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城縣兩個困難家庭期待社會救助

家中頂樑柱去世 父母照看孫輩吃力

阜城縣兩個困難家庭期待社會救助

在阜城縣碼頭鎮劉辛莊村,有兩個命運相似的家庭:家中長子在30歲左右時不幸去世,留下一對兒女。如今,兩家老人身體多病,照看孫輩越顯吃力,他們期盼社會上的好心人伸出援手,幫助他們將孫子孫女撫養成人。

張國順夫妻今年50多歲,曾有三個孩子,二女兒已出嫁,小兒子尚在讀大學。兩年前,在青海打工的大兒子發生安全事故去世,年僅30 歲。失子的痛苦一直在夫妻二人心裡揮之不去。張國順回憶,兒子出事後,他趕到青海,在沒有一分錢賠償的情況下,將兒子的遺體拉回了老家埋葬。之後,兒媳婦拋下兩個孩子走了,再也沒回來過。“這也不能怨兒媳婦,畢竟還年輕,以後的路還很長。”張國順難過地說道。

家中只有5畝地,一年的收入也就三四千元。張國順的身體不好,患糖尿病多年,平日裡不能幹重活,只能在外打打零工補貼家用。妻子王立敏身體還算硬朗,除了平時接送孫子孫女上下學外,還在村裡的服裝廠接了點零工。“廠子裡照顧我,知道我得照顧孫子孫女,允許我把活兒帶到家裡做。”王立敏說,農忙時,每天4時多就起床,趁著孩子們還在熟睡中加會兒班,晚上等孩子們都睡著了,再幹點兒。

張國順說,兒子出事時,孫子僅有兩歲,就跟在他爸爸的身邊,“估計這件事,在小孫子幼小的心靈裡留下了陰影,現在對爸爸媽媽隻字不提……”說到這,張國順的眼眶紅了,聲音也哽咽了。孫女現在上小學三年級,遇到有爸爸媽媽的題,就說不會做,“我們做爺爺奶奶的,也不知該如何勸孩子們,真怕會對他們以後有影響”。

現在唯一令張國順夫妻感到欣慰的,就是家中的小兒子馬上就要從河北工業大學畢業了。王立敏說,今年開始,兒子不再跟家裡要錢,眼下已經有了工作意向。“小兒子一直很懂事,假期經常去打工,補貼家用。”

張國順還有一個77歲的老父親,身體也不好,需要藥物維持,雖然生活能夠自理,但沒有精力幫他們照看孩子。

同村還有一個相同命運的家庭。

徐慶華和老伴兒劉俊英今年已68歲,身體都不好。徐慶華患糖尿病、腦血栓已有五六年了,劉俊英患有氣管炎、高血壓,最近又查出了膽結石,兩人常年靠藥物維持。

老兩口說,兒子得病前,一直在外面做生意,小日子過得還算寬裕,可這一病,家境每況愈下,“家裡只有6畝地了,每年也就5000來塊錢的收入。”徐慶華說,已經到了這個年紀,出去打工也沒人要。

現在,老兩口感覺就連照看孫子孫女的精力也越顯不足。“也就能做個飯了,身體一年不如一年。等我們都不在了,誰來照顧他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