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龍門陣之鐵桅杆:話說這鐵桅杆是太上老君留下的“鐵簪子”

上次我們說了 ,今天我們來說說關於真武山上鐵桅杆的龍門陣。

南岸有根鐵桅杆,直聳聳的立在真武山上,這根桅杆到底是幹什麼用的,大家眾說紛紜:旗杆?武器?避雷針?天線?定海神針……哈哈大家真的是腦洞大開,越想越歪!不過根鐵桅杆卻是大有來歷。

立這根鐵桅杆的人是誰?那是萬曆年間名將,又稱第一猛將的劉綎。《明史》,對這位曾駐防重慶的名將評價是:一生平緬寇,平羅雄,平朝鮮倭,平播酋,平倮,大小數百戰,威名震海內,被稱為“晚明第一猛將”。

據《巴縣誌》記載,鐵桅杆為明代(1595年)四川總兵劉綎所立,鐵桅杆為生鐵鑄造,高10.5米,直徑17釐米,歷經400多年日曬雨淋,竟然未鏽,實為罕見。

重慶龍門陣之鐵桅杆:話說這鐵桅杆是太上老君留下的“鐵簪子”

鐵桅杆

《通志》:‘在(巴)縣南,塗山絕頂,乾隆二十五年川東道張九鎰改名覽勝’其地有覽勝亭,傍有鐵桅杆一根。清陶澍《蜀輶日記》雲:‘塗山絕頂有鐵桅一,屹然雲表,明劉建所立’現亭已毀,鐵桅杆尚存,上有鑄造者費大元題名,系萬曆二十三年鑄造。引自《重慶簡史和沿革》

話說播州楊應龍之亂,重慶是明軍總指揮部。平叛成功後,劉綎在重慶幹了三件事。第一,在佛圖關寫了兩首紀事詩,第二,在朝天門的馬王廟刻了兩首凱旋詩,第三,在南山弄了一根十多米的鐵桅杆。看來這劉綎也是文武雙全呀,不過第一第二中的詩早已不在,很遺憾不能探其內容,現存的只有第三種這根鐵桿。

在清代時,人們覺得這裡風光優美,文人雅士紛湧而至,大發詩意,但這裡只有根鐵桿子,不甚雅觀,也不方便大家在這裡以詩會友。於是便在鐵桅杆前修了一座覽勝亭(澄鑑亭),攬勝亭這名字故名思意,是登高眺望重慶絕妙之處(這攬勝亭等同於今天的一棵樹),風光可謂是一覽無遺。想想坐在亭子裡,喝喝酒、寫寫詩、畫個畫、打幾圈麻將、看看遠處的重慶城,享受啊。但在大鍊鋼鐵及文革期間,攬勝亭遭到破壞,現在只剩下亭子的地基,地基也被修建成了觀光的露臺了,因鐵桅杆深埋土中,不能拔起,才得以免遭劫難,保存至今。

重慶龍門陣之鐵桅杆:話說這鐵桅杆是太上老君留下的“鐵簪子”

清代鐵桅杆和攬勝亭

那這根鐵桅杆到底是幹什麼用的?先看看這根鐵桿的位置,也是明朝時,當時重慶南山上的最佳觀景點,視野相當之好,周邊沒有大的遮擋物,可清楚看清長江江面和市區景物。於是就有人說是警示臺,報警用的,上面掛警示用的東西,以不同形象和不同顏色來表示不同信息,在城裡的人一看就一目瞭然,知道該幹什麼了。譬如,戰鬥警示,消防警示,導航警示等等。再仔細看杆身有相互錯開的突出體,猶如向上攀爬的落腳點,表示此杆隨時隨地都有人爬上爬下,於是有人說是瞭望臺。

我想,立這麼根鐵桿子,肯定是與軍事有相關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桅杆上刻有銘文:“明萬曆二十三年三月初三。巴縣東里城新興鎮費大元劉氏,男費有進陳氏,男費成。長壽。” 按照字面來解釋,該桅杆系費大元偕妻劉氏同兩子一媳,為求“長壽”而立。根據調查,立桅杆處前後無寺廟,且桅杆為鐵質無鬥單杆,這與民間立雙杆等習俗不符。而杆上鑄文中有“東里城新興鎮”文字,而“城”與“鎮”是古代軍隊設置的編制,費大元應為鎮守真武山新興鎮部隊的最高軍官。據此,該桅杆實為軍事而立。再說這裡是絕佳的觀察點,一旦在峽口江面上發敵情或重大海事,就可以踩著杆上鐵質互生枝壯突出物,在此鐵桅杆頂上掛上傳遞信息的物品了。但是前文寫到是劉綎所立,為什麼劉綎不在鐵桅杆上留點什麼,而是這費大元留下了名字在上面,估計是劉綎下達的命令,費大元辦的事,順帶在上面留下全家名字,祈下福。這可謂手中有權好辦事。這只是我的單方面的猜測。還有一說,鑄造這鐵桅杆,劉綎找了個贊助就是費大元,費大元出來錢當然得留個名了。但對於鐵桅杆的用途以及這費大元是誰,至今還有待研究考證。

重慶龍門陣之鐵桅杆:話說這鐵桅杆是太上老君留下的“鐵簪子”

