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五朝侍奉八姓十二帝的官場奇人是滄州的名人

歷經五朝侍奉八姓十二帝的官場奇人是滄州的名人

滄州植物園馮道銅像

瞭解歷史的人都知道這個人,他的一生非常具有傳奇色彩。他對推動歷史有過什麼貢獻不得而知,但他創造了人類史上的一大奇蹟。生逢亂世,朝代更替頻繁,不管換了誰當皇帝,他總是被任命為官員,從無例外!所以,他被稱為政壇上的不倒翁。正因為他被所有帝王所容納,所以引起人們的非議,有些歷史學家甚至對其人品加以指責。他是滄州人,名字叫馮道。下面對他進行簡單地介紹。

在滄州名人植物園中,有這樣一尊銅像,他叫馮道,是唐末五代時期的人。老家是滄州泊頭市交河鎮,882年出生在一個亦農亦儒的家庭。父親熱衷於道教,對他的教育也非常重視。

唐末天祐年間(901-904年),二十歲左右,年輕的馮道出任幽州劉守光的參軍幕僚。

公元907年,後梁代唐。

911年,已被封為燕王的劉守光稱帝建立桀燕政權(因非正統而未被正史認可)。

馮道因常陳利害而惹怒劉守光,並不被重用。劉守光失敗後,他逃到太原投靠當時效力於晉王李存勖(沙陀人,本姓朱邪氏)、在河東任監軍使的大宦官張承業,被任命為巡官。

因馮道頗通文學,張承業重視他的“文章履行”而將他推薦給了晉王李存勖,任河東節度使掌書記。李存勖與後梁軍夾河對壘之時,近臣郭崇韜要求裁減閒散人員,李存勗怒而欲“令三軍別擇一人為帥,孤請歸太原以避賢路”。令馮道草擬文告發表,馮道執筆久之不寫。李存勖正色催促,馮道說:“道所掌筆硯,敢不供職。今大王屢集大功,方平南寇,崇韜所諫,未至過當,阻拒之則可,不可以向來之言,喧動群議,敵人若知,謂大王君臣之不和矣。幸熟而思之,則天下幸甚也”。不久,郭崇韜向李存勖道歉,經過馮道的調和,此事順利解決,人們開始佩服他的膽量識見。

923年,李存勖稱帝建立後唐,是為莊宗,破格提升馮道為戶部侍郎,充翰林學士。

926年,後唐莊宗死,明宗李嗣源(李克用的養子、李存勖的義兄)即位,想文治國家,向來知道馮道的聲名,又因馮道“勸進”有功,先是任命馮道為端明殿學士,不久遷兵部侍郎。一年後,又遷升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宰相,馮道正式開始發跡。

934年,後唐明宗李嗣源死,愍帝李從厚即位,馮道繼續擔任宰相。

不久潞王李從珂(李嗣源養子,本姓王)在鳳翔造反,愍帝出逃,馮道率百官迎潞王入京。

李從珂登基,即後唐末帝,但馮道仍然擔任宰相一職,雖然一度出任同州(現陝西大荔)節度使,一年後即被召回任司空。

936年,石敬塘與李從珂發生衝突,石敬塘不惜出賣國土和自稱兒輩,換取了契丹的支持,滅掉了後唐,自己當上了皇帝,建立後晉,任命馮道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一職得以恢復,後又加封司徒兼侍中,封魯國公。

942年,石敬瑭死,後晉出帝石重貴當政,馮道繼續擔任宰相,且加太尉,封燕國公。後出任匡國軍(治同州)節度使。

946年,契丹南下中原滅晉後,馮道又自甘貶辱而主動去投靠契丹,憑藉其圓滑的處事態度而被封為太傅,跟從遼太宗耶律德光北歸至常山(今河北元氏)。

947年,契丹在人民反抗下北撤,後晉大將劉知遠建立了後漢政權,是為後漢高祖,馮道又跑到後漢,官至太師; 不久,劉知遠病亡,其子後漢隱帝劉承祐繼位。

951年,後晉大將郭威造反,馮道又率百官迎郭威進入汴京(今河南開封),加入後周政權,被拜為太師兼中書令,再次出任宰相一職。

顯德元年(954年),後周太祖郭威去世,內侄柴榮繼位,是為世宗。因極力反對世宗徵北漢,而不讓他隨軍,令他監修太祖郭威陵墓,但在郭威剛安葬完畢,馮道不久也患病,當年四月去世,享年73 歲。

馮道辭世後,天下“無賢愚,皆仰道偉元老,而喜為之稱譽”“時人皆共稱歎”,後周世宗柴榮諡文懿,追封瀛王。並下令輟朝三日以示哀悼!馮道墓位於現今山西省運城市夏縣捻掌鎮。

馮道生在唐末五代亂世,適逢一個極度動盪混亂的年代,政權更迭頻仍,皇帝走馬觀花似的輪換。唯有馮道一路官運亨通,長興不衰,泰然自若,久居祿位,歷經五朝(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及契丹),侍奉八姓十二帝(桀燕皇帝劉守光,後唐皇帝李存勖、李嗣源、李從厚、李從珂,後晉皇帝石敬瑭、石重貴,遼國皇帝耶律德光,後漢皇帝劉知遠、劉承祐,後周皇帝郭威、柴榮),營盤鐵打,朝朝為公卿,三次拜為相,居相位長達二十餘年,死後更被追封瀛王,五代末年其聲望一度達到頂峰,實為歷朝歷代所罕見。

不管歷史學家對他如何評論,但他絕不是無能之輩,否則光靠見風使舵和阿諛逢迎根本不能立足於亂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