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一文武雙全的能人,抵抗英軍五戰五捷,卻被清政府下大獄

近代一文武雙全的能人,抵抗英軍五戰五捷,卻被清政府下大獄

姚瑩

姚瑩,晚清史學家、文學家,從祖姚鼐,是桐城派古文主要創始人。1821年任噶瑪蘭通判。在任期間,他多方規劃,建造城垣衙署,改築仰山書院,大力鼓勵人民開墾,興利除弊,積極促進漢族人民與高山族人民的民族團結友好,對開發噶瑪蘭作了積極貢獻,因而"深得士民心",在臺五年“所至士民好之",政聲震一時。後來,因龍溪別案,受害革職,"臺人大失望,群走道府乞留"。

近代一文武雙全的能人,抵抗英軍五戰五捷,卻被清政府下大獄

姚瑩

1841年9月30日,英國侵略軍侵入臺灣雞籠港口,英國一艘雙桅炮艦向雞籠(基隆)轟擊。我臺灣軍民奮起反擊,被參軍邱鎮功開炮擊傷,觸礁沉沒,斃英軍32人。當侵略軍上岸逃命時,為臺灣"屯丁鄉勇"分頭追擊捕獲,生俘130人,繳獲武器及地圖,擊退英軍的進犯。這是臺灣軍民抵抗英國侵略臺灣取得的第一次勝利。10月19日,英軍三桅兵艦進攻臺灣三沙灣炮臺,我臺灣守軍團結一致,把英軍擊退。1842年3月11日,英軍三艘三桅軍艦駛入臺灣大安港,被大安港守軍予以擊退,英軍49人被守軍俘虜。

近代一文武雙全的能人,抵抗英軍五戰五捷,卻被清政府下大獄

姚瑩

在鴉片戰爭中,他與林則徐、鄧廷楨等皆屬堅決抗英的主戰派。作為臺灣最高軍政長官,從1840年7月到1842年3月,他率領檯灣軍民抗擊英國殖民侵略軍的五次臺灣保衛戰中,從未打過一次敗仗,也未丟失過一寸土地,不愧為愛國保臺的一面光輝旗幟,也是中國近代史在抗擊外敵入侵上鮮有的殊勳。

1840年7月,英國一艘雙桅船入侵臺灣鹿耳門外海面,被姚瑩派兵擊退。這是首戰英軍的勝利,士氣為之大振;第二次是1841年7月,英軍三艘三桅船再次侵犯,又被擊退;第三次是1841年10月,英軍又一次捲土重來,並在炮火掩護下強行登陸基隆,在姚瑩指揮反擊下,全殲登陸英兵。這五戰五勝,戰果豐碩,震撼中外,清道光帝曾多次嘉獎。究其五戰五勝之因,並非所謂天意,更非僥倖,而是姚瑩積極備戰,身先士卒,英勇抗敵出色指揮的結果。

近代一文武雙全的能人,抵抗英軍五戰五捷,卻被清政府下大獄

姚瑩

儘管姚瑩在臺灣率領軍民大敗英軍,但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在內地沿海各地卻屢次戰敗、丟城失地。最後再耆英、伊里布、怡良等投降派影響下,而終於1842年8月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臺灣抗英鬥爭的成功卻使部分投降派大臣、特別是直接參加了鴉片戰爭的投降派大臣如鯁在喉。戰後卻被權貴耆英等誣為"冒功欺罔",竟被逮捕入獄。

而姚瑩含冤下獄,道光帝是知道其中隱情的。當時處決俘虜的命令就是他下的。因此在見到姚瑩下獄以後所寫的"供辭"時說:"臺灣事,朕已知之,毋庸閱也。"但是經過了鴉片戰爭之後,他早已被英國侵略者嚇破了膽,根本不敢違背英國人的意願。最後還是作出了荒唐的決定,將姚瑩下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