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意等待的孩子自制力強,未來更易成功,培養孩子自制力你做對沒

研究表明,在某一個特定環境下,面對某一目標,不能管理好自己行為和情緒的孩子,不僅會出現一系列行為問題,待他們成年後,會有更高的體重指數,並更容易有問題行為。相反,願意等待、自制力好的孩子長大後,生活質量更高。

如何讓孩子更好在未來競爭中不懼挫折,勇敢面對,取得好成績?唯有從小就訓練好孩子的意志力。下面是我對孩子意志力培養的一些建議。

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

一個對自己很不自信、覺得自己不夠好的孩子,永遠不可能大膽邁步向前,一次又一次地向困難發起勇敢的挑戰。他們只會陷於“我不好”、“我不行”的自怨自艾當中。

為了避免把孩子生生養成一個懦弱的、缺乏意志力的人,父母必須要避免對孩子過於苛刻,批評指責過多。父母長期對孩子持否定態度,孩子就會形成一個概念:我是永遠無法滿足父母期望的,我不優秀,我沒能力,我不好。

給孩子的關注、陪伴太少,也會有同樣的結果,因為孩子一樣會形成一個觀念:父母不陪我,我不重要,我不值得愛,我不好。這裡所說的關注與陪伴,並非陪伴時間越久越好,而是優質陪伴,用心、專心,陪伴過程中保持情緒穩定,且要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愛和接納。

願意等待的孩子自制力強,未來更易成功,培養孩子自制力你做對沒

父母還需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自制力訓練

自制力是意志力的一個重要方面。父母在給孩子足夠好的愛的同時,還需要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自制力的訓練。

這涉及對孩子進行規則設立,並訓練孩子逐步將規則內化的一個過程。簡單說來,父母平日需要注意下面幾點。

1. 幫孩子建立秩序感。比如學會排隊,哪裡拿的東西記得放回原位等。

2. 對孩子遵守規則的行為予以鼓勵,並對孩子表示出信任的態度。父母的信任,可以幫助孩子在沒有大人在場的情況下,也能同樣自覺遵守規則。

3. 引導孩子進行“自我延遲滿足”的訓練。比如當孩子想吃一顆糖的時候,告訴孩子:你想吃糖,當然可以,不過,你得要先收拾好自己的玩具/ 你先把飯吃完……這樣孩子就會逐步學會先後順序,同時習慣了稍作等待,而非立即滿足。對於一個4歲左右的孩子,若能夠對自己很想要的東西,等待10分鐘左右,就算不錯。

願意等待的孩子自制力強,未來更易成功,培養孩子自制力你做對沒

好媽媽,不要被“做個好媽媽”的想法綁架

訓練孩子意志力的過程中,媽媽的情緒很重要。想要孩子有控制好自己情緒、行為的能力,媽媽最先要做到情緒平穩。不過,這個很多媽媽來說,是一個巨大挑戰。

比如下面這位媽媽的描述:

“我一直都想做一個好媽媽,可是我的兩個孩子實在太調皮了。他們很喜歡跟我對著幹,也常常為了一點小事打鬧。我常常會覺得自己處於崩潰的邊緣。每每我看到他倆把東西搞得亂七八糟的時候,我就忍不住衝孩子發脾氣,好像完全失去了理智。可是等我發完火,看著孩子一臉委屈的樣子,我自己內心又忍不住自責。”

這位媽媽遇到的問題就是:怎樣在孩子面前想要爆發的時候保持冷靜?從根本上說,就是如何讓自己先變得更有意志力。

簡單分析可以發現,但凡有這類問題的媽媽,她們內心對自己的“媽媽”角色都有一個設定:“好媽媽”應該要從容,不能隨意衝孩子發火。

做個好媽媽,這是她們的最大動力。一旦她們開始因為搞不定孩子而失控,就會記起自己的想要“做個好媽媽”這件事。但這會讓她們更加情緒失控,因為她們竟然如此失敗!隨之而來的,就是情緒的低沉、消極、內疚等等。

