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有什麼功效?

袁文翔

黃芪,又名綿芪,屬於多年生的草本植物類型之一,一般原產於內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當然也有各處的人工種植,這些種植地點遍佈中國各地。從人們發現黃芪開始,迄今已經有了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在這漫長的時間中,人們對其藥用價值也慢慢有了瞭解。

黃芪有哪些藥用價值?

1、改善脾虛功能

如果你常常感覺精神疲倦、出現氣短,不妨適當喝點黃芪水或黃芪湯,可以幫助改善氣虛症狀。

脾比較虛弱的人群會經常有乏力情況出現,此時可用黃芪、黨參和白朮一起來煲湯,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症狀。

2、降血壓去浮腫

中老年的高血壓患者也不妨適當喝黃芪水,因為這一年齡段的高血壓病人常會出現下半身浮腫的情況,用黃芪泡水喝可以起到一定的消水腫作用。

3、增強心肌收縮力

黃芪還有讓人體心肌收縮力提高的作用,這樣一定程度上能預防患者出現心肌衰竭。

黃芪的食用禁忌不能忘

哪怕是正常人也需要謹記一下幾點,畢竟用藥三分毒,但是在某些程度下就會更加嚴重。

1、春季慎食黃芪

首先按照一年四季的季節來講,在春天最好不要吃黃芪。不僅僅是因為春天萬物生長,是青春勃發的生氣,而人體需要將這些生氣宣發,這樣的話吃黃芪的話就會不太適合。

2、特殊時期不能吃黃芪

其次,一般情況下,在感冒以及例假來臨的這一段期間內,建議最好不要吃黃芪。

3、溼熱人群慎食

黃芪適合的人群多為氣虛脾溼的人,對於氣虛者可謂為是大補。脾溼則因神倦乏力,氣短低微,常時油膩,飲食不當等所引發,這個時候就急需黃芪來進行補給,給予自己進一步的活力。

4、不可過量食用

然而黃芪有一個致命的問題,存在那便是絕對不宜過量服用,一旦過量容易出現上火等症狀,就比如說頭暈、面紅甚至是心煩、失眠、咽痛更或者是血壓升高等完全負面效果。

以上內容便是為大家介紹了黃芪的作用及一些食用禁忌,在這裡希望大家還需要注意一點,如果要將黃芪泡水喝的話,務必一定要使用剛剛燒開的開水進行泡,而也只有這樣才能夠將黃芪藥味泡出,以達到增強免疫力與強身健體效果,而反之則無效。


39健康網

黃芪又名北芪、綿芪,為豆科植物黃芪(膜莢黃芪、東北黃芪)或內蒙黃芪的根。其味甘,性微溫。入肺、脾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大劑量可用至30~120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實證及陰虛陽盛者忌服。

藥理作用:

1、促進機體代謝,促進血清和肝臟蛋白質的更新;

2、增強和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抑制流感病毒,抗菌;

3、抗心律失常,保護心血管系統;

4、抗疲勞、抗衰老、抗缺氧、抗輻射;

5、利尿,降血脂,保肝等;

臨床應用:

1、治氣虛自汗:黃芪30g,白朮10g,防風10g,水煎服。(《丹溪心法》玉屏風散)

2、防治感冒、上呼吸道感染:黃芪 15g、大棗10g,煎湯或加工製成沖劑2小包,成人每次1包,日服2次。觀察160例,可有效防止感冒發生,明顯降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的發病率。〔湖南中醫學院學報 1987;(4):13〕



逸仙藥師

黃芪的主要功效就是補氣,在臨床上只要需要補氣時都可以用黃芪。還有就是有一定的降糖作用,也可以託毒生肌、降尿蛋白、提高免疫力、提升中氣。黃芪的作用很廣泛,只要配伍得當,黃芪是很好用的一味中藥。


黃芪可以在複方中使用,如補氣的方劑、補血的方劑、補脾胃的方劑、降糖的方劑、降蛋白的方劑,都可以加入黃芪。黃芪也可以單獨用於保健,泡水喝、煲湯都可以。黃芪的用量一般為10-60克,生用止汗、利水、託毒生肌,蜜炙後補氣功效最強。


中醫啟明星

由於長期大量採挖,野生黃芪已很難見到了,黃芪也順利成為國家三級保護植物。

在我國黃芪的藥用已經有2000多年曆史了,民間流傳著“常喝黃芪湯,防病保健康”的順口溜。

黃芪味甘性微溫,歸肺、脾、肝、腎經,含有皂甙、蔗糖、多糖、多種氨基酸、葉酸及硒、鋅、銅等多種微量元素,具有很好的防病保健作用。

黃芪是補氣良藥,以補虛為主,常用於體衰日久、言語低弱、脈細無禮者。凡是氣虛、氣血不足,中氣下陷的情況,都可以用黃芪來補氣。

但是要注意人與人之間的體質不同,有人可以長期服用黃芪並對身體有益,有人卻不能服用。

黃芪有哪些功效呢?

