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初立时所立下的三大政策,竟为之后的灭国埋下了伏笔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氏崛起,正式掌握了曹魏大权,经司马父子三人的艰苦创业,晋武帝司马炎于公元266年接受魏帝曹奂的禅让,建立晋朝。之后晋灭吴之战,消灭了三国最后仅存的吴国,天下经过了汉末一百余年的乱世后,终于重归于晋。

晋朝初立时所立下的三大政策,竟为之后的灭国埋下了伏笔

西晋

司马炎完成统一大业不久,鉴于魏末没有分封王族,导致宗室的力量过小,轻易的就被司马家取代了,于是大封诸王。司马炎天真的认为:只要让各位皇亲国戚吃好喝好,尽情享乐,等到国家有难时,这些深受国恩,又是同姓宗室的王爷就能为国出力,共保司马家的天下。但他却忽略了人的野心,人毕竟是感情的动物,此一时与下一时的感情都可能不尽相同,司马家如果不是处于大权在握,又无人可制的情况下,或许也不会有不臣之心了。权力这个词,是足以摧毁一切的伦理道德的。

晋朝初立时所立下的三大政策,竟为之后的灭国埋下了伏笔

司马炎

分封诸王后,司马炎又不断加强王国的权力,大力削减州县的军队和财政,将军队并入王国,诸王在自己的国内有生杀大权,有官员,自得赋税,供养兵士,晋朝已开始重蹈周朝分封的覆辙了,而这次的战国乱世来的更快,更猛,所造成的后果更严重。

起初,因为国家初定,司马炎建立了中央军守卫都城,为了确保在出征和守卫时的有足够的兵源,国家大量扩编,保证了战时有将近十万的中央军可供调遣。有军队就必须有供养,面对如此巨大的开支,国家财政已不堪重负,而自曹魏以来的屯田制,虽在乱世可行,但到了国无兵事的治世就显得格格不入了。司马炎灭吴之后,因受到了战争的破坏和豪门的侵占,农业荒废,国库空虚,于是下诏罢屯田官,废除民屯,罢州兵以归农和颁布占田制。这一来,州县的兵力更加不足,除去所需的抓捕盗贼和预备兵力外,州县已无力制衡王国的势力了,而占田制则令到更多的农民投入到大地主的名下,以求躲过税收。到最后,国库税收愈加短缺,世族的腰包则更加鼓胀了,朝廷无力供养军队,中央军不得已裁减大半,守备力量从而大减。

晋朝初立时所立下的三大政策,竟为之后的灭国埋下了伏笔

八王之乱

司马炎错棋连连,自三国来,国家积贫已久,当权者对内穷尽奢靡,对外大肆掠夺,中原自东汉光武帝以来,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向黄河流域内迁,与中原地区的汉人共同生活,但因为双方习俗,生活环境不同,大小摩擦不断,自晋朝建立以来,也有过几次小规模的乱事。为了平息北方胡乱,司马炎采取郭钦的上书,将少数民族外迁回东北、西北和河套地区,但少数民族已在内地生了根,人数众多,分布散乱,不可能在迁回北方了。由于晋朝采取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不能善待少数民族,众民族积累已久的怨恨终于爆发,犹如洪水猛兽一般,一口直接吞掉了晋朝的半壁江山。


晋朝初立时所立下的三大政策,竟为之后的灭国埋下了伏笔

五胡乱华

司马炎万万想不到,自己靠父荫所得到的江山竟会灭亡得这么快,分封制导致八王之乱,占田制弄到国库空虚,强迁外族导致了五胡乱华,本来为国为民的三大政策竟成了晋朝灭亡的三把滔天巨火。永嘉之祸后,晋室南渡,从此偏安江南,而中原大地至此陷入了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史称“五胡十六国”。

晋朝初立时所立下的三大政策,竟为之后的灭国埋下了伏笔

东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