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信保健品致身亡 这才是毒害老人的最大“杀手”!

导读:交了诚意金,白拿东西,还能退钱,听了这样的宣传不知道你有没有动心?是的没错,这就是各类保健品传销的常见套路之一。

轻信保健品致身亡 这才是毒害老人的最大“杀手”!

保健品传销在全国各地可以称得上“病毒式蔓延”,很多老人被所谓的免费健康讲座洗脑后掏空自己的钱去买“灵丹妙药”。殊不知,正是这种洗脑式的传销套路,正在毒害我们的家人。

轻信保健品酿惨剧的案件频发

1.女子轻信保健品能治病 临死前仍被推销员劝说“别就医”

2.老人几乎花光拆迁款买保健品 已装了两冰柜

在闫女士父母家,有两个冰柜是专门用来放保健品的,其中一个里面装得满满当当,少说也有十几个品种。近九旬的闫风歧和老伴从十多年前开始买保健品,家里找出来的单据就有厚厚一沓。现有单据显示,老人分别从三、四家公司买过保健品,多则七八万元,少则三四千。闫女士说,这些卖保健品的人刚开始会带老两口到青岛周边旅游吃饭,后来还会时不时带着水果礼品登门拜访。

十多年来,闫风歧夫妇的工资积蓄几乎都投到了保健品上。对此,老人家人是既气愤又无奈。老房子拆迁后,闫风歧和老伴一直租房居住,现在老两口身体都不好,生活也陷入困境。

3.节俭老人拾荒攒下30万 全部用购于买保健品

4.青岛老人花光毕生积蓄买保健品 后跳海自杀

青岛的陈女士没想到,60岁的父亲竟是以这样孤独、悲伤的方式告别人世——3月11日23时许,陈女士接到警方通知,老人的遗体在青岛东海中路一处海滩被找到,法医鉴定死亡原因是“自溺”。老人的裤兜里有一封遗书,称被保健品营销公司“骗了”,承诺的到国外旅游也没有兑现。

陈老先生在遗书中称,自己和老伴几十年来勤俭节约,积攒的近十万元钱基本泡汤了。在老人家中,陈女士发现父亲曾写过另外两份与遗书有相似内容的材料。材料写道:2013年以来,向尚公司以买保健品送东西、送旅游等名义,骗自己买了近6万元的保健品,但“不起作用”。去年4月,公司又承诺带他和老伴去云台山、西安、巴厘岛等地旅游,今年1月又骗自己把3万多元交给了他们,但承诺的旅游至今没有兑现。

痴迷保健品、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的老人不是个例。

某老人4年花了60万买保健品,堆满了家里,几乎跟子女反目;

受保健品公司挑拨离间,某大爷声称儿子不给钱买就跳楼;

山东的一对夫妇退休后的10年间一直坚持买保健品,已经花费了30万元。令人遗憾的是,这对老夫妻瘦骨嶙峋、身体孱弱。

……

轻信保健品致身亡 这才是毒害老人的最大“杀手”!

《慈善公益报》的调查,我国每年营养保健品的销售额超过2000亿元,其中老年人消费占了五成以上。而中国消费者协会的一项调查也表明,70%以上的保健食品存在虚假宣传、夸大功效的现象。

一直以为,所谓保健品,也就卖点害不死人的淀粉和糖,虽然没用,但也不会有多大危害。看多了才知道,是善良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

而老年人频频被骗背后,是保健品行业的乱象。据统计,2011年至2015年间,食药监总局共受理近8万件保健品投诉举报,仅2015年一年,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移送的违法案件就超过3万件。

那么,问题来了。

保健品有用吗?

某大品牌保健品代理商说道:“不吹不黑,目前,市面上绝大部分保健品都有两个特性:一是没毒,二是没用。”

也许很多老人会问,我吃完之后感觉好了很多啊,这和心理暗示有关。

《民主与法制》报道:一些老人在服用保健品后会觉得精神好、有疗效,实际上与老人的自我心理暗示有关。当他们连续服用一段时间后,会发现这些保健品根本没有效果,而这又会成为推销员劝导老人多服用几个疗程的借口。

其实是中了推销员的“攻心计”。

轻信保健品致身亡 这才是毒害老人的最大“杀手”!

营销方式其实就是坑蒙拐骗

尽管价格常年处于虚高的水平,但是保健品的销售额却也在不断增加。而中国的人均保健品消费额仍然远低于日美等发达国家,这说明在保健品市场上,中国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轻信保健品致身亡 这才是毒害老人的最大“杀手”!