1、黃芪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黃芪對免疫功能低下不僅有增強作用,還有雙向調節作用。

2、黃芪能消除實驗性腎炎蛋白尿,增強心肌收縮力,調節血糖含量。

3、黃芪不僅能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夠延緩細胞衰老的進程。

4、黃芪是用於提高肺與呼吸系統免疫能力的藥材。

5、黃芪可用於因免疫力低下導致的虛汗病症。

6、黃芪可增進脾臟功能和改善代謝能力低下。

7、黃芪具有增強病毒誘生干擾素的能力。

8、具有增強機體耐缺氧及應激能力。

9、黃芪能補一身之氣。

10、常服黃芪可以避免經常性的感冒。但不是在感冒時用。有些人天氣稍微有些變化就感冒了,服用黃芪可避免感冒病毒入侵。

溫馨提示

腎病屬陰虛,溼熱、熱毒熾盛者用黃芪一般會出現毒副作用,應禁用。

黃芪不可大量服用,在發熱和陰氣不足的狀態下也不可以服用, 疼痛溼氣條件下也不可以使用。

經期不適合服用黃芪。


嶽冠池

黃芪又名黃耆、綿黃耆、箭芪王孫、百本。是一種很常見的補氣中藥,有人甚至將黃芪稱為中草藥中的十大養生上品!

一、種屬

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根。

二、性味歸經

味甘,性微溫;入脾、肺經。

三、功效與主治

補氣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生津養血,行滯通痺,託毒排膿,斂瘡生肌。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內熱消渴,血虛萎黃,半身不遂,痺痛麻木,癰疽難潰,久潰不斂。

四、用法用量

煎服,9~30g。蜜炙可增強其補中益氣作用。

五、藥理作用

現在藥理學研究表明,黃芪具有以下藥理作用:

1.黃芪在人及動物身上均能利尿,效力與劑量有關;對腎病綜合徵,能增快尿蛋白的消退。

2.黃芪對非特異性免疫功能、體液免疫、細胞免疫和紅細胞免疫一般都有增強功能,還可促進造血功能,改善紅細胞等變形能力,防治心腦梗死,抗病毒,抗腫瘤。

3.黃芪能增強抗自由基損傷和抗脂質過氧化的作用。

4.黃芪對動物能降低血壓,擴張血管。降壓有效成分可能為γ-氨基丁酸。

六、常用搭配

之前在《女醫明妃傳》中,於夫人小產,允賢開具的藥方中,就有黃芪!現實生活中,也有一些人習慣地泡上一杯黃芪水,排毒又補氣。若是給黃芪搭配上一兩味其他的中藥,又會出現什麼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1.黃芪與金銀花


2.黃芪與山藥

3.黃芪與丹參

黃芪補益肺脾元氣。丹參活血化瘀,養血。二藥合用,益氣與活血並用,氣旺血行,血行氣也旺,共奏益氣活血之功。中風後遺症、胸痺心悸、肢體麻木等屬氣虛血瘀者用為要藥。肝硬化腹水、肝脾腫大、腎炎腎病水腫,癥瘕積聚屬氣虛血瘀者均宜選用。再生障礙性貧血、消渴屬氣虛血瘀者也用為要藥。

4.黃芪與當歸

黃芪補益脾肺元氣,鼓舞氣化。當歸養血,和血活血。氣旺血生。二藥合用,補氣以生血,氣血雙調。氣血調和,使陰火可斂可降。

5.黃芪與益母草

黃芪益氣行水,託毒運毒。益母草活血祛瘀,利水消腫,解毒。二藥合用補通兼施,補不壅滯,通不傷正。臨床用於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徵屬氣虛水血瘀滯者,隨證配伍二藥,有較好消水腫、消蛋白尿、降血壓、改善腎功能等作用。肝硬化腹水屬氣虛血瘀水聚者,用之有較好療效。

6.黃芪與葛根

黃芪補肺脾,升清陽。藥理研究表明,黃芪有擴張血管、降低血壓的作用,其作用機制是對抗腎上腺素,且有利尿作用。葛根升清陽,鼓舞胃氣上行,生津。藥理研究證明,葛根能增加腦及冠狀動脈血流量,對垂體後葉素引起的心肌缺血反應有抑制作用。二藥合物,一補氣昇陽,一升清活血,相輔相成,共奏益氣升清,通血脈止眩暈之功。

