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在島嶼上寫作

他們在島嶼上寫作

圖片來自網絡

童年時期,最熟悉的歌是《愛拼才會贏》、《世界第一等》,最喜歡看的綜藝是《豬哥亮大歌廳》、《梅花三姐妹》,最經常做的是跟著爸媽看《意難忘》、《青龍好漢》,陪著太奶奶和奶奶看《陳三五娘》、《乞丐和狀元》。

第一次接觸臺灣人,是姑丈工作時認識的一位大叔。十幾年過去了,還記得他那儒雅的紳士形象,記著他在提到臺灣人可以過來大陸,而大陸人卻到不了臺灣時憂愁的神情。當時的我不知道他口中那神秘的地方在哪兒,再長大一些才漸漸明白,那個和我們一樣講著閩南語,祭拜著相同神明,彼此相知卻難以相見的地方,是大陸的永遠的牽絆。

再後來,出了兩岸通行政策,老師說臺灣是“離家出走的任性小孩”。

《他們在島嶼上寫作》,一輯關於20世紀從大陸前往臺灣定居的文人墨客的紀錄片,他們對大陸對家鄉都有著深厚情感。

余光中——《逍遙遊》

他們在島嶼上寫作

圖片來自網絡

印象最深的一幕是一群臺灣大學的學生朗讀著餘老的《鄉愁》,旁白講道,餘先生的《鄉愁》寫的好,卻已然成為了歷史的絕響,這個時代的臺灣人再也沒有了“中國情懷”,他們感受不到《鄉愁》,更再也寫不出“鄉愁”。

80多分鐘的片子,讓人愛上這個80多歲的老頭兒。

“你不知道你是誰,你憂慮;你知道你不是誰,你幻滅。”

人的一生跌宕起伏,我們不斷地在尋找,找不到答案時充滿困惑,而當找到答案之後才發現,原來也不過如此。

餘老的詩歌接地氣,讓人讀了倍感親切,在浩浩蕩蕩的文學潮流之中仍能堅持他自己的寫作風格,是其自信之所在。80多歲的余光中,是個活脫脫的老頑童,兩岸施行的“三通”政策解了他的“鄉愁”,於是他攜妻子過上了“逍遙遊”的生活。

周夢蝶——《化城再來人》

他們在島嶼上寫作

圖片來自網絡

看完余光中再看周夢蝶時,會發現他們兩人截然不同。余光中是“入世”的詩人,而在周夢蝶的世界裡,他獨愛詩,有種和詩歌融為一體的超然脫俗之氣。

周夢蝶是一位悲情論調的主兒, 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修行,寫詩,低調,樸素,清貧,孤獨。他的精神世界,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不接受別人的救濟,不吃山珍海味,在街道上擺書攤。自詡是孤獨國的國主,為了寫詩遠離入世的幸福。

喜歡他對三毛的評價,他說三毛是一個需要別人掌聲的女人。吃需要別人的掌聲,愛需要別人的掌聲,穿需要別人的掌聲,寫作需要別人的掌聲,活著更需要別人掌聲。

他寫道:不敢回頭,不敢哭、也不敢笑,生怕自己成為江河。

他對生活的感受是那麼的細膩入微,字裡行間表現出了詩人的敏感的心理,他看到生活太多的苦和悲,經歷太多的無奈,因為無法避免,所以選擇淡然。化城再來人,可成佛卻不成活,他選擇繼續幻化成人度化眾生。

莊周夢蝶,破繭成蝶。

林海音——《兩地》


他們在島嶼上寫作

圖片來自網絡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林先生是一位跨越海峽兩岸的人,臺灣是她的故鄉,長平是她成長的地方。她時隔多年回到北京,故地重遊尋找童年的記憶,和老友相聚的片段著實讓人感動。

在臺灣政治文化動亂時期,她頂著高壓,為了提純臺灣的文壇生態不懈努力;她慧眼識英才,是當今臺灣多位詩人的伯樂,在臺灣文壇享有極高的榮譽。

“北平城南的英子,到了臺北城南,成為文壇不可或缺的林先生。”

被臺灣厚重的文學力量所折服,小小島嶼承載著兩岸人的溫情。

在這個娛樂至死,文化式微的浮躁時代,片段式閱讀深得人心。曾經在面試時遇到一位互聯網行業的經理,他說:現在的社會人誰還看長文,那些沒有“商業價值”的東西早已不再適合這個社會。所以為了吸引觀眾,我們需要那種簡單有力的“爆文”

因為文字的力量再也喚不醒沉睡的人,作家們索性選擇順應歷史的潮流,告訴大家睡覺多麼的有益身心健康。

可嘆,可悲,卻也無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