但与其他国家开始拓展更多种的营销方式不同,中国的保健品营销模式仍然以直销为主,近几年来快速发展的电子商务对保健品行业的影响至今没有显现。

轻信保健品致身亡 这才是毒害老人的最大“杀手”!

药品与保健品

比如说同样是“维生素A”,如果用于“药品”时,则能以“消除疲劳、保护心脏、减轻皱纹或雀斑”等来表示其功效;但当其用作“保健食品”的某种成分时,则只能是“食品”,所以绝对不能宣称“对××有效”或是“可预防××”。

为何老人易上保健品的当

保健品疯狂推销背后,受骗的为什么总是老人?这么多老人上当,保健品套路多是一个因素,但不是全部,和老人自身也有关系:

1.健康焦虑

老年人多数存在对健康的焦虑心态,容易被暗示,主观上愿意相信一些保健品的所谓功效。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心理暗示的催眠场,让老人特别相信某一产品的功效,以及所有相关的说辞。

焦虑,是骗子的最爱,上当受骗,从来都是如此。年轻人焦虑赚钱,容易被传销骗,老人不焦虑钱,焦虑健康,就容易被保健品骗。说白了,还是收的焦虑税,哪怕已过天命之年。

2.消费陋习

中国人的消费心理,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东西越贵,效果越好,便宜的反而没疗效。这背后还有一种攀比心理,别以为只是年轻人爱攀比,老人也爱,别人都买了,我也买得起,总觉得花了几千块钱买的保健品,说出去有面子。

3.缺乏陪伴

为何老人易陷保健品骗局?有老人坦言:寂寞又有钱,买保健品是希望有人陪陪自己。其实很多时候,老人并不是都想买那么多保健品,只是销售特别热情,觉得不买都不好意思。

老人去买保健品,大多是心里空虚,希望借此来弥补。所以,独居的老人向来是推销员的重点对象。

如果老人都有陪伴,有聊天的伙伴,有倾诉的对象,也不至于那么容易让推销员乘虚而入。当儿女责备父母愚昧、被骗的时候,是否反思,我们曾好好地陪伴他们。

现在的骗子也是打着各种旗号设下骗局让老人防不胜防,所以在面对各种推销时,一定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切勿胡乱听信别人的“糖衣炮弹”,误入骗局。

轻信保健品致身亡 这才是毒害老人的最大“杀手”!

九大保健骗局

1.“专家”义诊免费讲座

不法商贩在住宅小区、早市或公园推销药品、保健品或医疗器械,通过免费体检途径,无中生有或有意夸大老年人身体的健康隐患,从而达到推销药品的目的。

2.大肆宣传产品疗效

3.产品“包治百病”

宣传产品神乎其神,对大部分的内科疾病都有效,甚至“包治百病”。

4.“慢性病也能治愈”

说乙肝、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等世界医学难题居然能通过服用保健品治愈,违背医学,满足患者急于想治愈、不想长期服药的心理。

5.“进口、专利、高科技”

打着“进口、专利、高科技、绿色环保”的旗号,吸引老年消费者。有意夸大宣传,将普通的商品宣传成高科技或绿色环保商品。

6.“免费旅游”、“赠送体检”

以免费专车、旅游、赠送体检等“策略”推销保健品,诱导老年人消费。

7.“陪聊”搞感情促销

有些独居的老人,很希望与人交流,骗子们就抓住这一点搞感情促销。先是对老人家热情招呼,然后天天上门陪老人说话,还帮忙做家务,取得老人的信任后就开始推销价格不菲的产品。

8.步步设套,最后“走人”

第一天办免费讲座,并赠送洗衣粉等物;第二天推销某低价物品,称回家试用,可退货退钱;第三天如期退货退钱,并推销另一高价物品,一般几百元,仍承诺退款;第四天“走人”。

9.“买保健品能发财”

称“健康投资”回报丰厚,只要购买一家企业生产的保健品,不仅可以获得包括境外旅游在内的种种丰厚赠品,更诱人的是可以获得大量该集团公司的原始股。老年人买保健品上当各种原因,既有老年人健康意识强、对保健品“情有独钟”,也缘于骗子的推销手段越来越隐蔽、越来越具有欺骗性。

轻信保健品致身亡 这才是毒害老人的最大“杀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