7.黃芪與桑葉

黃芪甘溫益氣,固表止汗,補氣攝血。桑葉甘寒清宣,疏解肺衛風邪,清熱而宣燥氣。《丹溪心法》稱之“焙乾為末,空心半飲調服,止盜汗”。《本草從新》謂之“止血……止盜汗”。二藥甘寒甘溫並用,補固清宣並施,補不壅滯,清宣不耗散,相輔相成,共奏固表清宣止汗,益氣輕清止血之功。用於各種虛證的自汗、盜汗,氣血陰、陽虛所致汗證均可選用。

8.黃芪與防己

9.黃芪、麻黃與細辛

麻黃

細辛

細辛散風寒,激發腎氣,以化水飲。黃芪補益脾肺,益氣行水。麻黃宣通肺氣。三藥合用,一宣肺開上源,一下通腎氣,一補脾運中,分上中下三焦,肺脾腎,扶正祛邪並施,相輔相成,共奏補脾宣肺激發腎氣化水之功。臨床用於慢性腎炎急性復發屬肺脾氣虛,外邪犯表內侵少陰腎經者,較為適宜。細辛能激發腎氣,對陽虛不能溫化水溼,在方中加入細辛激發腎氣,能使虛弱陽氣獲得生機。

10.黃芪與肉桂、車前子

車前子

肉桂

三藥補氣、溫陽、利水,合用則升清與降洩並施,溫陽與滲利並行,補氣與利水並顧,相輔相成,更增淡滲利水之功。臨床實踐證明,溫陽益氣與滲利合用的利尿作用,較單用益氣,或純用溫陽,或僅用滲利均較好。臨床三藥合用的消腫利尿效果較好。用治腎炎水腫屬脾腎陽虛者,療效滿意。浮腫小便不利者用肉桂,小便多者用附子。

11.黃芪與合歡皮

合歡皮

黃芪益氣託毒解毒。合歡皮解鬱結,活血消癰腫。合用相得益彰,增益氣扶正活血、解毒消癰、祛腐生新之功。臨床對肺癰、肝癰等內癰,久病氣虛,邪毒不盛,癰瘍久不收口者較宜。

12.黃芪與白朮

白朮

溫馨提示:因個人體質不同,用藥因人而異,用藥前請先諮詢相關醫生或藥師。


平凡的藥師

你好!黃芪的功效和作用是,黃芪甘.微溫.歸脾肺經.


命中fire

黃芪絕對是中藥當中的名星,如果以“用藥如用兵”來比喻,其地位絕對是上將以上的角色;如果講“君臣佐使”,黃芪通常處於“君”的地位,可見在中醫的眼裡其地位之尊!



再看一個方劑:保元湯。黃芪、人參、甘草、肉桂。此方號稱治“治男婦氣虛之總方”。黃芪保在外一切之氣,甘草保在中一切之氣,人參保上中下內外一切之氣,氣治則元氣足,故謂“保元”,可見黃芪之功!


現在看出來了,黃芪之功效實質上就是補氣。這就是一把倚天劍,善使者所向無前,於是歷代醫家將其功效使用到了極致,我們來看看一些人所共知的使用方法。

第一,益衛固表。大名鼎鼎的玉屏風散所治範圍是:風邪留連衛分不去,自汗不止,易感冒。黃芪能補三焦而充實衛分,故有汗能止,無汗能發,腠理密而風邪自去,功莫大焉!

第二,託毒排膿,斂瘡生肌。人患癰疽瘡瘍(通俗講就是惡瘡疔腫),到了中期,正氣虛弱不能抗病,瘡形平塌,根盤散漫(危症),用黃芪大補氣血,使正氣旺盛,再輔以相應解毒排膿藥,病情必能轉危為安。

第三,半身不遂,痺痛麻木。這兩者都與氣虛血滯有關,導致肌膚和筋脈失養。故用黃芪補氣以行血,治病求其本。

第四,肺氣虛弱,咳嗽、喘氣、氣短。黃芪補益肺氣,肺氣旺,咳喘自息(補肺湯)。

第五,久瀉脫肛,胃下垂,便血崩漏。這個屬中氣下陷,黃芪補氣而生陽,中氣得補,諸症自愈(李東垣補中益氣湯)。

黃芪味甘,微溫,歸脾、肺經。有生用和炙用之分,益氣補中宜炙用,其他方面多生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