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中越勘定邊界,多虧這位貴州人寸土必爭才捍衛了國家領土完整

在貴陽的城中心,貴陽幼兒師範學校內一側,有一座精美的家族祠堂,叫做“劉氏支詞”,是貴州名賢劉春霖的家祠。劉氏支祠原為四合院,由大門(背面是戲樓)、左右樓廊和享堂組成。

1986年幼師準備拆除整個祠堂建宿舍,好在劉氏後裔及時阻止,但是左廂樓廊還是被拆除。1987年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後進行過維修,2015年至2016年再次進行了修繕。

清朝中越勘定邊界,多虧這位貴州人寸土必爭才捍衛了國家領土完整

劉春霖(1840-1913):貴安順人,清光緒四年(1878)進士,歷任歷任雲南知府,滇、桂、湘三省布政使及廣南、昭通、東川等地方官。劉春霖是晚清一位政績卓著的官員,他在雲南為官30年,在安邊攘外方面建立項功,得到雲南民眾的擁戴。

清朝中越勘定邊界,多虧這位貴州人寸土必爭才捍衛了國家領土完整

那時越南淪為成法國的殖民地,當時在劃定中越邊界時,被法國人矇混錯劃失了一些領土。而後清朝派劉春霖處理中越邊界劃線事務。劉認真勘察,寸土不讓,鐵骨錚錚,親臨邊境定界立碑,捍衛國家領土完整。

辛亥革命後辭官還鄉,定居貴陽。鄉里故老稱他為“劉翰林”、“劉藩臺”。雲南做官,劉春霖廣受愛戴,他在如今雲南昆明的圓通寺裡留下的一處比較大型的摩崖石刻“秀擁五華”,至今保存完好,還常有人觀瞻。1913年去世,後列入《清代貴州名賢像傳》。

清朝中越勘定邊界,多虧這位貴州人寸土必爭才捍衛了國家領土完整

劉氏支祠是1917年3月完工的,是劉春霖的侄子劉瑞徽秉承劉春霖的遺願所建。劉春霖墓在後巢鄉郭家寨茨藜山(今火車站機務段南側大正雨曦城),墓碑等已不存,但墓前有一對高達六米的坐獅華表,到上世紀80年代還在,華表正面有楹聯。華表現在還在不在,有待實地考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