孩子有控制好自己情绪、行为的能力,妈妈最先要做到情绪平稳。不过,这个很多妈妈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

比如下面这位妈妈的描述:

“我一直都想做一个好妈妈,可是我的两个孩子实在太调皮了。他们很喜欢跟我对着干,也常常为了一点小事打闹。我常常会觉得自己处于崩溃的边缘。每每我看到他俩把东西搞得乱七八糟的时候,我就忍不住冲孩子发脾气,好像完全失去了理智。可是等我发完火,看着孩子一脸委屈的样子,我自己内心又忍不住自责。”

这位妈妈遇到的问题就是:怎样在孩子面前想要爆发的时候保持冷静?从根本上说,就是如何让自己先变得更有意志力。

简单分析可以发现,但凡有这类问题的妈妈,她们内心对自己的“妈妈”角色都有一个设定:“好妈妈”应该要从容,不能随意冲孩子发火。

做个好妈妈,这是她们的最大动力。一旦她们开始因为搞不定孩子而失控,就会记起自己的想要“做个好妈妈”这件事。但这会让她们更加情绪失控,因为她们竟然如此失败!随之而来的,就是情绪的低沉、消极、内疚等等。

想要走出这种困境,获得意志力的提升,妈妈们需要重新设定一下:用“享受做父母的过程”,替换掉“我要做个好妈妈”。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后者其实是个完美但含糊的目标,少有妈妈真能做到;一旦做不到,妈妈就会有愤怒——意识到自己无法做到一个好妈妈,会让我们很难受,非常有挫败感,这愤怒原本是指向自己的,但最后却把孩子当成了出气筒,从此陷入了不良循环。但是“享受做父母的过程”则是一个更容易实现的目标,它未对妈妈们提出任何“应该”、“必须”的要求,也因此不会引发不良情绪。相反,它能给妈妈们埋下一个暗示:大喊大叫不是一件有趣的事;冲孩子大喊大叫,其实不过是在冲无能的自己大喊大叫而已。

理清楚这个逻辑,我们会发现,保持冷静似乎变得容易得多了。面对孩子容易情绪失控的妈妈们不妨试试这个方法。

愿意等待的孩子自制力强,未来更易成功,培养孩子自制力你做对没

好爸爸对孩子的鼓励与支持,胜过打骂说教

训练孩子意志力之时,爸爸们的角色其实比妈妈们更重要。一般情况下,孩子的妈妈出于保护的缘故,或其他体力方面的原因,更倾向于给孩子的探索设限。尤其隔代教养中,老人家更为谨慎。于是孩子的好奇心和对整个世界的愉悦感受就会大打折扣。

父亲与生俱来的外向、开放、果断、力量感,更能满足孩子探索的需求。当爸爸陪着孩子一起游戏,一起运动,孩子的情绪很容易就得到了宣泄,规则、自制能力也于无形中得到了训练。

当然,这一切发生的前提是,爸爸们真心投入到陪伴孩子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给以孩子好的示范与熏陶,而非像质检员一样,目光一直盯在孩子的各种不是上,对孩子各种打骂说教。

愿意等待的孩子自制力强,未来更易成功,培养孩子自制力你做对没

父母还需牢记下面几个重要原则

1. 智慧应对孩子的逆反期。

面对处于“叛逆期”的孩子,家长要放松心态,因为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的过程,这说明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发展,是成长的一种表现。

家长要做的就是对于孩子的这种万事皆抵制的行为不要过度关注,情绪不要过度反应,甚至比孩子更暴躁,家长可以适当的漠视孩子的某些“过分”行为,或者一件事情给他两个选择,让他慢慢学会做出选择而不是一味的说“不”,这样他自己的焦点也就从抵抗变到具体的事情上了。

2. 呵护好孩子的物权。

3岁前允许孩子独占自己的玩具、不分享等行为,这不是“自私”,而是他们在通过对物品的占有确立自我。父母不但不要苛责,反而要尊重孩子对自己物品的所有权,而且不能随意把属于孩子的东西送给他人。至于如何引导孩子分享,父母平日做好示范,发现孩子有分享行为及时给以鼓励即可。

3. 不宠溺。

父母事事包办代替的结果,就是让孩子鲜有独自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最终形成“习得性无助”。待走出家门后,孩子会发现:外头的世界好艰难!没人再那么贴心照顾自己的一切了,而自己又什么都不会,太可怕了,好像连呼吸都是困难的!更别提去克服困难了。

有些父母会走极端,担心孩子被宠坏了,刻意送孩子去体验挫折教育,其实完全没必要,反倒易引起孩子的记恨,破坏亲子关系。殊不知,平日里只要让孩子承担他们应该承担的责任,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就能达到锻炼意志、增强毅力的目的。日常生活起居、家务劳动、学校的各种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孩子能够参与的就让他们参与,孩子的意志才能坚韧起来。

内容来自《陪孩子走过关键六年》一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