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总有人抹黑民族英雄左宗棠,说他是“左屠夫”、“刽子手”?

左宗棠(1812年—1885年),中国晚清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其一生经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平叛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以及新疆建省等重要历史事件。梁启超评论他是“五百年以来的第一伟人”,当代一些学者也称他是自唐以后至晚清,对中国领土贡献最大的人。但在这些光鲜、正面评价的背后,另一些人却因为他平叛陕甘回民动乱,有意抹黑他,声称他的平叛是报复性杀戮,甚至将他称为“左屠夫”、“刽子手”,但史实和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左宗棠不但承认回民动乱之初“错在汉民”,而且也承认自己在肃州处死马文禄及其部属约有7000人,实属“不能尽行其志”的无奈之举,是一个心胸开阔的真正的大英雄,而那些有关他的抹黑之说不过是些野史笔记类的说法,甚至是没有出自的谣传。


为啥总有人抹黑民族英雄左宗棠,说他是“左屠夫”、“刽子手”?

陕甘回民动乱发生在1862年,当时由于清廷无力顾及这股力量,致使其经历了大约1年的“真空期”。在这“真空期”中,有一个标志性的人物多隆阿。动乱发生后,多隆阿于1862年年底抵达潼关,并于1863年初攻占回军在‍同州‍的两个重要据点羌白镇和王阁村。当年9月,多隆阿攻占苏家沟和渭城湾,杀死叛军约1.8万人。至此,陕西回军被迫向甘肃撤退。1864年4月,多隆阿攻占盩厔,进城时遭流弹击中,延至5月中旬因伤重不治去世。

似乎可以这么说,多隆阿基本平定了陕西的回民动乱,但因他的“迟到”(与他本人没有关系)给了回军足够的串联或者联动时间和机会,而他准备向甘肃进军时,却去世了。其后,左宗棠接任陕甘总督平乱。左宗棠采取先陕西,后甘肃,剿扶并用的手段逐个击破,并在最终平定了动乱。实际操作的线路图是这样的:由陕北至陇东,再由陇东至宁夏吴忠的金积堡,再由金积堡到定西面对河州的动乱,在兰州接受马占鳌的投降后,攻取青海西宁,再由兰州至肃州(今酒泉),并最终平定了动乱。

为啥总有人抹黑民族英雄左宗棠,说他是“左屠夫”、“刽子手”?

至1865年,当时的动乱形成了这样4个相互策应的“中心”:一是马化龙领导的以金积堡(今宁夏吴忠市西南)为中心,包括宁夏府(治今银川)和陇东在内的一些地区;二是马占鳌领导的以河州(今临夏)为中心的回、撒拉、东乡族等地区;三是先后由马文义、马桂源、马本源领导的以西宁(今属青海)为中心的地区;四是马文禄领导的以肃州(今酒泉)为中心的地区。这4个“中心”是左宗棠平乱的重点地区,至于陕西的白彦虎则因为失去了“地盘”,则成了一个在左宗棠军追击下,四处逃窜的角色。

左宗棠是1866年年底率领各军平定回乱的,但因西捻军进犯陕西 ,加之左宗棠认为捻强于回,遂首先重点镇压捻军,至1868年才与李鸿章一道剿灭了西捻军。1868年底,左宗棠进军陕北的延安、绥德、榆林一带,平定回乱才真正开始。在1869年初,他先后逼降扈彰、董福祥等统领的汉族动乱军。 接着进兵董志塬,大败盘踞和被驱逐于此的回民军,并4月攻占该地。其后,左宗棠认定盘踞金积堡一带的马化龙是回乱的罪魁祸首之一,遂派刘松山进攻马化龙的金积堡。同年,左宗棠由泾州进驻平凉,接陕甘总督印。

为啥总有人抹黑民族英雄左宗棠,说他是“左屠夫”、“刽子手”?

在这中间有一种说法,1869年4月,董志塬一役,回民被清军屠杀和饿死以及“堕岩死者,实不止三万”;1869年9月,清军将郭家桥一带20多处堡寨“一律平毁”,并肆意屠杀,各堡尸体枕藉……但是,这些说法我们都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只是看到左宗棠肃清庆阳、泾州后,在当地推广代田法、区田法,恢复生产,并拨款救济饥民和归降者。

自1869年秋,左宗棠派刘松山进攻宁夏的金积堡,至1871年初马化龙父子投降后被杀,这场战斗耗时一年多时间,期间因为久攻金积堡不下,左宗棠不但受到朝廷的降职处分,他的爱将刘松山也于1870年正月战死,让他痛感“失我右臂”。

取胜后,马化龙父子及其亲属22人被凌迟处死,其家族300多人及其部众1800余人也被杀。同时,左宗棠还将1万多投降的回民军迁移至平凉、固原一带。当时,左宗棠这么做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因为宗教信仰的关系马化龙在回民中的威望太高,用他话说即是马化龙造了些疗病则愈、求嗣则得的奇迹,教下群众对他的支持与爱护达到了“如痴如醉,牢不可破”的地步。而这是清封建统治者所不能允许的。至于迁移则是怕动乱反复,马化龙最早是投降过清朝的,并改名马朝清以示忠于清朝,但1869年刘松山部从陕北绥德进攻花马池(今盐池)、金积堡时,马化龙面对清军的逼近又重新反叛。因此,迁移实际上也是参与动乱的回民军力量的有效分散。有人说,当地被迁移之人大多都被安置在了“苦寒之地”,但这种说法实际上是多少有些“偏差”的,因为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平凉、固原一带也比吴忠差不到哪里去,即使现在也是如此。

为啥总有人抹黑民族英雄左宗棠,说他是“左屠夫”、“刽子手”?