鐵桅杆

猜測歸猜測,不過在小鬼子轟炸重慶時,這根鐵桅杆就派上了用場,真真的做了回警報臺。大轟炸時,預警系統除警報外,還在人口稠密區域的制高點和交通要道等處懸掛警報燈籠,便於市民觀望。燈籠分為紅色圓形和綠色長圓形兩種,直徑不少於50釐米,球內裝著燈具供夜間使用。 懸掛紅色燈籠1個,為預行警報,表示敵機已從武漢起飛,有空襲意向。懸掛紅色燈籠2個,為空襲警報,表示敵機已經飛抵宜昌。懸掛3個紅球,為緊急警報,表示敵機已經飛臨涪陵上空。懸掛綠色燈籠1個,為解除警報。沒有空襲則不懸掛。這也印證了我的猜測,鐵桅杆是用做警報,這才是鐵桅杆的正確用法。

重慶龍門陣之鐵桅杆:話說這鐵桅杆是太上老君留下的“鐵簪子”

掛消息燈籠

1992年,鐵桅杆經重慶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文物,後來還為鐵桅杆築造了底座。

重慶龍門陣之鐵桅杆:話說這鐵桅杆是太上老君留下的“鐵簪子”

既然是擺龍門陣,還是來講講關於這根鐵桅杆的的傳說。傳說三。

傳說一。據說三國時代,劉備曾三顧茅舍,拜諸葛亮為軍師,巧奪四川。立蜀稱帝,建都成都。形成三國鼎立之勢。為加強渝州防務,曾相邀桃園兄弟關羽、張飛兄弟同行,登上塗山絕頂,查看軍事防守要務,見山勢險惡,易守難攻,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是把守渝州南大門的軍機要地,需派兵鎮守。且塗山絕頂四周,卻缺一根栓馬的柱子,心中無奈,仰天長嘆:“滾滾東去長江水,淘盡多少英雄豪傑,難卻了栓馬好漢!” 忽然,上天雷鳴電閃,傾盆大雨撲面而來,在暴風雨中,只見黑、白、青三條巨龍飛來,落在塗山絕頂,就地打滾,變成了三根鐵桿,以供劉、關、張三兄弟在商討軍情時拴馬,張飛性急,迅速地將馬拴在黑龍杆上,關羽不慌不忙將赤兔馬系在白龍杆上,只有劉備慢條斯禮將馬緩緩地套在青龍杆,屯兵佈陣完畢,然後離去…… 一日長江漲洪水,江水淹到了塗山寺山下“回龍橋”,黑龍難耐寂寞,順水東遊,到了雲陽,藏身於張飛廟中。白龍見黑龍離去,也隨即順江而下,游到了奉節白帝城,長臥於白帝城下。只有青龍老實本份,望著離去的夥伴,面對渝州,孤伶地佇立在塗山絕頂,呼喚離去的兄弟,盼兄弟早日歸來團聚。

重慶龍門陣之鐵桅杆:話說這鐵桅杆是太上老君留下的“鐵簪子”

傳說二。因為這有關於真武山傳說多多少少都與大禹有關,畢竟真武山是重慶大禹文化的發源地。 相傳,在大禹治水時期,大禹為了疏導洪水,便在鐵山坪、放牛坪,中間挖出了一條溝,讓洪水從這裡流出,這就是銅鑼峽。

弄好後,大禹就馬不停蹄的到外地治水去了。有一次下大雨下了好幾天 ,太上老君正在老君洞打坐,發現洪水居然一直淹到了老君洞。他就奇了個怪,這大禹不是疏通了河道,下幾天雨不至於又發洪水了,只好出洞,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來到洞頂,放眼望去只見一條青的龍(我是一條小青龍,小青龍,我有許多小秘密……啊,跑題了)身子盤成一團,盤在唐家坨里,尾巴堵在銅鑼峽中間,腦殼就搭在真武山上睡覺。原來是這龍把銅鑼峽堵住了,以至於水流不走了。太上老君先想先用柺杖把龍打醒,讓它換個地方睡覺去,免得堵住峽口,洪水流不走,禍害百姓。誰知這龍就是不醒,太上老君再用手抓起龍頭左右甩動青龍(這裡自動補腦,一些影視劇裡的搞笑橋段),結果還是不醒,估計這龍是喝麻了。這太上老君歲數大了,脾氣也大,你不依教所,那我就要給你這喝麻了的龍一個終生的教訓,既然你不走,你就讓你永遠的留在這裡。於是從頭上毛髻裡,抽出鐵簪子打向龍頭,結果呢,這條青龍石化了,龍身就化成了南山,這龍頭在的地方就是真武山 太上老君打在龍頭上的這根簪子,就變成了後來的鐵桅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老年人,你是惹不起的。哈哈,玩笑玩笑。

重慶龍門陣之鐵桅杆:話說這鐵桅杆是太上老君留下的“鐵簪子”

銅鑼峽

傳說三。真武山的鐵桅杆是為了鎮重慶城的火而立。重慶城五行屬火,常有火患,北方真武大帝屬水,水能克火,故立鐵桅杆以鎮之。好像是這樣,記不太真切了,請知道的人補而正之。還有誰知其他傳說的也請補之。

這龍門陣嘛,就是大家在一起擺起好耍的,其中的故事又不是歷史,只當茶餘飯後休閒之用,當不得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