想要走出這種困境,獲得意志力的提升,媽媽們需要重新設定一下:用“享受做父母的過程”,替換掉“我要做個好媽媽”。這兩者的區別在於,後者其實是個完美但含糊的目標,少有媽媽真能做到;一旦做不到,媽媽就會有憤怒——意識到自己無法做到一個好媽媽,會讓我們很難受,非常有挫敗感,這憤怒原本是指向自己的,但最後卻把孩子當成了出氣筒,從此陷入了不良循環。但是“享受做父母的過程”則是一個更容易實現的目標,它未對媽媽們提出任何“應該”、“必須”的要求,也因此不會引發不良情緒。相反,它能給媽媽們埋下一個暗示:大喊大叫不是一件有趣的事;衝孩子大喊大叫,其實不過是在衝無能的自己大喊大叫而已。

理清楚這個邏輯,我們會發現,保持冷靜似乎變得容易得多了。面對孩子容易情緒失控的媽媽們不妨試試這個方法。

願意等待的孩子自制力強,未來更易成功,培養孩子自制力你做對沒

好爸爸對孩子的鼓勵與支持,勝過打罵說教

訓練孩子意志力之時,爸爸們的角色其實比媽媽們更重要。一般情況下,孩子的媽媽出於保護的緣故,或其他體力方面的原因,更傾向於給孩子的探索設限。尤其隔代教養中,老人家更為謹慎。於是孩子的好奇心和對整個世界的愉悅感受就會大打折扣。

父親與生俱來的外向、開放、果斷、力量感,更能滿足孩子探索的需求。當爸爸陪著孩子一起遊戲,一起運動,孩子的情緒很容易就得到了宣洩,規則、自制能力也於無形中得到了訓練。

當然,這一切發生的前提是,爸爸們真心投入到陪伴孩子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給以孩子好的示範與薰陶,而非像質檢員一樣,目光一直盯在孩子的各種不是上,對孩子各種打罵說教。

願意等待的孩子自制力強,未來更易成功,培養孩子自制力你做對沒

父母還需牢記下面幾個重要原則

1. 智慧應對孩子的逆反期。

面對處於“叛逆期”的孩子,家長要放鬆心態,因為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的過程,這說明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發展,是成長的一種表現。

家長要做的就是對於孩子的這種萬事皆抵制的行為不要過度關注,情緒不要過度反應,甚至比孩子更暴躁,家長可以適當的漠視孩子的某些“過分”行為,或者一件事情給他兩個選擇,讓他慢慢學會做出選擇而不是一味的說“不”,這樣他自己的焦點也就從抵抗變到具體的事情上了。

2. 呵護好孩子的物權。

3歲前允許孩子獨佔自己的玩具、不分享等行為,這不是“自私”,而是他們在通過對物品的佔有確立自我。父母不但不要苛責,反而要尊重孩子對自己物品的所有權,而且不能隨意把屬於孩子的東西送給他人。至於如何引導孩子分享,父母平日做好示範,發現孩子有分享行為及時給以鼓勵即可。

3. 不寵溺。

父母事事包辦代替的結果,就是讓孩子鮮有獨自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最終形成“習得性無助”。待走出家門後,孩子會發現:外頭的世界好艱難!沒人再那麼貼心照顧自己的一切了,而自己又什麼都不會,太可怕了,好像連呼吸都是困難的!更別提去克服困難了。

有些父母會走極端,擔心孩子被寵壞了,刻意送孩子去體驗挫折教育,其實完全沒必要,反倒易引起孩子的記恨,破壞親子關係。殊不知,平日裡只要讓孩子承擔他們應該承擔的責任,完成應該完成的任務,就能達到鍛鍊意志、增強毅力的目的。日常生活起居、家務勞動、學校的各種活動、社會公益活動,孩子能夠參與的就讓他們參與,孩子的意志才能堅韌起來。

內容來自《陪孩子走過關鍵六年》一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