左宗棠提师安定(今定西)后,马占鳌就想着要投降了,为了不至于让自己引火烧身,白彦虎率领残部来到河州,但马占鳌并不想让白彦虎在那里驻扎,声称如果再不走就要动武,没办法,白彦虎只好逃亡西宁了。同时,为了抬高自己投降的身价,马占鳌在洮河西岸构筑防线,清军多次抢渡洮河均被击退,随后采取了“黑战掏心”的战术,利用夜暗主动出击,使清军损兵折将,全线溃退15公里,粮道梗阻,几不可支。这之后,马占鳌投降了,其部众被编入清军,从此调转的矛头对准了回民军。

这是左宗棠平定陕甘回乱,接受回民军的一次投降,对他本人来说是求之不得的,而捞到“身价”的马占鳌家族也因为与清廷的“靠近”,在后来演变成了民国的西北军阀。

马占鳌投降后,当时新疆的局势已经很紧张了,朝廷命令左宗棠出兵新疆,但左宗棠认为出兵新疆的事只有在甘肃的形势完全稳定下来,才是可行的。于是,他开始在1871年9月全力进攻西宁。

为啥总有人抹黑民族英雄左宗棠,说他是“左屠夫”、“刽子手”?

两个月多,双方交战50余次,回民军曾一度使清军损兵折将,不能前进。在此情况下,左宗棠一面增兵,一面加紧诱降活动,最终使留守西宁城的回民军降清,其部于11月19日进占西宁城。这让回民起义军大部瓦解,白彦虎率2000余人北走大通(即大通、门源经扁都口到民乐一线),马桂源则率三四千人退至巴燕戎格(今化隆),至1873年初,马桂源、马本源兄弟被俘,不久于兰州被凌迟处死,西宁动乱被完全平定。

在这些战斗中,双方是各有损耗的,清军并非在战后进行大规模的杀戮与迁移。而参与动乱的回民军中,还有不少汉人。史载,马桂源兄弟二人在回民聚居的西宁东关筑起土城,扩建东关清真大寺高逾城墙。同时倡议修缮孔庙,会同汉民商绅成立维持社会治安机构,并下令各地修整渠道。在其治下的汉民纷纷改信伊斯兰教,“西宁八属汉民,尽随其教,马智元(桂源)兄弟格外庇护,得以安业”。(杨凌霄《巡回七叛纪略(乙未循回纪略)》,《近代史资料》1958年第3期,第35页)

为啥总有人抹黑民族英雄左宗棠,说他是“左屠夫”、“刽子手”?

至此,甘肃回民起义军仅剩最后一个基地肃州。在这场战斗中,左宗棠1873年10月亲自来到肃州督战,使城内粮食断绝,回民军杀马充饥,但仍拼死据守。月底,清军利用在西宁投降的起义军首领喊话诱降,马文禄见形势日益恶化,思想动摇,于11月4日开城投降。其后,马文禄被处死,其部属约有7000人被处决。

对此,左宗棠事后承认,这是他‘自办军务以来,于发、捻投诚时,皆力主‘不妄杀,不搜赃’之禁令,弁丁犯者不赦’,而肃州之役,则“不能尽行其志”。而所谓“不能尽行其志”,可能也出于这两个方面的考虑:一、当时,渭南、金积堡、河州、西宁等地被清军击散退却下来的陕甘回民军余部都退往肃州一带,共同抗清,使肃州成为回民动乱事的最后一个基地;二、当时的肃州回民军已经与哈密回民军形成了联动之势,左宗棠必须为其出兵新疆扫平道路,是在大势面前的不得已而为之。

为啥总有人抹黑民族英雄左宗棠,说他是“左屠夫”、“刽子手”?

打仗义嘛,你不打他,他会打你的,死人也便是很正常的事情。更何况,和平在很大程度上是打出来的,没有战争就不会有和平,二者之间是辩证的关系。而那些流传坊间的对左公不利的言论,一方面因为是因为一些人对历史不了解,人云亦云;另一方面可能还存在出于私心,不能正视历史,有意抹黑的问题。

不过,这些很快就会没有市场的,2018年5月1日起施行的英雄烈士保护法,对应范围为“近代以来,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促进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而毕生奋斗、英勇献身的英雄烈士”,左宗棠显然在“近代之列”,他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是受法律保护的,法律是禁止歪曲、丑化、亵渎、否定众多英雄烈士和他的事迹和精神的,而那些有意思抹黑英雄之人势必会被依法惩处直至追究刑责的。(文/路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