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代宫廷一天只有两顿饭,皇帝妃嫔不会饿吗?

清朝宫廷一般采用两餐制。按照制度上规定,早膳在早上六点半,晚膳在中午十二点半,而在事实上,早膳一般在早上五点到中午十一点之间,晚膳一般在中午十一点到下午三点之间,随主人的意愿进行。可见弹性是比较大的。

但这不是说在两餐之外就没得吃了。(笑话,谁敢饿着皇上娘娘们?)主要是我们现代人对于“餐”的理解,比较随便,早上喝一杯牛奶,吃两片面包,就叫“早餐”了。而在清代人的概念中,能够称之为“餐”的,必须是比较正式的一顿饭。而够不上“餐”的标准的,则一概称之为“点”。所以,无论是“一餐制”,还是“两餐制”,都是专指“餐”而已。在“餐”之外,可以有各种的“点”进行搭配。

在宫里来说,中午之前有早点,中午前后有午点,傍晚前后有晚点,夜里还有夜宵。如果全都“点”了的话,一天可以达到六七顿。压根是不可能饿着的。

在宫里来说,一餐的菜品是很多的。一餐大致上是由九部分构成,即:锅子(火锅)、热菜、熟食、蒸食、酱菜、主食、粥汤、甜点以及特殊菜品(时令菜)。到了晚清时,又加上了名为“吉祥菜”的部分。除此之外,还有所谓“额食”或“添安膳”等额外的菜品。这些部分便组成了一套所谓的“餐”。其中“吉祥菜”和“额食”并不是吃的,而是摆着看的。

那一餐饭到底有多少种菜品呢?以《膳底档》的记录来看,清代宫廷的饮食排场是逐渐发展的,从乾隆朝初期的一餐十八品上下,到乾隆末年的一餐四十品上下,再到慈禧太后时期的一餐一百品上下,也就是排场的极限了。

现代人对清宫里的“御膳”有一些奇怪的理解。比如有人觉得皇帝吃的饭,肯定是各种山珍海味、鲍鱼海参,但其实通过《膳底档》可以看出,清代宫廷中的食材其实还是比较普通的,都是鸡鸭猪羊等为主。而且菜品的口味一般比较平和,很少有酸、辣等刺激味道,这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食材的味道。另外还有就是,清宫食材十分注意安全,肉一般剔骨,鱼一般无刺,烧烤也都是“片”下来的,故而在整体上,清宫膳食里海鲜较少。顺便一提,这种尽力避开骨、刺的烹饪习惯,也体现在了当今的国宴中。

还有现在一些人总觉得,宫里啊贵族世家啊什么的,为了养生,一般吃得比较清淡。其实不然。一来是,哪怕吃个点心,也是讲排场的,比方说晚清的敬懿皇太妃,她每天夜里十一点前后要进“晚粥”,其晚粥的内容是“小菜十几样,粥两样,面食三样”,不可能像现代人这样,几块糕点就打发了;二来是,在古代,吃素并不是一件被推崇的事。古代,即使到了清代,肉食也远远不如现在普及,很多人一年也吃不了几次肉,甚至连曾国藩这样的名臣,当了京官之后,还会特意给家里寄钱“以为堂上大人甘旨之需”“为堂上吃肉之费”,可见吃肉不容易。所以宫里基本顿顿吃荤,这对他们来说,既被认为是身份的象征,也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自然,也就不认为吃素菜是“健康”的表现,甚至还有可能认为那很“跌份”。一般只有在需要斋戒的情况下才会吃纯素。

至于什么宫里的饭一次吃不能超过三口,怕别人知道喜好什么的,就更是无稽之谈了。首先问,有人能管得着这些宫里的主位们一个猜吃几口吗?以清代皇权之盛,哪个太监有胆量跟皇上说,“吆~皇上,今儿这盘儿肘子您吃了四口啦,以后就再也不给您上这道菜了”,估计早就死了千八百回了……至于说怕别人知道喜好……呃,翻翻《膳底档》就行了啊。如乾隆帝的膳单里极少有海鲜,而光绪帝的膳单里海鲜较多,慈禧太后的膳单里鸭肉尤其多等,乾隆的膳单里甚至还有他特地点名制作的一些菜品,这些都足以体现他们的喜好了。这还用防着?

为什么清代宫廷一天只有两顿饭,皇帝妃嫔不会饿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