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朝初立時所立下的三大政策,竟為之後的滅國埋下了伏筆

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氏崛起,正式掌握了曹魏大權,經司馬父子三人的艱苦創業,晉武帝司馬炎於公元266年接受魏帝曹奐的禪讓,建立晉朝。之後晉滅吳之戰,消滅了三國最後僅存的吳國,天下經過了漢末一百餘年的亂世後,終於重歸於晉。

晉朝初立時所立下的三大政策,竟為之後的滅國埋下了伏筆

西晉

司馬炎完成統一大業不久,鑑於魏末沒有分封王族,導致宗室的力量過小,輕易的就被司馬家取代了,於是大封諸王。司馬炎天真的認為:只要讓各位皇親國戚吃好喝好,盡情享樂,等到國家有難時,這些深受國恩,又是同姓宗室的王爺就能為國出力,共保司馬家的天下。但他卻忽略了人的野心,人畢竟是感情的動物,此一時與下一時的感情都可能不盡相同,司馬家如果不是處於大權在握,又無人可制的情況下,或許也不會有不臣之心了。權力這個詞,是足以摧毀一切的倫理道德的。

晉朝初立時所立下的三大政策,竟為之後的滅國埋下了伏筆

司馬炎

分封諸王后,司馬炎又不斷加強王國的權力,大力削減州縣的軍隊和財政,將軍隊併入王國,諸王在自己的國內有生殺大權,有官員,自得賦稅,供養兵士,晉朝已開始重蹈周朝分封的覆轍了,而這次的戰國亂世來的更快,更猛,所造成的後果更嚴重。

起初,因為國家初定,司馬炎建立了中央軍守衛都城,為了確保在出徵和守衛時的有足夠的兵源,國家大量擴編,保證了戰時有將近十萬的中央軍可供調遣。有軍隊就必須有供養,面對如此巨大的開支,國家財政已不堪重負,而自曹魏以來的屯田制,雖在亂世可行,但到了國無兵事的治世就顯得格格不入了。司馬炎滅吳之後,因受到了戰爭的破壞和豪門的侵佔,農業荒廢,國庫空虛,於是下詔罷屯田官,廢除民屯,罷州兵以歸農和頒佈佔田制。這一來,州縣的兵力更加不足,除去所需的抓捕盜賊和預備兵力外,州縣已無力制衡王國的勢力了,而佔田制則令到更多的農民投入到大地主的名下,以求躲過稅收。到最後,國庫稅收愈加短缺,世族的腰包則更加鼓脹了,朝廷無力供養軍隊,中央軍不得已裁減大半,守備力量從而大減。

晉朝初立時所立下的三大政策,竟為之後的滅國埋下了伏筆

八王之亂

司馬炎錯棋連連,自三國來,國家積貧已久,當權者對內窮盡奢靡,對外大肆掠奪,中原自東漢光武帝以來,北方少數民族逐漸向黃河流域內遷,與中原地區的漢人共同生活,但因為雙方習俗,生活環境不同,大小摩擦不斷,自晉朝建立以來,也有過幾次小規模的亂事。為了平息北方胡亂,司馬炎採取郭欽的上書,將少數民族外遷回東北、西北和河套地區,但少數民族已在內地生了根,人數眾多,分佈散亂,不可能在遷回北方了。由於晉朝採取的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不能善待少數民族,眾民族積累已久的怨恨終於爆發,猶如洪水猛獸一般,一口直接吞掉了晉朝的半壁江山。


晉朝初立時所立下的三大政策,竟為之後的滅國埋下了伏筆

五胡亂華

司馬炎萬萬想不到,自己靠父蔭所得到的江山竟會滅亡得這麼快,分封制導致八王之亂,佔田制弄到國庫空虛,強遷外族導致了五胡亂華,本來為國為民的三大政策竟成了晉朝滅亡的三把滔天巨火。永嘉之禍後,晉室南渡,從此偏安江南,而中原大地至此陷入了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史稱“五胡十六國”。

晉朝初立時所立下的三大政策,竟為之後的滅國埋下了伏筆

東晉


分享到:


相關文章: