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今天是是端午佳节。在春秋之前端午节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后因爱国诗人屈原在此日殉国明志,此日因而演变成人民祭奠屈原以及缅怀华夏民族高洁情怀的节日,沿袭至今。屈原之名流芳百世,爱国精神也传播至华夏各地。

端午佳节,本应是喜庆欢乐的一天,青灯却甚为不快。大家也应该能感受的到,眼看快要到了某些时间节点,胜利在望,却有众多原本隐藏甚深,本来尚加掩饰的“黑衣人”和“反水仔”跳出来了,撕下伪装,无所不用其极的在各个地方散布虚假消息,以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

青灯曾经建议,对于这两种人,可以直接无视,但是此一时彼一时。当时我方的主要任务是引导众人走向“康庄大道”,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与这等小人纠缠,但是现在,众人早已步入取经拜佛之路,在“九九八十一难”即将告罄之际,众人于“凌云渡”即将“脱胎换骨”的关键时刻,每个人都应坚强起精神,昂扬起斗志,誓与“魑魅魍魉”斗争到底。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大部分中国人只知今日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但不知在江浙一带,流传甚广的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伍子胥原为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江浙百姓感念其忠,因此将端午节定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当日伍子胥提出的建议非常正确,换成今天的话说,那就是“穷寇必追、消灭敌人的一切有生力量,让敌人不能再有反击的可能。”可喜吴王夫差目光短浅,贪恋西施美色和越王勾践的假意称降,中了越国的“美人计”和“缓兵计”,甚为可惜。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盛唐时期,唐王朝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所以在当时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出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历史悠悠千年,明月秦关,历史变换,但征战依然未断,几家征人未曾还。千百年来我们中国百姓的共同意愿,就是冀望有“龙城飞将”的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幸福的美好生活。

百姓幸福安定的生活来自何方,它需要整个民族保持传承“文死谏、武死战”的传统精神,即文臣不怕被杀而进行廷谏,武臣不惧性命安危而奋勇杀敌。当日屈原投身汨罗江,伍子胥自刎于长江,都是这种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气节的表现。这种气节的源泉就来自于对本民族的强烈自信,来自于对国家、君上的无比忠诚。

时值端午佳节的今天,爱国主义的宣讲仍不过时,我们每个中国人仍然要像盛唐时期的祖先一样,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为其根本,更应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铮铮誓言为遵守准则,如此则征战定,如此则太平至。切记,共勉!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